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伴有2个重复并连以及主畸形的轴前型多的解剖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手术整复方案及其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一类特殊轴前型多病例资料,患者表现为重复的皮肤并连,有主、副之分,胫侧发育不良,腓侧为主但均伴明显的畸形。分析此类畸形的解剖特点、手术切口设计、骨关节矫正方式并随访术后轴向以及对行走功能的影响。结果共纳入该类轴前型多患儿10例(12个),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45个月,平均19.3个月;单侧8例,双侧2例。所有病例均为重复完全并连、胫侧发育不良且向近端移位,腓侧为主但不同程度(角度25°~90°,平均55°)。术中见外展肌止点附着于胫侧,连带并连的主关节向内侧脱位,并伴有跖关节面的倾斜。手术切口设计:3角度25°~40°,采用环绕多的齿状切口;3角度45°~90°,采用多近端蒂皮瓣切口;6角度75°~90°,采用双Z成形切口。骨关节矫正方式:多切除后,2的轻度在经松解主胫侧挛缩软组织、关节复位后,轴向获得矫正;其余10行跖骨或趾骨胫侧撑开式截骨后,轴向获得矫正,其中9趾骨缺损行楔形植骨。创面闭合方式:全部患的手术创面均顺利关闭,其中采用多近端蒂皮瓣转移的3中有2因皮肤不足,行植皮补充;采用双Z成形切口的6,虽然角度大,但经延长胫侧纵向皮肤后均能完全关闭创面。术后2例失访,其余8例(10)随访5~38个月(平均13个月),除1矫正不足(15°),2矫枉过正(外翻15°、20°),其余轴向正常;所有病例穿鞋行走正常。结论外展肌止于发育不良的胫侧,连带并连的主关节向内侧脱位导致,并伴有跖关节面的倾斜是这类轴前型多的解剖特点。主畸形以及矫正后胫侧皮肤的不足是其手术难点。术中松解外展肌止点并行撑开式截骨可获得良好的轴向矫正,采用双Z成形切口能充分延长胫侧纵向皮肤,可一期关闭创面,无需植皮。

  • 标签: 轴前型多并趾畸形 趾内翻 双Z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微创手术对足拇外翻伴锤状及小趾畸形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及借鉴。方法:选择 2017年 2月 ~2018年 9月我院收治的 20例足拇外翻同时伴有锤状及小趾畸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并跟踪随访患者半年,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术后半年内角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显示优秀 14例,良好 5例,差 1例。结论:使用微创手术对足拇外翻伴锤状及小趾畸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外翻状态及畸形情况,降低疼痛程度,患者预后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 标签: 微创 足拇外翻 锤状趾畸形 小趾内翻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带有冠状面外弓(FLB)的膝患者与直形股骨(SFS)健康膝志愿者股骨轴线,探寻FLB患者的术前固有力线(CA),指导全膝关节置换(TKA)时股骨远端外翻纠正角(VCA)的选取。方法2018年1至12月于新桥医院测量45例(90例膝)FLB及膝患者的股骨近端解剖轴内侧角(MPFA)及远端解剖轴外侧角(a-LDFA),并与25名(50膝)SFS健康膝志愿者的数据进行比较。测量患者基于股骨远端机械轴(DMA)的VCA—DMA和股骨远端解剖轴(DAA)形成的夹角,并与志愿者基于中立位机械轴(NMA)的VCA进行比较。测量FLB患者的股骨外弓角(α)度数,并与患者基于NMA的VCA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测。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患者平均股骨外弓角α为7.8°±2.7°。FLB患者MPFA和a-LDFA与SFS志愿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4.9°±3.7°比85.6°±1.8°和81.7°±1.7°比81.2°±1.6°, t=1.26、1.70,均P>0.05)。SFS志愿者基于NMA的VCA为5.5°±0.6°(4.5°~7.4°),FLB患者组DAA-DMA角为5.3°±0.7°(4.3°~7.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9)。FLB患者组基于NMA的VCA为8.4°±1.5°(5°~10°),与股骨外弓角α呈强正相关(R=0.607,P<0.01)。结论FLB患者不仅股骨远近端不存在显著畸形,而且股骨外翻截骨角(DMA-DAA)不随外弓程度发生变化,TKA时基于DMA行股骨远端截骨,可保留股骨外弓,恢复患者下肢力线至术前的固有状态。

  • 标签: 冠状面股骨外弓 膝内翻 全膝关节置换术 固有内翻力线 股骨远端机械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足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经引产或产后随访证实的胎儿足的超声表现,对其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足畸形的超声表现为足底平面与胫腓骨长轴平面在同一平面显示,不随胎儿下肢运动而改变。19例足胎儿,其中15例合并其他复杂畸形,4例单纯足

  • 标签: 超声 胎儿 足内翻
  • 简介:[摘要]目的:膝畸形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最为常见,软组织平衡、骨缺损重建、正确截骨与安置假体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总结各种方法及术后得失对于进一步提高术后疗效至关重要。方法:2008年3月-2011年7月,西安红十字会医院关节外科对658例患者合并有膝畸形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手术。结果:畸形通过软组织松解矫正者445例,

  • 标签: 膝内翻畸形 手术治疗 TKA 膝关节置换手术 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疗效
  • 简介:摘要先天性马蹄足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1‰,占足部先天畸形90%,男女比例约为2∶1。单侧多于双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髋脱位狭窄性腱鞘炎等。畸形易于发现,因此均能得到及时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与家属说明治疗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同时应做长期随访直到发育成熟(均14岁),否则会因部分复发而有残留畸形。

  • 标签: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护理
  • 简介:哎呀!翻版?这怎么得了!翻版不就是盗版吗?别激动,别激动,你误会了!葛老师要教大家制作的是自己会翻动的板!

  • 标签: 翻板 板子 纸板 重心 制作 紫色
  • 作者: 陈露 陈伟 田晓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 400014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重庆市儿科学重点实验室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 400014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重庆市儿科学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列切除治疗儿童巨症的临床效果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列切除治疗巨症患儿手术前后足部尺寸变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列切除指征(1项或多项):(1)跖骨累及;(2)前足肥厚明显;(3)伴有并;(4)进展型巨;(5)受累足趾序列靠后;(6)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列。术后随访24~40个月。采用跖骨间宽度比和跖骨扩散角来评价患足的严重程度及手术前后的尺寸变化。采用巨调查问卷评价临床效果。根据临床结果分析前述列切除指征对儿童巨症的适用性。手术前后跖骨间宽度比以M(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分析;手术前后跖骨扩散角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患儿15例(15足),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7~66个月,平均22个月;右足5例,左足10例。因跖骨受累切除列者9例,其中1例伴有并畸形;因前足增厚严重切除列者1例;因受累顺序靠后切除列者1例;因伴有并畸形切除列者3例;因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列者1例。15例中,第2列切除者8例,第3列切除者5例,第2、3列同时切除者2例。共有4例进展型巨。15例患儿术后足部体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跖骨间宽度比从1.14(1.07,1.29)降至0.91(0.84,1.01)(P=0.002),跖骨扩散角从(33.27±8.13)°降至(15.25±8.54)°(P<0.01)。所有患者术后左、右足均可穿同码鞋,其中9例不需鞋垫,其余6例患足较对侧正常足稍大,正常足侧需穿鞋垫。术后巨调查问卷评分为(9.2±0.8)分。结论列切除能最大限度缩小患足体积,达到较好的功能及外观重建效果。前述列切除指征对儿童巨症适用性良好,巨症患儿可根据患足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特点、患儿和家属的意愿选择列切除。

  • 标签: 足畸形 巨趾症 趾列切除 外科 整形
  • 简介:摘要肘是常见的肘关节畸形,为了恢复肘关节正常轴线,需行截骨矫形治疗。本文着重探讨分析小儿肘畸形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小儿肘畸形主要包括进行综合治疗和重症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30例患儿经有效治疗及护理,均痊愈。结论认为对小儿肘畸形手术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小儿 肘内翻畸形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髋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均施行转子间“对角”截骨及“T”型、三叶型或蛇型钢板固定术。结果优7例,良3例,可1例,总优良率91%。讨论手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髋内翻 先天性 儿童 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肌效贴疗法一经问世,简便快速的治疗方式,快速稳定的治疗效果就令其得到广泛应用。脑卒中是困扰健康的重要疾病,因其不可逆性导致脑损伤后出现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尤为显著。卒中后出现的步态异常主要是足下垂和,纠正这些异常状态是治疗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次临床观察主要是评价肌效贴扎技术在纠正步态异常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有提升步速和改善步行姿态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锤状畸形主要发生在矢状面。近节趾骨背屈,中节趾骨跖屈,远节趾骨可能背屈,也可能跖屈,跖骨头突向跖侧。近侧间关节背面受鞋面压迫、摩擦而形成胼胝,跖骨头下方及尖亦可形成胼胝。这些病损可造成局部疼痛,或继发滑囊炎使症状加重。锤状多影响单个足趾,常见于第二至三。病因包括第二过长,鞋子过紧,拇趾外翻等。目的讨论锤状和爪形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年轻人或轻度畸形者可试用保守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严重畸形需要手术矫正,包括胼胝切除、肌腱平衡手术、各种截骨术、关节成形术及关节固定术。

  • 标签: 锤状趾 爪形趾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蹼间近端风筝皮瓣修复并蹼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5月至2019年3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采用蹼间近端风筝皮瓣修复并蹼创面的并畸形患儿临床资料。评价皮瓣修复效果满意度(总分5~10分为满意),根据足趾功能及蹼坡度、深度评价手术效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单足两畸形患儿10例10足,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个月~9岁;右侧7例,左侧3例;均为软组织并连,不完全性并6足,完全性并4足。本组病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修复效果满意度评分达(8.6±2.7)分,效果均满意。重建后的蹼的外观、颜色、弹性、质地与健侧蹼近似。末次随访时,分后足趾外展度为(43.57±3.82)°,与健侧(44.39±4.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蹼重建坡度为(42.03±5.49)°,与健侧(43.11±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重建蹼深度为(1.19±0.23) cm,与健侧(1.21±0.27)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结论蹼间近端风筝皮瓣是修复先天性并蹼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但该研究病例数量尚少,随访时间短,患儿后期随生长发育过程的疗效还需进一步了解。

  • 标签: 并指(趾)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风筝皮瓣 趾蹼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指()屈肌腱鞘麻醉在急诊外科指创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13例普通手外伤病人应用指()屈肌腱鞘麻醉,观察其起效时间、麻醉效果、麻醉持续时间,局麻药用量、血管神经损伤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指()屈肌腱鞘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血管神经损伤风险低。结论指()屈肌腱鞘麻醉是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小的麻醉方法,无需刻意注射至屈肌腱鞘就能起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 标签: 腱鞘麻醉 手指外伤
  • 简介:先天性马蹄足是最常见的下肢先天性畸形之一,严重影响足部形态和功能,造成患者行走困难,带给家庭和社会很大的负担。本文从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综述先天性马蹄足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适宜的手术方法,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骨科收治的医源性患者资料。综合考虑患者各方面因素,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内翻个体化矫治:(1)单纯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2)反向截骨+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3)第1跖关节融合术;(4)间关节融合术。关节外侧结构重建主要包括长伸肌部分腱固定术和短伸肌腱固定术。术后随访比较患足手术前后的负重位X线片的外翻角(HVA)和第1、2跖骨间角(IMA)的改变,以及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前足评分的变化,并统计患者对术后效果的满意度情况(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共纳入医源性患者37例(41足),男2例,女35例,年龄20~77岁。(1)手术方式:7足采用单纯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20足采用反向截骨+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12足采用第1跖关节融合术,2足采用间关节融合。其中,涉及长伸肌部分腱固定术3足、短伸肌腱固定术19足。(2)手术效果分析:术后随访12.5~24.0个月,平均18.1个月。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分析显示,术后IMA和HVA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6.19±2.67)° vs. (2.97±2.03)°;(8.43±1.72)° vs. (-11.50±4.37)°;均P<0.01]。AOFAS评分由术前的(56.39±18.78)分增加至术后的(81.73±6.10)分(P<0.01)。对41患足的满意度调查显示,不满意2足、一般5足、满意28足、非常满意6足,满意率为82.9%(34/41)。结论第1跖关节融合术是治疗僵硬性伴关节破坏的标准选择。对于半僵硬及柔性的矫正,手术操作应以反向截骨术与软组织手术相结合,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各有侧重。采用短伸肌腱固定术重建第1跖关节外侧结构,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并且对功能负面影响较小。

  • 标签: 足畸形 内翻 医源性疾病 截骨术 反向截骨 短伸肌腱固定术 跖趾关节融合术 关节韧带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