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治疗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闭塞的必要性、可行性、技术要点、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应用Solitaire4-20支架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M2、M3)闭塞患者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3~88岁,平均65.48岁。分析患者手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中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的恢复情况[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42例患者手术成功再通38例,再通成功率90.48%。术后出血转化6例,血管痉挛17例。术后90 d的mRS评分为:0分13例,1分11例,2分6例,死亡0例。结论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M2、M3)闭塞的患者,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采用Solitaire4-20支架进行取栓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风险和获益。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远端分支闭塞 机械取栓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支架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具有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动脉(A2、M2)闭塞病例纳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静脉溶栓,分为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机械取栓后90 d的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次要观察指标为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或3)、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术后90 d病死率。结果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11例病例中,19例患者被诊断为颅内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14 例、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3例。桥接治疗组患者6例,直接取栓组13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闭塞血管整体再通率为18/19,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19,90 d预后良好率为8/19,90 d病死率为5/19。两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分别为6/6、12/13)、症状性出血转化率(0/6、1/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2/6、6/13)及病死率(1/6、4/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4.5 h内的桥接治疗及24 h之内经影像学筛选后的机械取栓治疗可能都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卒中 前循环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远端分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冠状动脉 分支锚定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裸支架相关技术治疗涉及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的主动脉远端夹层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裸支架相关技术腔内治疗的主动脉远端夹层患者33例。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根据患者主动脉直径的变化及夹层的假腔血栓化情况来评价治疗效果,判断标准: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变化<5 mm为稳定;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缩小≥5 mm为有效缩小,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增加≥5 mm为扩张;假腔的直径变化定义同上。记录院内并发症、出院后的临床症状及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例主动脉远端夹层患者,其中男性28例,年龄为(57.6±4.9)岁。21例患者采用裸支架+弹簧圈技术,其中8例联合覆膜支架;12例采用多层裸支架技术,其中4例联合覆膜支架。术中DSA结果显示,33例患者主动脉真腔及分支动脉均通畅,假腔血流速度减慢,无远端流出道栓塞及弹簧圈不良移位等不良事件。在院期间1例患者术后第4天发生肾下腹主动脉夹层内膜破裂,急诊行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院内恢复可。术后随访时间为(16.7±14.0)个月,1例患者(院内2次手术)术后出现腰背部酸痛,术后1年非疾病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全主动脉CTA结果显示,分支区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较术前有减小趋势[(39.1±13.4)mm比(41.3±11.9)mm,P=0.469],假腔最大直径缩小[(16.2±12.9)mm比(23.5±10.7)mm,P=0.014]。主动脉远端夹层最大直径有效缩小12例、稳定19例、扩张2例,主动脉远端夹层假腔最大直径有效缩小22例、稳定10例、有效扩张1例。4例患者假腔存在内漏,1例患者肾动脉支架处存在内漏,余患者假腔血栓化良好。结论使用裸支架相关技术对涉及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的主动脉远端夹层进行腔内治疗,可以在保证分支动脉通畅的前提下,有效封闭夹层裂口,有效促进远期夹层假腔血栓化及假腔直径缩小。

  • 标签: 主动脉,腹 分支区 裸支架 主动脉远端夹层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2例急性脑梗死应用微导管抽吸取栓技术治疗3处远端血管闭塞(1处为大脑中动脉M3段闭塞,2处为大脑前动脉A3段闭塞)的患者。远端血管闭塞均因近端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时血栓脱落所致。应用Excelsior XT-27微导管进行微导管抽吸取栓后血管均成功再通,且微导管抽吸取栓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靶血管供血区出血。术后头颅MRI平扫显示靶血管供血区散在点片状新鲜梗死灶。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分和3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抽吸组15例与联合治疗组5例。单纯抽吸组男9例,女6例,年龄(67.3±12.8)岁;联合治疗组男3例,女2例,年龄(68.5±14.2)岁。单纯抽吸组在穿刺后仅给予单纯抽吸血栓治疗,联合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反复抽吸不通的情况下联合支架取栓术。评估两组患者股动脉穿刺成功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血管开通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单纯抽吸组和联合治疗组从股动脉穿刺成功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分别为23(15,37)min和33(29,51)min,单纯抽吸组要比联合治疗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3,P=0.013)。术后24 h两组NIHSS评分为10(5,13)分比8(3,9)分(Z=-0.893,P=0.138),术后7 d两组NIHSS评分为7(2,12)分比5(3,7)分(Z=-1.738,P=0.127),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颅内出血和血栓逃逸发生率分别为20.00%(1/5)、0.00%(0/5),单纯抽吸组为20.00%(3/15)、13.33%(2/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单纯支架取栓或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来说,采用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治疗中具有相似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且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等特点。

  • 标签: Sofia远端通路导管 大脑中动脉 血栓抽吸术 机械取栓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Ⅱ期弓部分支血管闭塞的临床及随访资料。2例患者Ⅱ期行腔内介入手术,1例Ⅱ期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转流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4~7 d,平均6 d。我们认为对于TEVAR术后Ⅱ期支架源性弓部分支血管闭塞,应根据病变的不同特点,尽早干预,可首选腔内微创治疗,对于腔内治疗困难者,可进一步行开放转流治疗。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53岁,因突发失语伴双下肢麻木、乏力,于2016年1月2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失语10min,伴双下肢麻木,不能行走,20余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DSA显示为左侧MCA狭窄,右侧MCA分叉部动脉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三干型大脑中动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介绍了Joshi均质油藏多分支井产能模型、我国学者程林松多井底分支水平井产能模型和考虑井筒内压降的油藏与井筒耦合模型的产能公式,并对各产能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对各产能公式适用的条件及油田实际生产指导意义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多分支井 产能模型 油藏/井筒耦合 公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早期介入治疗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样本取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区间本院收治62例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以治疗方案差异性分组,31例记作对比组(常规治疗)、31例记作研究组(超早期介入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血管完全再通率67.74%较对比组35.48%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较对比组更低,ADL评分较对比组更高(P<0.05)。结论:在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采取超早期介入治疗技术,有助提高血管完全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 标签: 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 远端血管栓塞 超早期介入治疗
  • 简介: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和动脉夹层等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颈内动脉阻塞,其占所有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的10%~15%。临床表现多样,30%~40%可无症状,无症状者预后相对良好;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小卒中甚至致残性卒中。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 ARTERY 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进行择期开通CTO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n=142)和对照组(n=140)。采用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作为CI-AKI诊断的标准:应用造影剂后24 h CysC水平高于基线水平≥10%。分析两组患者间的基线资料和CI-AKI发生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CI-AKI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冠状动脉外科搭桥术、PCI术史及实验室检测指标、CTO病变靶血管及病变特征、造影剂用量、日本多中心CTO注册研究(J-CTO)评分、SYNTAX评分、PCI成功率及植入支架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CysC水平变化,RIPC组CI-AK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3%比29.3%,P=0.036)。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肌酐(OR=1.018,95%CI:1.006~1.030,P=0.003)、CysC(OR=5.200,95%CI:2.714~9.963,P<0.001)、造影剂用量(OR=1.013,95%CI:1.007~1.019,P<0.001)及J-CTO评分(OR=1.834,95%CI:1.145~2.939,P=0.012)是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IPC(OR=0.391,95%CI:0.199~0.765,P=0.006)是其保护因素。结论CTO病变患者PCI术前采用RIPC干预可减少术后CI-AKI的发生。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造影剂,急性肾损伤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当电缆经营者想以更多的创收业务去吸引新用户时,他们往往陷入困境。问题是他们开展那些创收业务就需要增加开支。这些开支包括当新业务被定购时,需要进行大量的交易;及有效系统安全性的更大投资。另外,有时还要失掉潜在的用户,原因是技术人员或安装人员迟迟才到用户家。新的交互视频、数据和话音业务的引入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带有可寻址分支的经营者和用户。可寻址分支这一新一代技术提供了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可经济有效地迅速扩展到新用户和保留原有用户。该技术可使经营者增加收入、用户满意、系统安全可靠——这通过可向用户提供准瞬时起动和准

  • 标签: 可寻址分支技术 有线电视 电视业
  • 简介:近年来,随着非洲多国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的泛起,以“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AlQaedaintheIslamicMaghreb,orAQIM,中文简称“基马”)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势力崛起,并在非洲大陆迅速蔓延和扩张,逐渐形成一条连接西非、北非和东非的“恐怖动荡弧”,对地区与国际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 标签: “基地”组织 马格里布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非洲大陆 恐怖主义 国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