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底固有神经和带背神经第二胫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指端皮肤缺损行第二胫侧皮瓣修复的患者40例40指。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带底固有神经组(20例20指),带背神经组(20例20指)。比较两种处理方法远期患者手功能满意度、皮瓣瘢痕外形、指活动度、受区皮瓣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供区腹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分析疗效。结果带底固有神经组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9~22个月,平均21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15±1.18)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85±1.09)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45.50±18.35)°;皮瓣两点分辨觉为7~13 mm,平均9.35 mm,供区腹两点分辨觉为9~15 mm,平均11.55 mm。带背神经组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8~23个月,平均20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05±1.15)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90±1.02)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51.20±14.65)°;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7.10 mm,供区腹两点分辨觉为6~10 mm,平均为7.95 mm。带背神经组术后皮瓣两点分辨觉、供区腹的两点分辨觉优于带底固有神经组(P<0.05);两组的术后移植组织存活情况、手功能满意度评分、瘢痕定量评分、指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保留底固有神经,缝合背神经的第二胫侧皮瓣修复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在改善指腹感觉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是一种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术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趾底固有神经 趾背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侧或第2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9月至2019年3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拇、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18例18指(缺损面积1.0 cm×0.8 cm~4.8 cm×1.8 cm),根据创面大小、供(受)区实际情况及患者需求,分别采用腓侧或第2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18例18块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除1例供区游离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16个月,皮瓣饱满且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患指外形及屈、伸功能良好,术后6~12个月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仅外形上有差别,无功能影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6、良1例、可1例。结论依手术适应证,应用足部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第2趾胫侧皮瓣 指腹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吻合-指血管的足趾移植进行拇指和手指再造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拇指和手指缺损270例365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吻合-指血管的足趾移植进行拇指和手指再造。甲瓣切取供区采用植皮、足背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足趾供区残端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及微信定期随访,对再造拇、手指的成活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再造拇、手指270例365指,术后全部成活。术后出现动脉危象10例12指,静脉危象11例13指,经局部拆线减压或手术探查重建血供后成活。术后3~38个月随访,再造拇、手指外形与健侧相似,痛、温觉恢复良好,TPD为6~18 mm,平均8 mm。再造拇、手指功能恢复良好,对指、对掌灵活。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优178例256指,良89例105指,差3例4指,再造指优良率98.9%。供区愈合良好,负重、行走及跑、跳均无不适。结论应用吻合-指血管的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供区损伤小,不受解剖变异限制,可简化手术,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标签: 拇指 手指 再造 趾-指血管吻合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报告 1例毛发鼻指()综合征,患儿,女, 11岁,主要临床表现身材矮小,毛发稀疏,鼻翼呈梨形,下颌稍小,牙齿咬合不齐,稍有颈璞,无智力发育异常,指骨异常,手 X线片指骨异常及骨龄落后,生长激素缺乏症及身材矮小相关基因检测发现致病风险的突变基因是 TRPS1,染色体位置为 chr8:116616889 (hg19), 位点变异信息 NM_014112:C.1300_1307del:p.D434Ter,属杂合常染色显性遗传。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综合征由 TRPS1基因编码区第 1300_1307号核苷酸缺失所致,系临床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 标签: 毛发鼻指(趾)综合征 靶向测序 X线
  • 简介:摘要拇、手指缺损是较为常见的严重手部创伤,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都有较大影响。随着对解剖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通过-指血管吻合进行拇、手指再造逐渐成为手外科医生的主流选择。其具有减少创伤、简化流程、节约手术时间及手术设计灵活的优点,具有理想的功能、感觉及美学预后。但术式繁多,未形成规范化临床指引。本文总结相关文献,以期进一步推广吻合-指血管再造拇、手指的方式,为制定更完善的手术策略提供参考。

  • 标签: 拇指 手指 足趾 再造 血管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A1型短指/症(brachydactyly type A1)是首例被记载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以中节指/趾骨变短、并可能与远节指/趾骨融合为主要特征,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现100多个家系。本文对A1型短指/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等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中国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诊断水平,并对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建议。

  • 标签: A1型短指/趾症 IHH基因 短指症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8月,采用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1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27~4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9例,电锯伤3例,碾挫伤3例,撕脱伤1例;拇指12例,示指3例,中指1例;左侧6例,右侧10例;合并末节指骨骨折7例,示指屈指肌腱断裂1例。急诊予清创、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断裂肌腱端端缝合;缺损面积为2.5 cm×3.0 cm~3.0 cm×4.5 cm,5~7 d后予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3.0 cm×3.5 cm~3.0 cm×5.0 cm;供区植皮覆盖。术后常规抗炎、防凝、解痉治疗,石膏固定3周,拆线后开始功能康复,并定期随访。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随访时间3~8年,平均5.2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5例,良1例,TPD 4~7 mm,皮瓣外观、质地良好。供区植皮区无破溃,行走、穿鞋无障碍,步态正常。结论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的效果接近原拇、手指的指腹,是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一种较理想选择。

  • 标签: 拇指 趾腓侧游离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A技术在第1蹼动脉分型中的有效性及其对拇指再造术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行游离第2足趾或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手术36例,其中机器绞压伤22例,重物砸伤7例,碾压伤7例,术前通过CTA评估第1蹼动脉分支情况,并将CTA影像学结果和术中解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第1蹼动脉特点选择游离甲瓣或者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结果CTA结果显示有35例70足能很好显示第1蹼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其与周围组织的三维解剖关系,1例2足(2.78%)CTA显示血管连续性较差且有伪影。根据CTA显示结果,按蹼处第1蹼动脉分支情况,29例58足(80.56%)为分叉型,5例10足(13.88%)为主干型,1例2足(2.78%)为细支型。35例患者第1蹼动脉CTA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分型一致;根据血管分支情况,最终27例行游离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术,8例行游离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另1例CTA显示血管连续性较差患者也行游离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术。36例拇指再造术后全部成活,术后36例均获得随访6~24(平均12)个月,拇指外观、功能良好,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恢复良好。结论通过CTA技术可获得第1蹼动脉的高质量三维图像,术前可评估供区血管情况,为供区手术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在拇指再造术中降低供区致残率提供参考。

  • 标签: 拇指再造 CTA技术 第1趾蹼动脉 分型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护岸工程中前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前施工现状,提出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为避免护岸基础的冲掏空,施工人员需采用科学方案,加强工程的质量控制,提升抗倾、抗滑能力,对护岸基础中的前加以重视。

  • 标签: 护岸基础 前趾 施工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踇腓侧皮瓣移植治疗儿童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对11例因机械外伤导致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儿,采用游离踇腓侧皮瓣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17岁,平均11.5岁;移植皮瓣面积最小3.0 cm×1.5 cm,最大5.5 cm×2.5 cm。将第一跖背动脉(或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吻合,皮瓣供区创面用腹股沟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5 h,均吻合"一动两静",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及时手术探查,最终1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经平均1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色泽正常,弹性、质地良好,与受区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根据Michigan手功能评价,本组11例对外观均"非常满意";7例对伤指功能评价"非常满意",2例"满意",另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各1例。皮瓣供区足趾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在熟练掌握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及重视儿童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游离踇腓侧皮瓣移植修复儿童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受区美观,供区隐蔽,且手指及足趾功能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移植 儿童 软组织损伤 手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游离第二胫侧甲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半侧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9例手指中末节半侧组织缺损患者急诊采用游离第二胫侧甲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2.0 cm~2.0 cm×3.5 cm。结果术后9例患者甲皮瓣全部存活,创面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个月。甲皮瓣质地与外形优良,两点分辨觉为6~8 mm,手指功能及感觉恢复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3例。结论急诊应用第二胫侧甲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中末节半侧组织缺损,可一次手术完成修复重建,组织匹配良好,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影响小,是修复手指中小创面的较理想术式。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游离 第二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掌侧固有动脉、足趾跖侧及手指掌侧静脉吻合的游离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对15例手指指腹缺损的患者取第2足趾腹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吻合足趾跖侧静脉及手指掌侧静脉,吻合足趾及手指指掌侧固有动脉,缝接-指神经,皮瓣大小0.8 cm×0.5 cm~1.0 cm×1.2 cm。供区手术创伤较小,足趾创面一期缝合。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术后随访3~9个月,2例采用微信随访,9例通过电话随访,4例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7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饱满,弹性较好,3个月后部分患者触觉恢复,4~6个月后痛觉部分恢复,足部供区外形较好,行走正常。结论吻合掌侧静脉的游离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不用解剖指背侧静脉,足趾可直接缝合,供区损伤小,手术简便,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趾腹皮瓣 手外伤 指腹缺损 第2足趾 移植
  • 简介:摘要近端指()骨间关节粘连(proximal symphalangism,SYM1)是由NOG或GDF5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性骨病,其中NOG基因突变占SYM1的绝大部分。本文报告1例SYM1家系。先证者,男,双侧手指近端指间关节僵硬20余年,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拟诊近端指()骨间关节粘连。其家庭成员有4人患病。收集先证者以及家庭成员的外周血DNA检测NOG基因突变,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儿子在1号外显子发生杂合错义突变c.667C>T,导致p.Pro223Ser。本文结合文献探讨SYM1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等,旨在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

  • 标签: 近端指(趾)骨间关节粘连 NOG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微创手术对足拇外翻伴锤状及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及借鉴。方法:选择 2017年 2月 ~2018年 9月我院收治的 20例足拇外翻同时伴有锤状及小趾内翻畸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并跟踪随访患者半年,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术后半年内翻角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显示优秀 14例,良好 5例,差 1例。结论:使用微创手术对足拇外翻伴锤状及小趾内翻畸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外翻状态及畸形情况,降低疼痛程度,患者预后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 标签: 微创 足拇外翻 锤状趾畸形 小趾内翻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第1跖底动脉足内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第1跖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山东省警官总医院骨科收治第1跖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2~61岁,平均40岁。均采用第1跖底动脉足内侧穿支皮瓣修复,皮瓣供区以刃厚皮片修复。观察术后修复效果。结果本组10例,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术后均获12~22个月随访,皮瓣无臃肿、破溃,患足负重行走正常。结论第1跖底动脉足内侧穿支皮瓣穿支恒定,切取简单,皮肤质地与周围相近,皮瓣切取后对足部血供无影响,是修复第1跖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标签: 第1跖底动脉 穿支皮瓣 第1跖趾关节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治疗伴有跖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9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治疗的伴有跖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36例(38足),其中男2例,女34例,年龄18~77(49±18)岁。评估患者术前、术后6周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固定角(DMAA)、嵌合指数、第一跖骨长度以及功能评分情况。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手术前后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嵌合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由术前的0.75±0.11提升到了末次随访时的0.95±0.07(t=11.728,P<0.01)。术后6周HVA、IMA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末次随访的HVA较术后6周有增大的趋势,IMA并无明显差异,尽管术后6周DMAA较术前有轻微增大,但末次随访与术后6周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的第一跖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1,P>0.05)。拇趾跖-间关节量表(AOFAS)从术前的(50±9)分提高到了术后末次随访的(80±17)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从术前的(5.8±1.1)分降至(2.7±1.5)分,曼彻斯特-牛津足部问卷(MOXFQ)从术前的(70±13)分降至末次随访的(25±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24、13.439、16.880,均P<0.05)。结论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治疗伴有跖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能够明显提高跖关节嵌合指数,改善跖关节匹配关系,并且不会显著增大DMAA,尽管长时间的随访观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像学复发,但并未明显影响其症状及功能。

  • 标签: 拇外翻 "Z"字旋转截骨 跖趾关节匹配度 嵌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侧顺行岛状皮瓣在修复前足中内侧负重区小面积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共收治12例前足中内侧负重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均采用腓侧顺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治疗。术前行同侧下肢CTA检查明确腓侧底动脉走行及灌注情况,并使用HHD查血管蒂的血供,根据前足中内侧负重区缺损的形状及面积设计和切取腓侧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和愈合情况,电话及微信随访至术后6个月,并对皮瓣的质地、感觉及耐磨耐压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10例甲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随访至2019年11月(末次随访为术后6个月),修复创面皮瓣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感觉好,耐磨耐压。结论腓侧顺行岛状皮瓣具有位置隐蔽、创伤小、不影响外观及功能、不损伤重要血管、血管蒂位置恒定、血供好、可携带感觉神经、皮瓣质地耐磨耐压等优点,可作为修复前足中内侧负重区小面积缺损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足负重区 感觉 修复 耐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跟舟联合切除及短伸肌肌瓣置入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9例(10足)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1~63(平均30.3)岁,骨性联合2足、纤维性联合8足。患者均行跟舟联合切除及短伸肌肌瓣置入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有无出现伤口感染、术区疼痛、跟舟联合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足部畸形,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9例患者随访17~42个月,平均29.1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未出现伤口感染、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后足力线异常。患者末次随访疼痛VAS为(1.50±0.97)分,较术前(4.30±1.49)分明显降低,差值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59, P<0.01);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0.40±7.04)分,较术前(77.30±7.66)分明显提高,差值(13.10±5.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2, P<0.01)。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对于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保守治疗失败时可行手术治疗,跟舟联合切除后用短伸肌肌瓣置入可有效预防跟舟联合的复发,临床疗效肯定。

  • 标签: 骨结合 跟舟联合 跗骨联合 外科手术 骨桥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疑似缺指()-外胚层发育不良-唇腭裂综合征男性引产胎儿进行基因变异检测。方法采集先证者皮肤标本和其父母的血液标本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可疑致病性变异位点,Sanger测序对可疑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检测到先证者中Tp63基因c.673C>T杂合错义变异,其父母均为野生型,该变异曾被报道导致手裂/足裂畸形。结论Tp63基因的c.673C>T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该先证者的发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该病的遗传咨询和分子诊断提供了依据,并扩大了该变异导致的临床表现谱。

  • 标签: 缺指(趾)-外胚层发育不良-唇腭裂综合征 Tp63基因 错义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