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12月8日上午,《广州文艺》第三届“都市小说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暨都市文学座谈会在广州举行。作家周李立的《透视》、邓宏顺的《良妻》、刘荣书的《空中小姐》等七篇作品获奖。参会评论家与作家们就都市文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交流。现摘录研讨会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 标签:
  • 简介: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迅速发展成现代化的工商业城市,出现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市民社会和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促成了海派文学的产生.而海派文学从出现之初,就反映了新新都市的精神面貌,它以世俗化、商业化的审美趣味,彷徨空虚、颓废的心理状态和'性自由'色彩去表现'都市男女',实现了对五四主流文化的叛离,也揭示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都市市民精神特征.

  • 标签: 海派文学 都市 精神特征 叛离
  • 简介:<正>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日成都市文学院举行了成立大会。市文学院的成立,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市委去年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我市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的文件,今年宣传部、组织部、人事局、编制委员会征得财政等部门的同意后,联名批转了市文联的报告,对聘任创作员的各种待遇做了明确的规定,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 标签: 成都市 文学院 艺术创作 市委 组织部
  • 简介:<正>都市文学这一概念,得以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途程中推出,委实是困厄重重。面对巨石般的乡土文学的层层挤压,都市文学犹如倾伏虬曲的幼树,迟迟不能穿刺云空,茁壮成长。进入新时期之后,文坛对都市文学的呼唤愈演愈烈。应当说,这样的呼唤是新时期文学扬弃传统,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精神本质的体现和要求。都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代意识的发源地和扩散场。现代意识其实不过是被自觉意识到了的经过抽象和升华的都市意识,任何一种以现代意识为精神内质的文学都不可能在都市文学阙如的情况下存在和发展。不过,我们所

  • 标签: 都市文学 上海作家 作品 新时期 文化构成 邓友梅
  • 简介:在海派文学中,都市漫游者的形象得到了充满诗性的书写。而作为一种叙事策略,都市漫游也以其聚焦的双向性、行为的动态性为海派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诗学理念与审美视角。无论是海派小说中的人物,还是作家本身,都常处于一种行走、相遇、凝视的漫游过程。他们或是流连街头,或是盘桓于舞厅、咖啡馆、电影院等过渡场所。对他们而言,上海的魅力就在于那浮光掠影的一瞥,在于那转瞬即逝的精神碎片与审美瞬间。

  • 标签: 海派文学 都市漫游 空间叙事 瞬间审美
  • 简介:只有到了新感觉派的出现,中国的都市文学才真正以令人震撼的面目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倏忽的都市生活是新感觉派追逐的目标,他们把它定格成变幻莫测的艺术画面;都市都市经验、日本新感觉的影响对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抒写决定意义;都市成就了新感觉派,也毁掉了新感觉派.

  • 标签: 新感觉派 都市文学 都市背景 都市经验
  • 简介:1.今天的主题是都市文学而不是城市文学,我非常赞同。城市自古就有,你可以说《金瓶梅》、《红楼梦》都是城市文学。但是,我们身处的,我们今天所谈论、想象和应对的城市显然不是《金瓶梅》、《红楼梦》的城市,根本的区别是,虽然前现代的城市是权力、财富和信息的汇聚之地,但它并非整个社会的结构中心,中心在乡村,乡村不仅是根本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之所在,它还是文化的中心所在,我们的全部精神文化都是在乡村的土壤和背景中获得依据、获得出发点。而现代以来、1949年后,中国逐渐发生、逐渐提速,在改革开放中全力以赴、波澜壮阔的根本性变化,就是中心向城市转移,城市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也在文化上获得覆盖性的宰制地位,为了把这样的城市与前现代的城市区别开来,我倾向于采用更具现代感和中心感的词:都市

  • 标签: 都市文学 文学研讨会 中国 城市文学 《金瓶梅》 《红楼梦》
  • 简介:<正>2009年7月13日,由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长篇报告文学都市寻梦人》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何建明,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宣教司司长张建,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司长张春生,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朱明媚,《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

  • 标签: 寻梦 中国作家 何建明 中国作协 中共宁波市委 中国人口
  • 简介:"五四"后,都市女性追求真爱的身影成为都市独特的风景线,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杂糅中畸形发展的都市,一定程度上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空间和文化背景。在当时的文学文本中出现了一批迥异于传统的都市女性形象:觉醒后的新女性勇敢地实践自己的爱情宣言,却在商业化的都市中寻求不到真爱,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追求性爱自由的摩登女郎性感的身体成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为了生存臣服于男权文化的都市女性,在金钱的腐化下丢失了女性的尊严。都市女性的困境折射出女性的生存环境,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女性意识的提高。

  • 标签: 都市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 简介:当代都市文明为女性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文化语境。女作家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都市的种种现象,用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书写着城市女性的心灵诉求。以京津两大都市为例,北京女作家张洁(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陈染(生于20世纪60年代);生于北京、成名于河北的铁凝(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天津的王小柔(生于20世纪70年代),无疑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透过她们作品主题的变化脉络,可以体察当代都市女性的心灵随着都市文明演进而驿动的轨迹。

  • 标签: 都市 女性文学 主题
  • 简介:“新都市文学”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区文学》提出的概念,其意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写出城市化进程中表现文化冲突的文学。“新都市文学”是一个具有特别指涉的符号:它通过对切实的都市文明事象的生动摹写,对都市社会芸芸众生七情六欲的娓娓叙说,传达出作家深藏于方寸问的颇具“现代性”、“先锋性”的创作理念。“新都市文学”新在何处?

  • 标签: 新都市文学 考察对象 深圳 变奏 城市化进程 “现代性”
  • 简介:12月23日,太原文学院在中华傅山园召开了《都市文学创作座谈会.《都市》是太原市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大型纯文学月刊.近两年来,《都市》全体编辑人员既坚持办刊宗旨,又兼具开阔视野,发现并刊发了一批反映当代都市人精神风貌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国内知名选刊转载.

  • 标签: 中华傅山 傅山园 园召开
  • 简介:当代中国迅猛的都市扩张,并不仅仅意味着物品生产与交换的扩张,更意味着都市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扩张,这种空间的生产和扩张不但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甚至还深刻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经验根基与总体格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异军突起的底层文学创作,尽管题材的多样化、命意的多向性特征使其面目至今让人混淆莫辨,然而细细考究其与时代社会的横向关联,便不难发现,此种文学潮流的出现,始终无法逃避当代中国都市空间生产与扩张的背影。而这,就为我们从空间角度审读当代都市扩张与底层文学的联系提供了可能。

  • 标签: 都市空间 当代中国 文学书写 视域 中国当代文学 社会问题
  • 简介:90年代,城市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文景观,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生长点,都市文学以开放的都市意识为审美视角,以其面对"现在"的直接性为中国当代文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作为生存意识、生存状态的体现,90年代都市文学的话语言说方式大略可区别为两大类:追问与诉求,相应地则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审美品格,或冷峻忧伤,或温馨平广,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标签: 都市文学 生存意识 90年代 中国 当代 审美品格
  • 简介:亭子间在上海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居住空间,但在1930年至1945年间的都市文学中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亭子间书写丰富了都市文学,并与同时期摩登建筑文本一起构建出一个耀眼的文学都市——文本上海,底层人物的贫、凡和知识分子的抑、扬都隐藏在亭子间文本中。贫、凡还原了文学的写实功能,抑、扬渲染出文学的浪漫表达,日常生活和精神求索相融合,酸甜苦辣、百味人生都蕴藏在亭子间文本中,使亭子间书写具有深厚的意蕴。

  • 标签: 都市文学 亭子间 底层人物 知识分子
  • 简介:20世纪中国都市文学缺乏真正的经济表现,这也构成了中国都市文学中的不足.如果说有例外的话,那便是.八十年代以后,中国作家开始关注经济及其在都市文学中的表现,而这只是刚刚有了一个起步.

  • 标签: 经济 《子夜》 《大上海漂浮》 《大都会》 20世纪 中国
  • 简介:摘要:文学如同一面镜子,反观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印迹,其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也映射了人间生活百态。特别是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文学、社会、人民生活间的相互作用更为显著。苏联解体后,民众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再也无法抑制,文学重获新生。之前,大众文学处于“边缘化”,但现在已发展成为现代风尚,如幻想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等大众文学作品,充斥着如今的大部分俄罗斯文学市场。本文就“现代中俄文化文化视觉下的大都市文化”展开具体探析,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借鉴。

  • 标签: 中俄 大众文学 大都市文化
  • 简介: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校园建筑大气恢宏,教学环境幽静典雅。春夏,柳枝拂地,紫荆怒放;秋冬,菊丝缕缕,桂蕊飘香,获得“成都市最美校园”、“成都市绿色学校”等美誉。“麓社文学社”成立于2011年1月,自成立以来,已在《诗刊》、《新作文》、《作文通讯》、《全国优秀作文选》、《疯狂作文》等十余家刊物发表习作近百篇,并被评为国内优秀校园社团。

  • 标签: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文学社 西区 《新作文》 校园建筑 《作文通讯》
  • 简介:《光明日报》从去年起开辟了一个“聚焦作家群”的栏目,先后发表了十余篇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从地域角度来界定作家群的,而且都是以大的行政区划作为作家群的界定标准的,事实上,十余篇文章就是将十余个省(区)的作家各自作为一个作家群体来讨论的。这种研究习惯似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并还非常流行。如所谓“湘军”、“粤军”、“陕军”等概念的提出就是这种研究习惯的结果。

  • 标签: 地域 社会性 都市化 作家群体 社区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