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鼻咽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肿瘤,由于位置特殊,早期难以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晚期转移鼻咽癌治疗主要以全身化疗为主。随着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开展,晚期转移鼻咽癌的治疗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标签: 晚期 鼻咽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转移疼痛应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 2018年 1月到 2019年 6月收治的肿瘤转移疼痛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45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化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对比两组肿瘤转移疼痛患者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 97.77%,其中显效占 64.44%( 29/45)、有效占 33.33%( 15/45)、无效占 2.22%( 1/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5.56%,其中显效占 33.33%( 15/45)、有效占 42.22%( 19/45)、无效占 24.44%( 11/4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肿瘤转移疼痛应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疗效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唑来膦酸 肿瘤骨转移性疼痛 化疗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肺部转移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共接诊收治的肺转移癌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以20mm/秒、25mm/秒床速对患者进行扫描,对患者的普通CT检查及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螺旋CT的诊断价值。结果20mm/秒床速下,肺尖区、中央区及膈下区的检出率高低为中央区>膈下区>肺尖区;25mm/秒床速下,肺尖区、中央区及膈下区的检出率高低为膈下区>中央区>肺尖区。螺旋CT对中央区还有膈下区结节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别,但肺尖区检出率较低。结论螺旋CT对肺部中下野的转移恶性肿瘤有良好诊断价值。

  • 标签: 螺旋CT 转移性恶性肿瘤 诊断价值
  • 作者: 王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岳池县人民医院王君淋巴系统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防御功能系统和免疫系统。它遍布全身各处,由淋巴管,淋巴组织,淋巴器官构成。我们重点讲的是淋巴结,淋巴结是淋巴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淋巴结在人体的功能是可以过滤淋巴、清除细菌及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和自身抗体等功能。淋巴结的数目非常多,并有浅、深之分,大多都分布在血管周围,淋巴结存在于身体较隐蔽的凹窝处,如腹股沟,腋窝、胸腹腔大血管附近或者器官门。我们人体的淋巴就是一个称职的哨兵,一旦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犯时,哨兵就会马上启动防御反应,并且召集军队来消灭敌人。所以我们不可轻视淋巴的作用。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冬冬1周国志2(通讯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临床疗效分析  王冬冬1 周国志2(通讯作者)  (1.南通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肿瘤科 江苏盐城 2240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肿瘤科 江苏南京 210009)  【摘 要】目的:分析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各3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32%)高于对照组患者(64.52%),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使用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 简介:【摘要】背景: mCRC患者经标准治疗失败后,可考虑使用瑞戈非尼。但瑞戈非尼在本研究期间尚未在中国获得批准。目的和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估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新的口服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的抑制剂,在 mCRC患者的三线治疗中的有效和安全。在这项回顾研究中,所有患者都接受了阿帕替尼治疗,直至疾病进展( PD)、死亡、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结果:选取 25名我院在 2017年 01月至 2018年 06月期间使用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的 mCRC患者进行安全和有效的评估。 5例 (20%)部分缓解, 11例 (44%)病情稳定, 9例 (36%)PD。客观反应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 20%(5/25)和 64%(16/25)。阿帕替尼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率 (PFS)和中位 OS分别为 4个月和 10个月。最常见的 3~4级不良反应是手足综合征、高血压和蛋白尿。结论:阿帕替尼作为治疗难治 mCRC的三线方案是有效的,且具有可管理的毒性。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肝癌患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且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弥漫结节肝癌患者26例和18例多发结节型转移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CT扫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诊断经验。结果整理发现,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CT表现主要特点如下平扫或增强扫描时,肝脏各叶体积比例均明显异常,不成比例;平扫时,肝脏各叶呈现等密度或弥漫低密度小结节,且边界模糊;增强扫描时,发现肝脏各部位病灶未出现明显强化或呈环状强化;对于多发结节型转移肝癌患者,其CT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平扫时,肝脏各叶呈多发混杂密度结节影,且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均出现明显的环状强化,但最外层显示为低密度,并无明显强化,“牛眼征”和“门静脉瘤栓”患者依次为14例和2例。结论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和多发结节型转移肝癌患者CT表现均具备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和特异性,通过联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测结果,有利于病症的鉴别和确诊。

  • 标签: 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 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 CT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Pax8、CK7和CK20在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转移消化道黏液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有效建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58例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标本、15例转移消化道黏液腺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测定Pax8、CK7和CK20的抗原抗体反应情况。结果Pax8、CK7对于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转移消化道黏液腺癌患者的抗原抗体检测呈现阳性率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K7对于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转移消化道黏液腺癌检出率,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K20对于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的检出率低于转移消化道黏液腺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ax8对于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的检出率高于转移消化道黏液腺癌,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K7、CK20检测与Pax8、CK7和CK20检测在特异度、敏感度、最佳阈值、AUC方面进行对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转移消化道黏液腺癌鉴别中,适应应用Pax8、CK7和CK20的联合检测方法,以保证鉴别诊断工作的准确

  • 标签: Pax8 CK7 CK20 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 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治疗转移三阴乳腺癌的效果和安全。方法100例转移三阴乳腺癌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各50例,分别进行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治疗、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6个月生存率(98.00%)、12个月生存率(90.00%)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转移三阴乳腺癌患者实施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吉西他滨 铂类药物 转移性三阴乳腺癌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靶向分子药物联合FOLFOX4治疗转移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转移结直肠癌患者共计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FOLFOX4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ORR和DCR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采用FOLFOX4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靶向分子药物 FOLFOX4 转移性结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转移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转移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水平,并根据二次穿刺结果分为合并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组(64例)和未合并IDC-P组(26例),比较两组的PSA、PSAD、PSATZ水平。结果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合并IDC-P组的PSA、PSAD、PSATZ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IDC-P组(P<0.05)。结论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的诊断中有利于明确有无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 标签: 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 前列腺导管内癌 前列腺穿刺活检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转移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单纯化疗和放化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择74例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转移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方式为随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参与调查的7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37例和参照组37例,参照组患者在术后实施单纯化疗,研究组患者在术后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明显要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结果对比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转移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转移性乳腺癌 化疗 放化疗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缓解骨转移瘤引起的疼痛效果明显,对延长患者生命起到重要作用1。但是,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2,放射皮肤损伤发生率91.4%3,轻者出现红斑、潮红,刺痒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湿脱皮及溃疡等,需要停止放疗,从而影响患者的放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时认真对待放疗区域的皮肤护理尤为重要。现对恶性肿瘤转移患者放疗的皮肤护理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恶性肿瘤 骨转移 放疗 皮肤护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比较 前列腺癌 晚期 患者联合应用戈舍瑞林与比卡鲁胺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 我院 20 15 年 8 月 到 201 7 年 12 月收治的 前列腺癌晚期 患者 88 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 两组:研究 组 ( n=44 ) 和对照组 ( n=44 ) 。 研究 组 应用 戈舍瑞林与比卡鲁胺 联合治疗措施 ,对照组 患者行 双侧睾丸切除术 联合口服比卡鲁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排尿梗阻情况、骨转移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 1 年两组的生活质量。 结果: 治疗后 6 个月、 12 个月, 两组 排尿梗阻情况、骨转移 发生率之间比较, 差异 无 统计学 显著 ( P > 0.05 )。 两组患者治疗 后 1 年的 生活质量 评分 均明显 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研究 组 患者治疗后 1 年的 生活质量 评分 明显 升高 ,差异有 显著 (P<0 . 05) 。 结论: 前列腺癌晚期 患者 联合应用 戈舍瑞林与曲谱瑞林 均可用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 标签: [ ] 戈舍瑞林 比卡鲁胺 晚期 前列腺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前列腺癌晚期患者联合应用戈舍瑞林与比卡鲁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前列腺癌晚期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4)。研究组应用戈舍瑞林与比卡鲁胺联合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行双侧睾丸切除术联合口服比卡鲁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排尿梗阻情况、骨转移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两组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排尿梗阻情况、骨转移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前列腺癌晚期患者联合应用戈舍瑞林与曲谱瑞林均可用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戈舍瑞林 比卡鲁胺 晚期前列腺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增强CT与常规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88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CT组与增强组,各有44例患者,在CT组中采用常规CT扫描,而在增强组中应用增强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种植灶宽度、种植灶深度显著增大,最小种植灶面积。结果增强组诊断准确率为95.45%,明显高于CT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组比较,增强组种植灶宽度、种植灶深度显著增大,最小种植灶面积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CT,增强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诊断准确率也较高,为临床治疗也提供了更加重要的依据。

  • 标签: CT 增强CT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增强 CT与常规 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2016年 8月 -2018年 7月收治的 88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 CT组与增强组,各有 44例患者,在 CT组中采用常规 CT扫描,而在增强组中应用增强 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种植灶宽度、种植灶深度显著增大,最小种植灶面积。结果 增强组诊断准确率为 95.45%,明显高于 CT组的 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 CT组比较,增强组种植灶宽度、种植灶深度显著增大,最小种植灶面积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 CT,增强 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诊断准确率也较高,为临床治疗也提供了更加重要的依据。

  • 标签: CT 增强 CT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原发恶性肿瘤转移患者实施 SPECT/CT显像诊断的价值 。方法:纳入本院( 2017 年 04 月 -2018 年 12 月)接收 的原发恶性肿瘤转移患者( n=50 ) 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全身骨显像,显像结束后对不明原因骨痛部分实施 SPECT/CT显像,后对全身骨显像、 SPECT/CT显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50 例患者确诊为骨转移者 21 ( 42.00% )例,良性病变患者 29 ( 58.00% )例。 SPECT/CT显像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均高于 全身骨显像( P<0.05) 。结论:原发恶性肿瘤转移患者实施 SPECT/CT显像诊断的价值显著,不仅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还可提高检验灵敏度 ,值得借鉴 。

  • 标签: SPECT/CT显像 原发恶性肿瘤 骨转移 良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