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衰弱指数(FI)评估的老年人衰弱状况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跌倒情况随访调查数据库中2005年基线调查人群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样本,以2015年随访调查中收集该队列人群的死亡情况作为结局变量进行分析。采用FI模型对老年人进行衰弱评估,分析不同年龄组老年人FI与死亡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FI对不同年龄组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衰弱程度老年人的生存曲线。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1 301例老年人,至2015年共死亡403例,死亡率为31.0%(403/1 301)。老年人死亡率随着FI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FI值的增加死亡率增加的速度减缓,老年人FI值所致死亡存在极限值约0.70,在此基础上任何新增加的健康缺陷均可能导致老年人死亡。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FI值增加会增加老年人死亡的风险(HR=1.143,95%CI:1.034~1.248,P=0.000),且FI值相比于年龄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更高(HR=1.143比HR=1.048,t=5.827,P=0.000)。随年龄增加,FI值即老年人衰弱对死亡风险影响的HR值从1.179降至1.120,即衰弱对死亡的影响也逐渐降低。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各年龄组老年人的生存率均随衰弱程度的增加而降低(Log-rank=317.812、354.203、247.258,均P=0.000);对不同衰弱程度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仅≥80岁组高龄老年人衰弱程度较高组(0.4≤FI<0.5、FI≥0.5)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结论采用FI模型对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进行衰弱评估能够较好地反映老年人的衰弱特征,在预测不良健康预后如死亡率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对老年人进行衰弱的干预时,着重于衰弱程度较低或相对年轻的老年人可能更有效地减少衰弱所导致的不良结局。

  • 标签: 衰弱 老年人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住院患者衰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高龄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并进行科学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科的617例高龄老年患者(年龄≥80岁)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FRAIL衰弱评估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约翰霍普金斯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和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住院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共发放61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6份,有效回收率为99.8%(616/617)。结果616例高龄住院患者中,衰弱发生率为60.9%(375/616)。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跌倒风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依赖、C-反应蛋白升高是高龄住院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住院患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高龄、高跌倒风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C-反应蛋白升高与患者衰弱发生有关。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好高龄老年患者衰弱的评估并结合其身体状况,制订专业、多元、安全的干预方案,以延缓高龄住院患者衰弱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

  • 标签: 老年人 高龄 住院患者 衰弱 横断面调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神经衰弱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7年2月-2018年2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神经衰弱患者。按照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将80例患者分别成立两组,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则给予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进行对比。结果经对比,对照组护理后患者焦虑情绪评分及抑郁情绪评分,明显差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护理前焦虑情绪评分及抑郁情绪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给予神经衰弱患者进行护理时,可首先考虑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及抑郁情绪,增加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治疗配合度,促进其康复,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神经衰弱 护理干预 焦虑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神经衰弱患者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干预,采用SAS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患者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88.57%,干预后明显下降,发生率为51.43%,且护理干预前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神经衰弱患者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 神经衰弱 焦虑状况 SAS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Fried衰弱表型量表、微型营养评价量表、简易智能评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兰州市社区458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衰弱衰弱前期、未衰弱率分别为9.2%、60.0%、30.8%,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者占1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营养不良增加了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风险(OR=9.534,P=0.001)。结论营养不良是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改善社区老年人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延缓其衰弱的发生。

  • 标签: 衰弱 营养状况 社区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科住院患者认知衰弱患病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老年科住院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共486例老年患者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以FRAIL衰弱评估量表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进行认知衰弱的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老年患者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年龄(77.99±10.47)岁,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37.45% (182/48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1年内跌倒史、饮酒、年龄越高、贫血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认知衰弱风险(P<0.05)。结论住院老年患者认知衰弱发生率较高,降低跌倒风险、戒酒、改善贫血、干预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能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认知衰弱状况

  • 标签: 老年人 住院患者 认知衰弱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Fried衰弱表型量表、微型营养评价量表、简易智能评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兰州市社区458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衰弱衰弱前期、未衰弱率分别为9.2%、60.0%、30.8%,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者占1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营养不良增加了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风险(OR=9.534,P=0.001)。结论营养不良是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改善社区老年人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延缓其衰弱的发生。

  • 标签: 衰弱 营养状况 社区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 将神经衰弱患者作为研究基础,评定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 挑选本院收治的100例神经衰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开展研究,依照随机数表分成两组,一般组和观察组,一般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比较两组SDS评分、SAS评分、PSIQ评分等指标情况没有发现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PSIQ评分均明显低于一般组,组间差异满足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神经衰弱 护理干预 焦虑状况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围绕神经衰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其对患者焦虑状况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在特定时间段内(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神经衰弱患者(50例),将其分成A组与B组(所用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每组皆为25例),A组实施传统护理,B组以A组护理为基础,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焦虑状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 B组干预后HAMA评分均较A组低(P<0.05)。结论 针对神经衰弱患者,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焦虑状况

  • 标签: 神经衰弱 护理干预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老年科住院患者认知衰弱状况,研究及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来院治疗的老年科患者中,抽样选取其中的49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老年人发放问卷调查,同时进行个人身体状况检查,通过运用精神状态量表、FRAIL衰弱评估量表,对老年科住院患者的认知衰弱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问卷有效回收数量为480份,本次调查的老年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6±9.8)岁,其中认知衰弱的患病率达到了32.8%(146/480)。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不难发现,一年内自理生活能力明显下降,存在饮酒或跌倒史的高龄患者,普遍具有更高的认知衰弱风险(P<0.05)。结论 认知衰弱在老年群体中出现的可能性较高,通过采取干预措施,可改善这一情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科住院患者 认知衰弱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衰弱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5月至2021年10月住院治疗的400例老年房颤患者,男性65.8%(263例),年龄83(75,90)岁;根据年龄分为65~74岁90例、75~84岁137例、≥85岁173例。据FRAIL衰弱量表评估老年房颤患者的衰弱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衰弱相关因素。结果老年房颤患者衰弱发生率41.25%(165例),65~74岁、75~84岁、85岁及以上衰弱发生率分别为10.00%(9例)、33.58%(46例)、63.58%(110例)。衰弱的老年房颤患者体质指数更低、住院时间更长、入院时心率更快,共病指数(aCCI)、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危险评分(CHA2DS2-VASc)、抗凝出血危险评分(HAS-BLED)更高,更少应用抗凝药物,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的比例更高;老年综合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简易营养风险筛查评分(MNA-SF)、简易智力状态评分(Mini-Cog)更低,跌倒风险评分更高;超敏C-反应蛋白更高,血红蛋白、白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068,95%CI:1.027~1.111,P<0.01)、超敏C-反应蛋白(OR=1.049,95%CI:1.024~1.075,P<0.01)、CHA2DS2-VASc评分(OR=1.328,95%CI:1.083~1.628,P<0.01)增加及白蛋白(OR 0.854,95%CI:0.786~0.929,P<0.01)、MNA-SF评分(OR=0.830,95%CI:0.747~0.923,P<0.01)、Mini-Cog评分(OR=0.845,95%CI:0.717~0.997,P<0.05)降低为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合并衰弱的发生率高,高龄、营养及认知状况差,高卒中风险、高炎症因子水平的老年房颤患者更容易发生衰弱

  • 标签: 心房颤动 衰弱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就优质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近一年内(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神经衰弱焦虑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干预。结果:经有效的护理后,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评分呈良好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其护理满意度的提高。结果:在神经衰弱焦虑患者的护理中,优质护理发挥的作用明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神经衰弱 焦虑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的衰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延缓老年人衰弱进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东城区(原北京市崇文区)龙潭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社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应用衰弱指数(FI)评价老年人的衰弱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衰弱的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1 557名老年人,老年人FI值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0.09(0.08),其中男性为0.08(0.07)、女性为0.10(0.08),女性FI值明显高于男性(Z=5.376,P=0.000),随增龄老年人FI值增大(H=329.698,P=0.000);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女性、增龄、生理失能越严重、过去1年住过院、近3年住过院、对目前生活状态不满意的老年人FI值相对高(β’=0.082、0.236、0.336、0.065、0.089、0.193,均P<0.05),而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和睦、可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数多、参加集体组织活动的频率高、定期体检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FI值相对低(β’=-0.049、-0.052、-0.089、-0.047、-0.045、-0.219,均P<0.05),且生理失能对FI值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年龄及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结论以FI的方法评价中国老年人的衰弱情况及特性与国外研究类似,对于评价中国老年人的衰弱情况也适用;老年人衰弱状况除与自身的生理与疾病等内在因素有关外,同时与社会、心理、行为等这些可干预因素均有关,应采取针对相关因素的综合性措施延缓老年人衰弱的进程。

  • 标签: 衰弱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衰弱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干预的研究 。 方法: 选取 500 名老年人进行研究,评估衰弱情况,并探究衰弱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同时采取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等措施对存在衰弱症状的老年人进行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在 500 名老年人中,有 197 名存在衰弱症状,这些人中多数健康状态不佳,多种疾病患病率较高,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后,恢复情况较好,衰弱指数下降,生活质量上升,数据均有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我国老年人有一定数量存在衰弱症状,存在衰弱症状的人健康状态明显不佳,需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干预,避免衰弱症状持续发展,采取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后,存在衰弱症状的老年人健康情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较大提升。

  • 标签: 衰弱 老年人 健康状况 影响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筛查高龄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科收治的高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并根据Fried衰弱表型评估量表将所有患者分为衰弱组、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对比三组临床资料,分析衰弱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患者在BMI、文化程度、ADL评分、Tinetti评分上均要低于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且在营养风险发生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共病种数、多重用药种数上要高于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P<0.05)。将具有统计差异的单因素代入Logostic回归方程分析,并赋予相对应分值,结果显示:BMI、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种数以及多重用药种数为衰弱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高龄住院患者衰弱危险因素主要有BMI、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种数以及多重用药种数等,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对患者全面评估,根据衰弱的高危因素实施相关的措施,对于衰弱前期与衰弱患者,则应积极地实施营养、心态以及锻炼等措施干预,用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住院生活质量。

  • 标签: 综合评估技术 高龄 衰弱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30~79岁成年人的睡眠状况衰弱的相关性,并探讨肥胖对二者关系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全体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态者睡眠时长较长(≥9 h/d)、较短(≤6 h/d)、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与衰弱前期、衰弱期的相关性,并根据分层分析判断肥胖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在512 724名研究对象中,2.3%处于衰弱状态,40.1%处于衰弱前期状态。睡眠时长与衰弱评分之间呈U形关系。睡眠时长较短(OR=1.21,95%CI:1.19~1.23)、较长(OR=1.19,95%CI:1.17~1.21)、失眠障碍(OR=2.09,95%CI:2.02~2.17)、打鼾(OR=1.61,95%CI:1.59~1.63)、不健康睡眠评分为1分(OR=1.46,95%CI:1.44~1.48)、2分(OR=1.97,95%CI:1.93~2.00)、3分(OR=3.43,95%CI:3.21~3.67)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正相关。上述睡眠问题亦与处于衰弱期正相关。在正常体重组中,睡眠时长较短者处于衰弱衰弱前期、失眠者处于衰弱前期的相关性高于超重肥胖组;而打鼾者处于衰弱衰弱前期的相关性低于超重肥胖组,按中心性肥胖分层结果类似(交互P值均<0.007)。结论睡眠时长较长或较短、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较高,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正相关,超重肥胖对二者关系具有效应修饰作用。

  • 标签: 睡眠 肥胖 中心性肥胖 衰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组分运动处方对老年认知衰弱患者的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该医院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科住院及门诊老年患者 90 例老年认知衰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多组分运动处方组(运动组),每组 45 例。分别评定基线期、干预 3 个月及 6 个月的衰弱指标(6 m 步行时间、握力、Fried 衰弱表型评分)、营养指标评分(MNA)〕。结果:两组衰弱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 3 个月、6 个月,运动组的 6 m 步行时间、Fried 衰弱表型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 3 个月、6 个月,运动组的 6 m 步行时间、Fried 衰弱表型评分低于基线期(P<0.05),握力、Mo-CA 评分MNA 评分高于基线期(P<0.05)。结论:多组分运动处方对改善认知衰弱患者的营养状况有一定作用。

  • 标签: 老年人 多组分运动 衰弱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患者的衰弱状况并分析脑白质高信号与其衰弱状况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通过头颅MRI筛选65岁以上脑白质疏松症患者162例。采用Fried衰弱表型评估其衰弱状况,采用Fazekas量表评分法对头颅MRI影像进行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e,PVH)和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e,DWMH)独立评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VH及DWMH评分与Fried衰弱表型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162例老年LA患者中不同衰弱表型分别为无衰弱46例(28.40%),衰弱前期76例(46.91%),衰弱40例(24.69%);不同衰弱状况的老年LA患者之间在年龄(F=9.382,P<0.01)、慢性病数(H=10.736,P<0.01)、服药数量(H=15.927,P<0.01)、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评分(F=5.263,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衰弱状况的老年LA患者PV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37,P<0.01),而DWM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39,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老年LA患者PVH评分与衰弱表型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18,P<0.01)。结论老年LA患者衰弱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增龄、多病共存、多重用药、营养风险等因素有关。老年LA患者衰弱的发生与脑室周围白质病变相关,且白质损害越严重,衰弱程度越高。

  • 标签: 脑白质疏松症 衰弱 脑白质高信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及衰弱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社区老年人的衰弱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于2021年7—12月选取北京市9个社区的241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微型营养评估表(MNA)、Fried衰弱表型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为92.6%。结果241名社区老年人中,不衰弱的老年人115名(47.7%),衰弱前期的老年人92名(38.2%),衰弱的老年人34名(14.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牙齿数量为0~9、10~19颗,口腔干燥及缺失的牙齿未完全修复或未修复是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从口腔健康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危险因素。各级医疗机构和养老照护机构可将口腔健康状况作为社区老年人衰弱风险的筛查项目,为社区老年人衰弱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老年人 社区 口腔健康 衰弱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食欲刺激对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胃肠道反应、肺功能和衰弱状况的影响。方法:抽取 62例于 2019年 6月至 2020年 7月经临床确诊并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以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包含 31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同时进行食欲刺激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肺功能指标,均相当, P>0.05;术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 PA、 ALB、 T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食欲刺激能够可改善肺癌患者术后的胃肠道功能,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的肺功能和机体营养状况的改善。

  • 标签: 食欲刺激 肺癌 胃肠道反应 肺功能 衰弱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