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眼科收治的26例(34眼)NVG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18眼)和对照组13例(16眼),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注射液,观察两组眼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眼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眼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EGF药物能够有效控制NVG患者眼压,可作为早期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抗VEG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眼膜病患者60例(60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结果角膜植片透明者54例,视力≥0.3者20例,≤0.04者7例,0.05~0.2者32例,出现免疫排斥反应5例。结论角膜穿孔或角膜瘢痕者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应重视防治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 标签: 角膜病 穿透性角膜移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角膜板层切除联合多层羊膜移植术后的病人佩戴角膜绷带镜对舒适度、疼痛度及病灶预后的改善情况。方法 :收集 26例行角膜板层切除联合多层羊膜移植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为常规护理联合角膜绷带镜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适程度。结果:观察组中的患者术后各种不适症状均比对照组减轻或减少,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板层切除联合多层羊膜移植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可以显著减轻术后患者眼部诸多不适症状和疼痛。

  • 标签: [ ] 绷带镜 无菌性角膜溃疡 羊膜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5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实施综合治疗,灵活地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并能为患者保存和恢复一定的视力。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治疗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治疗方法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 2016年 9月— 2017年 9月间接诊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取 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 11—1 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 的为 A组,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 的为 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情况。结果 B 组 患者术后 3d 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80.00% , 术后 1 月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94.00% ,明显高于 A 组的 56.00% 和 82.00% ;术后 7d 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1.12±0.55 ),术后 1 月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0.76±0.49 ),明显低于 A 组的( 1.39±0.55 )和( 1.17±0.52 ); 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 手术切口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能够有效促进术后视力恢复,降低对 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 标签: 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维生素C局部应用治疗角膜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99例角膜炎、角膜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眼科方式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维生素C局部应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00%,复发率为6.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9.39%,复发率为22.45%。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C局部应用治疗角膜角膜溃疡具有显著疗效,且不易复发,治疗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借鉴应用。

  • 标签: 维生素C 角膜炎 角膜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康柏西普联合手术治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影响。方法调查病例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的30例NVG病人,所有病人皆安排同等水平医师实施康柏西普联合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后,病人的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压都明显优于术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结论对NVG病人实施康柏西普联合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眼压,矫正病人术后视力,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康柏西普 手术治疗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实施综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诊治的78例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对其实施视网膜及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以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对其进行6~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前眼压为(58.4±6.8)mmHg,术后1周眼压则降为(13.1±2.4)mmHg,患者疼痛明显好转。所选患者的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均程度不等的回退。68例结膜滤过泡弥散隆起,10例患者较扁平。术前未见浅前房或者眼球萎缩。结论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实施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以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眼压,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 标签: 晚期新生血管 青光眼 综合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在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28例行睫状体冷冻术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疼痛护理组14例和2013年5月—2015年5月常规护理组14例两组,常规护理组为对照组,疼痛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疼痛护理,观察患者疼痛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对比术后全身不适反应明显减轻(P<0.01).结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睫状体冷冻术后,实施疼痛护理减少病人疼痛的药物治疗。

  • 标签: 睫状体冷冻术 疼痛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低氧训练状态下心肌组织细胞凋亡和血管新生的情况。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运动组采用负荷跑台训练8w,一周训练6d,运动量从最初的10m/min、时间为15min增加到第8周的速度为25m/min、时间为50min,每周逢双在海拔1500m的低氧环境下进行低氧训练,低氧浓度从最初的1500m海拔高度增加到训练结束的3600m海拔高度。结束训练后,采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取材。采用HE染色、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Bcl-2、Bax和CD34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毛细血管的生成情况使用显微图象分析。结果:1)低氧对照组心肌组织细胞开始出现凋亡,血管生成没有;2)运动组心肌组织细胞有凋亡发生,血管生成也开始出现;3)低氧训练组与其它组别在凋亡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血管新生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p≤0.05)。以上情况提示低氧复合运动不会加重心肌组织细胞凋亡,但会促进血管新生

  • 标签: 低氧训练 细胞凋亡 血管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角膜异物患者各相关因素的分析,探讨角膜异物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规律。方法:对 928例角膜异物病人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男:女 =22.81:1,左眼:右眼 =1.30: 1; 20—40岁 占 人群发病人数的

  • 标签: 角膜 角膜异物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应用维生素C治疗角膜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104眼)角膜溃疡、角膜炎患者,依据随机法划分为参照组50例(51眼)例与研究组50例(53眼)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眼科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将维生素C局部注射在患眼眼球结膜下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的复发率和治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平均治愈天数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角膜溃疡、角膜炎患者应用维生素C局部注射治疗治疗效果好,且患者康复速度快,值得推广。

  • 标签: 角膜溃疡 角膜炎 维生素C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在外周动脉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公认的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有开放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但因患者年龄多较大,且常合并其他系统病变,故仍然有30%的患者因为手术风险拒绝手术干预而未能得到很好的救治。1999年,Isner和Asahara提出了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并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

  • 标签: 治疗性血管新生 血管疾病 手术干预 血管腔内治疗 临床试验 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对缺血半暗带区血管新生及微小RNA(miR-328)、CD4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调节miR-328促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5只。Longa法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D34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28、CD44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技术检测CD4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大鼠在神经功能缺损、CD34为标记的血管新生、miR-328和CD44表达无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新生、miR-328、CD44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2.6±0.6)分vs(3.4±0.6)分,P〈0.01],血管新生增加显著[(80.40±3.85)vs(67.60±2.79)分,P〈0.01],miR-3281.22±0.37vs2.02±0.22和CD44mRNA4.35±1.33vs7.16±1.83,CD44蛋白0.42±0.04vs0.55±0.06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通过调节miR-328及靶基因CD44表达水平,促进缺血半暗带区的血管新生

  • 标签: 脑缺血 电针 微RNAS 水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患者采用角膜溃疡清创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视力改善效果明显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并且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明显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角膜溃疡清创术 抗真菌药物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溃疡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6例角膜溃疡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及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收治的36例角膜溃疡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治愈24例,好转7例,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治疗5例。结论给予角膜溃疡患者护理干预,有效改善角膜溃疡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角膜溃疡患者 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