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学习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理应在诊断和改进教学上发挥其积极作川,但从现实情况看,学校和老师主要是利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恰恰忽视了它的诊断反馈功能。笔者认为,教师要把学习评价作为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诊断和改进自己的教学。下面,笔者以学期末质量调研筛选的部分错题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评价结果诊断和改进教学。

  • 标签: 教学活动 学习评价 诊断 利用 教学针对性 考试成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单排CT应用于胃癌诊断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1日-2013年10月1日收治的经手术或胃镜确诊的胃癌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单排CT检查。统计检查结果,所有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40例患者中,病灶部位胃底贲门患者11例,胃体小弯侧患者9例,胃窦幽门区患者13例,其它7例。组织学分型低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10例,高分化腺癌14例。结论单排CT应用于胃癌的临床诊断,可以清楚的对胃腔内的病变情况进行显示,包括病变部位、周围组织侵害和淋巴转移情况,对胃癌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单排CT 胃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影像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甲状腺结节患者28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是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患者249例。二组是诊断为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31例。对两组超声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项资料明确统计对比。结果良恶性结节平均直径、患者患病平均年龄对比差异显著;单发结节的良性率相比多发性结节高;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男性明显低于女性。对比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影像学特点分析可有效提高患者甲状腺结节诊断率,为结节性质的分诊断提供有利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超声影像学 甲状腺 结节性质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不同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测定诊断试验的准确性,为政府确定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检测主流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EBMREVIEW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文献,采用QUADAS开展文献质量评价,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等指标,拟合ROC曲线。结果:共纳入28篇研究文献,共5243例患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参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及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92,0.9822)、(0、94,0.77,0.9715)、(0.90,0.94,0.9652);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为对照,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及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96,0.9890)、(0.91,0.99,0.9918)。结论: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及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准确性均较高,其中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及微粒子酶免分析法相对较优,建议政府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推广使用。

  • 标签: 乙肝表面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微粒子酶免分析法 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时间分辨荧 光免疫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使用超声诊断来进行乳腺肿瘤评价的临床实用性,探讨该类方法对于乳腺肿块的准确性评价效果,对乳腺肿块大小的确定性,以及分期的价值。方法2010年至2012年我院一共有26例乳腺肿块患者接受治疗,对其使用超声影像学诊断,和CT扫描,对比两者的临床诊断效果以及准确性。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对比CT扫描对鉴定乳腺肿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都有较高的优势,统计学分析P<0.05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应用于乳腺癌诊断中效果比较好,比起CT扫描的诊断准确率高,对乳腺癌肿块评价比较优秀。

  • 标签: 乳腺肿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 肿瘤直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仪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手术确诊为胃平滑肌瘤的患者10例,对这10例患者治疗前的超声检查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胃平滑肌瘤患者胃超声影像图的表现以及评价胃平滑肌瘤的超声诊断意义。结果在10例胃平滑肌瘤超声诊断中,有9例符合病理学诊断诊断正确率为90%,误诊1例,误诊率为10%,是由于病灶较小,超声检查未被发现而导致的漏诊。结论对可疑胃平滑瘤病例,应用胃超声检查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必要时结合胃镜、X线等手段密切观察,使胃平滑肌瘤得到早期正确的诊断,对疾病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胃平滑肌瘤 胃超声诊断仪 运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及优势。方法对126例临床诊断为异位妊娠的疑似患者,应用二维B型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率高于二维B型超声,尤其使用阴式探头检查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更具敏感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阴式探头诊断技术,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方便快捷的优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异位妊娠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甲状腺肿瘤采用螺旋C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CT检查诊疗资料和术后病理组织诊断资料,分析两者之间一致性。结果40例患者之中,经术前CT诊断出甲状腺癌患者21例,19例患者为甲状腺良性肿瘤,术后病理组织诊断出甲状腺癌患者22例,甲状腺良性肿瘤18例,二者符合率分别为95.5%、94.7%。结论甲状腺肿瘤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可较准确的判断良恶性,对甲状腺癌的诊断率较高,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可给予关键的指导和帮助。

  • 标签: 螺旋CT 甲状腺肿瘤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酒精肝临床检查中的超声诊断结果,探究在酒精肝临床检查中采用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1年来收治的121名患有酒精肝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治疗开始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多种超声检查,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此121例患者的超声表现以及在诊断后所表现出的价值进行评断。结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1了患者都被准确的确诊为酒精肝,其中62.1%的患者患有酒精性脂肪肝;16.7%的患者被确诊为酒精性肝炎;21.2%的患者被确诊为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结论对酒精肝患者采用超声检查可以实现精确诊断,该种诊断方法还具有快捷、经济、直观等优势,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被广泛推广。

  • 标签: 酒精肝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关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对患者子宫瘢痕的妊娠方面的诊断以及在诸多治疗当中的相关探究进而研究其应用方面的相关价值。方法在通过将46例出现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声像图方面的诸多特点的相关分析,我们要时常的比较其在进行保守治疗的相关前与后的声像图,以及患者在血流阻力指数方面的诸多改变的情况,同时我们还要对血B-HCG方面的诸多变化方面的情况评价予以参考,还有所取得的治疗方面的效果也在其中。结果根据患者经腹部位以及患者的经阴道方面所取得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出来的声像图上面的诸多特点,我们可以参照上面的各种不同将子宫瘢痕妊娠的症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胚囊型共计20例;第二种就是不均质团块型共计18例;第三种就是混合型(也属于不规则孕囊加以团块型)此类型也共计8例。在对相关患者进行治疗之前,患者的子宫瘢痕妊娠孕囊周围的肌层,或者是患者团块内部的相关血流信号也是十分的丰富,也可对患者探患者的低阻力指数方面的血流信号,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前,与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1周,患者血流方面的阻力指数在比较之中所取得的差异也无任何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的4周,患者的孕囊周围的肌层,或者是病灶上血流有十分明显的减少或者是消失,同时患者在阻力指数方面也有所升高,这与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所取得的相关至今啊比较所出现的差异十分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结论患者的子宫瘢痕妊娠均有出现特征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相关表现。在当今临床医疗当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子宫瘢痕妊娠都能得出较为可信准确的定位1,以及对患者的定性方面的诊断,在制定完善的相关治疗方案、与疗效方面的评估,以及在对患者进行随访的途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方面的相关作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瘢痕 多普勒 妊娠 阻力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酮与血清HCG联合应用于异位妊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来我院妇产科产检孕妇的资料和具体情况,并采集80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80例异位妊娠孕妇为实验组,分析比较其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酮水平高低和原因。结果实验组HCG及孕酮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CG联合孕酮检验能较好的辅助诊断异位妊娠。可在临床加以推广,以提高其检出率,减少孕妇死亡。

  • 标签: HCG 异位妊娠 孕酮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72例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观察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非糖尿病组)各36例,结合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各类检验项目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应用价值,指导诊治与检验相结合的临床实践。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测定值比较,糖尿病患者的各项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血糖波动稍大,对照组血糖较平稳,波动小(P〈0.05)。结论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各项数值检测的结果有所差异,掌握临床检验的标准和临床意义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利于疾病控制和症状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诊断和治疗 检验项目 应用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能量谱(即12导心电能量谱)诊断心肌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2013年2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52例心肌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抽取同期5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其12导联心电能量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心电能量谱异常率76.9%明显高于对照组9.6%,且观察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异常率为53.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就心肌炎的诊断来看,心电能量谱比12导联同步心电图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结论12导联心电能量谱可作为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为心肌炎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电能量谱 12导心电能量谱 心肌炎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显示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CTA诊断的10例AVM,经DSA对照及手术证实,通过诊断AVM的常用方法有核磁共振(MRI)、CT脑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SA),将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AVM的诊断各具价值,CTA能够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 标签: CT血管造影 脑动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治疗的12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其中男患者78例,占总人数的62.9%,女患者46例,占总人数的37.1%,年龄26~75岁(46.3±3.2)岁,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然后比较两组对疾病的检出率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8.78%,其中2例未能定性诊断;对照组中CT平扫的检出率为82.26%,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为95.16%,检测病灶均能定性诊断。B超和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都比较高且相接近;B超的检出率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P<0.05);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高于CP平扫的检出率(P<0.05)。结论B超和CT对于诊断肝脏血管瘤时,B超和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较高,但是CT对疾病的定性诊断率比B超高,B超诊断更适合对患者进行普通检查,而CT诊断更适合对患者进行确诊,所以两种方法应该相互结合使用。

  • 标签: B超 CT 肝脏血管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癌性淋巴管炎的病理机制,探讨CT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57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CT及HRCT表现。结果肺癌性淋巴管炎CT检出率为94.7%;右肺发生肺癌性淋巴管炎几率明显大于左肺,均表现为局限性非对称性分布;44例患者表现为胸膜增厚,叶间胸膜为好发部位,范围较广;39例小叶间隔增厚,37例纵膈淋巴结或肺门肿大;20例肺内小结节。结论肺癌性淋巴管炎病理改变较为明显,CT在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 标签: 肺癌性淋巴管炎 病理机制 CT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北京市出院病例监测系统卒中的诊断质量,为利用数据库开展卒中发病流行病学监测提供数据质量评价证据。方法采用按病历号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出院病例数据库中抽取15家医院1433份急性卒中病例(2007年704份,2010年729份)。以专家组查阅原始病案资料重新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诊断的一致性。结果第一诊断与专家核查结果符合率为73.1%(95%可信区间:70.7%~75.4%)。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符合率总体低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一诊断与专家核查结果不符病例的正确诊断主要是诊断证据不足、头晕、既往脑梗死本次非急性发作等。结论出院病例数据库卒中诊断总体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在利用出院病例数据库数据进行人群卒中发病监测时应进行适当的纠正。

  • 标签: 出院登记 诊断质量 疾病监测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18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方法进行病情的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膝关节CT扫描进行病情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诊断结果,并对两组的病症有效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检出率达97.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方法是目前医学上较为成熟的病情诊断方法,其能有效对病理部位进行断层扫描和分析,从而有效提高诊断效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膝关节损伤诊断有很好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核磁共振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癌症患者肿瘤标记物浓度水平和诊断价值,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的诊断阈值,评价诊断效果。方法采集90例癌症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空腹血,检测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铁蛋白(FER)、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的血清水平,选取两组中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的项目应用SPSS19.0软件绘制ROC曲线,确定联合检测的诊断阈值,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诊断效果。结果AFP、CA125、CA72-4、CEA、CYFRA21-1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大于正常对照组中值为阳性条件绘制ROC曲线,AUC=0.80,当诊断阈值为阳性数2.5时,敏感度为65.6%,特异性为82.5%,均较高。结论癌症患者伴有肿瘤标志物指标的不同程度的变化,AFP、CA125、CA72-4、CEA、CYFRA21-1联合检测可能提高常见癌症的诊断效果。

  • 标签: 癌症 肿瘤标志物 ROC曲线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