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汉宣帝刘询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不是因为他的政治贡献,而是他对结发之情的坚守。

  • 标签: 诏书 汉宣帝 记忆
  • 简介:西晋愍帝被俘后,司马睿便称晋王,其依据是晋平东将军宋哲所宣称的晋愍帝诏书,此诏书命司马睿“使摄万机”。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宋哲见到愍帝接受诏书的时间、宋哲南奔建康的时间和起因的分析,并对宋哲所传诏书与晋愍帝给张加官的诏书进行了比较,认为宋哲所宣称愍帝诏书让司马睿入继大统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 标签: 宋哲 晋愍帝 诏书 质疑
  • 简介:京博艺术博物馆珍藏一帧《明宣德封沙加为佑善禅师诏书》,此诏书质地为丝质,长230、高31.6厘米(图1)。左右两端是黄绫,为卷首与卷尾部分。中间为白绫,是书写封文的主体部分。书写封文的白绫开头正中,竖向织有双龙,双龙之间织有篆字“奉天敕命”四字,紧接着织有“洪熙元年月日造”竖向篆字一行,双龙图案与奉天敕命四字均有凸出感。白绫封文的主体部分,是用墨书写的汉藏两种文字的墨书封文,先写汉文诏书为楷书十二行,之后是诏书颁发时间,汉文楷书“宣德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一行,并行对译藏文竖写一行,汉藏两行文字上钤皇帝诰敕御玺“敕命之宝”朱印。

  • 标签: 诏书 禅师 传奇 主体部分 艺术博物馆 书写
  • 简介:《清帝退位诏书》对于共和政府的诞生具有重大的法理意义,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起构成民国建国的基本宪法文件。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不只是一场暴力革命,还具有“光荣革命”的性质,在大清王朝和中华民国之间存在一种历史连续性。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南北妥协的结果,这种妥协的积极意义非常明显:它结束了南北对抗状态,有利于政权的和平过渡;《清帝退位诏书》中有关“五族共和”的宣示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有利于民国政府抵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离活动。但妥协性意味着革命的“不彻底性”,民初时期的宪政争衡表明,中国的“光荣革命”引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后遗症,中国最终不得已走上更为激烈的革命道路。

  • 标签: 清帝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 国父 光荣革命 五族共和
  • 简介:研究中世纪史的欧洲史学者在著述时不得不面对一大堆头绪纷繁的古文书冥思苦想。然而蒙古史与西藏史家们的境遇却与其同行大相径庭。换言之,即幸存至今,且仍可供蒙藏史家们利用的史料只遗存很少一部分了,尤其是蒙古大帝国时期的蒙文文献更是凤毛麟角①。如若将诸如诏书、文告一类的破损残片忽略不计,即不归入文书类,那么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的蒙古大帝国时期的文书甚至不足20张②。即使我们把诏书与档案都计算在内,这一数字也不会有实质性突破。供查阅的蒙文文献之所以如此之少,皆因大帝国时期文书的长期大量流失所致。至于藏文文书之贫乏,即使在西藏归属蒙古大帝国及元帝国时代也丝毫未能改善。目前公布于世的藏文史料除了杜齐发表于《西

  • 标签: 古文献学 西藏 统治者 文书 蒙古语文 历史编纂
  • 简介:(续2000年第4期)在那个时代,西藏佛教界发明了一大创举———灌顶。此举很快便被密宗仿效。这便是藏僧向蒙古汗王传授密法灌顶之事。这里首先要提及,这种灌顶仪式为佛教密宗的标志。对于灌顶,笔者仅简述如下,(至于该仪式的有趣细节无庸赘述)。在当时,这一仪式的开创是要克服很大困难才能做到。传授灌顶的首要前提之一即虔诚信仰佛教真理;融会贯通佛教宗旨。因为在传授过程中,任何疏忽失误均会给师徒带来严重后果。这在当时人们的佛教意识中可绝非是虚张声势的恫吓。迷信魔法的蒙古诸王将灌顶视作一种奇特的精神法术,认为借助这种灌顶仪式才使人在短时期内拥有超自然的神力并在今后重复施行该仪式

  • 标签: 《贤者喜宴》 西藏 噶玛拔希 历史综述 政治依附 13世纪
  • 简介:大约12世纪末,外蒙古地区的一小支马背民族在其强悍的部落首领的统领下统一了其周边各草原部落。此即世界历史变革与人类劫难的开端。这场浩劫席卷了几乎整个亚洲与东欧。仅在五十年之内,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与国家联盟便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世界民族几近灭绝。在毁灭国家与民族,泯灭人类文化的废墟上崛起的蒙古大帝国无疑是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可与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从世界史的研究范畴出发,西藏并入蒙古帝国当然仅可算作边缘事件。然而从藏学与中亚史学的角度看,这一事件却非比寻常。蒙古人将散居于西藏高原的僧俗民众兵不血刃地纳入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这一事实有力

  • 标签: 萨迦班智达 西藏 蒙古人 历史综述 政治依附 13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