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人类和动植物活的机体中,普遍存在一类特殊蛋白质。它们参与生化反应,而且使反应进行得极快,这类物质是天然催化剂--酶类。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和极高的活性,使有机化合物在体内以一定的反应顺序转换。酶是生物细胞合成的,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胞内酶;由细胞内合成而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酶称作胞外酶。各种动物器官、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酶的种类和数量差别甚大。通常所含酶的总量并不很少,但每一种酶的含量却很少,常在百万分之几至百分之几。因此酶的提取、分离、纯化与确认要靠较高水平的生物化学技术。酶的发现是十九世纪(1833年)有人从麦芽浸液中提得第一个具有活力的蛋白质--淀粉酶。到目前科学家们已从生物体内提纯确认出八百多种酶。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完成血脂及酶类临床检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在检验结果的支撑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并且给予患者更加专业的治疗意见。然而,为了更有序地推进这项医疗工作的开展,就要在临床工作中加上对检验工作的重视,研究推动血脂和酶类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的方法,认真分析检验的过程,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以此来支撑各项医疗活动的开展,更加准确地把控患者病情的进度,方便完成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基于此,本文就从血脂及酶类临床检验实验样本的选择、检验的方法、检验结果及存在问题讨论四个层面进行论述。

  • 标签: 血脂 医疗检验 医学发展 酶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酶类及血脂的临床检验情况来分析酶类及血脂检验对患者病情确定的推进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门诊进行酶类和血脂检验的患者120例分为3组,对其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数据对比。结果酶类和血脂检验对糖尿病、冠状动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数据,可以帮助医护人员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论对于酶类检验结果要综合多种情况进行最终评价;血脂检验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帮助,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要尽量多进行空腹血脂检验。

  • 标签: 酶类 血脂 检验 分析讨论
  • 简介:本文把近年来红茶加工中主要酶类活性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把红茶加工中主要的酶类、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酶活性变化对品质的影响以及酶活性的调控进行了总结,为直观了解红茶加工中主要酶的情况提供参考。

  • 标签: 红茶 酶活性 变化 影响
  • 简介:摘要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是院内感染的高危险人群,在特殊的环境中存在各种危害因素,其中包括容易被忽视的酶类清洗剂的危害。为了降低职业危害,本文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防护措施,以保障工作人员安全。

  • 标签: 酶类清洗剂 不良影响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溶血标本对心肌酶类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效果。方法选自2014年11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标本检验的96例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取4ml血液标本,分别置于2支试管中,每支2ml,将两只试管分放到观察组与参照组,参照组血液标均为未发生溶血合格标本,观察组血液标本予以溶血处理,溶血后进行血液检验。比较两组血液标本的心肌酶类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液标本的AST、CK、CK-MB、LD以及α-HBDH的检验结果均高于参照组标本,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溶血标本可对心肌酶类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故防止标本溶血可为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证,值得推广。

  • 标签: 溶血标本 心肌酶类 检验结果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脂肪肝临床诊断中血脂和肝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8月-12月间收治的30例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受检者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γ-谷氨酸转移酶(GCT)检测,并对患者的各项肝功能和血脂血清学指标,进行对比,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脂肪肝组患者ALT、AST、GC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通过检测肝功能和血脂血清学等指标,能反映脂肪肝患者的病情,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对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通过检测结果能够更加准确的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脂肪肝 血脂 肝功能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检测生物化学酶类项目中依据风险管理设计对质量控制的作用。方法:以酶类检测(实验室)项目中Sogma度量差异性为依据,采用诺曼图(Sogma-SQC)MaxE风险参数图形工具,对生化分析仪检测酶类项目的相关质控程序(过程监测、起始)进行设计。结果:5.1-6.0 Sigma度量值,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候选起始质控程序为MRN2,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0.94;MRN4(多规则),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1.00;候选过程监测质控程序,l3sN1,7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为0.00;l2.5sN1,20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0.01;4.1-5.0 Sigma度量,谷氨酰转肽酶、淀粉酶、乳酸脱氢酶检测项目,候选起始质控程序为MRN2,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0.94;MRN4(多规则),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1.00;候选过程监测质控程序,l3sN2,25批长度,假失控几率为0.00;l3sN4,7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0.01;MRN2,5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为0.01。结论: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酶类项目检测程序进行设计,可实现质控目的。

  • 标签: 生物化学酶 风险管理设计 检测 质量控制
  • 作者: 杜知微 郑必霞 张爱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5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足细胞又称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构成肾小球滤过膜功能的重要屏障。以肌动蛋白为基础的细胞骨架在维持足细胞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Rho-GTP酶类(Rho-GTPases)及相关调控因子在足细胞肌动蛋白骨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在足细胞中,以RhoA、Rac1和Cdc42为代表的Rho-GTPases在调控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中起着核心作用。

  • 标签: 足细胞 细胞骨架 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 Rho-GTPase 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结合吡喹酮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72例慢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以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愈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38例患者治愈率100%,对照组34例患者治愈率82.4%,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患者,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区慢性腹泻多因血吸虫病并所致,在常规应用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吡喹酮能够显著提升其治愈率,值得推广。

  • 标签: &beta -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吡喹酮 慢性腹泻 血吸虫病
  • 简介:摘要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自2017年启动药物警戒体系的构建。同年8月,1个月内连续发生3例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相关静脉血栓事件,引起医院药物警戒部门的警惕,将该类事件定为药物警戒风险信号。随即对全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应用情况展开调查,针对用药风险环节制订干预措施,包括制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加强处方/医嘱管理和加强医务人员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等,建立了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干预措施实施后的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与干预前的2017年6至8月比较,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使用量下降90.8%(由6 767支降至624支),用药指征不合理、疗程不合理和日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截至2019年底,未再发生蛇毒血凝酶类药物相关静脉血栓事件。

  • 标签: 巴曲酶 止血药 静脉血栓形成 用药错误 药物警戒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类3(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3, Sirt3)与神经系统变性病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显示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异常蛋白在神经元中的沉积增多,导致线粒体发生氧化应激损伤。而Sirt3能通过去乙酰化作用,减轻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损伤,可能对延缓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神经系统变性病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类3 线粒体 氧化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