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分型,评估不同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临床特征及恶化风险对个体化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AECOPD患者448例,根据入院时第一次抽取的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组(n=158)、中性粒细胞组(n=174)、混合粒细胞组(n=46)和乏粒细胞组(n=70),比较4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征,以出院后再发需要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作为随访结局,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一步对恶化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呼吸衰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静脉激素及高级抗生素使用率均以中性粒细胞组最高,嗜酸粒细胞组较低(48.3%比31.0%,33.3%比7.0%,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最高,其次为混合粒细胞组,嗜酸粒细胞组及乏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较低(P=0.003)。以嗜酸粒细胞组作为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风险较高(HR=1.95,95%CI:1.13~3.37,P=0.017),其他恶化因素包括年龄(HR=1.04,95%CI:1.01~1.07,P=0.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HR=0.98,95%CI:0.96~0.99,P=0.002)以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HR=1.61,95%CI:1.01~2.57,P=0.046)。结论基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分型,中性粒细胞型AECOPD相比于嗜酸粒细胞型AECOPD住院期间病情严重,且再发急性加重风险高。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嗜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细胞
  • 简介:摘要:繁殖性状主要涉及一个繁殖周期内,反刍动物所产生的一切繁殖性状的集合,而在对这一信息进行监测时,其不同种工作方式对繁殖性状的鉴定难易程度造成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先从反刍动物繁殖性状主要表型鉴定的具体内容入手进行简单分析,再分别对人工观测法、超声波技术等进行研究,探究开展反刍动物繁殖性状主要表型鉴定的工作思路,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 标签: 反刍动物 繁殖性状 主要表型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中国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功能,为以恒河猴为模型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通过优选抗体克隆和荧光配色,确定了主要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和T细胞功能检测Panel,并用此方法分析15只健康中国恒河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T、B、NK等多种细胞亚群的比例,以及在非特异性刺激条件下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了两套多色流式Panel,Panel 1可同时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CTL)、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B细胞和NK细胞等多种淋巴细胞亚群,Panel 2可检测多种T细胞亚群功能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中国恒河猴PBMCs中主要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T细胞(75.32±7.73)%、B细胞(13.22±7.50)%、NK细胞(0.88±0.48)%、Tfh细胞(0.73±0.27)%、Treg细胞(0.75±0.43)%、CD16+NK细胞(47.87±22.35)%、CD56+NK细胞(10.69±12.41)%。非特异性刺激后,分泌IL-2和TNF-α的CD4+T细胞比例高于CD8+T细胞,分泌CD107a和IFN-γ的CD8+T细胞比例高于CD4+T细胞,而这两种细胞分泌IL-17A的比例均较低。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可在单细胞水平同时检测多个细胞表面分子和分泌因子的多色流式检测方案,能够准确、全面地分析恒河猴PBMCs中免疫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以及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为利用恒河猴模型进行传染病疫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实验方法和基础数据。

  • 标签: 多色流式细胞术 中国恒河猴 淋巴细胞亚群 T细胞功能
  • 简介:摘 要:侏罗纪时期气候发生过剧烈变化,能划分为早侏罗世早中期、晚期,中侏罗世早、晚期以及晚侏罗世等5个演化阶段。早侏罗世我国北方为温暖潮湿气候;中侏罗世早期,气候属于潮湿类型;中侏罗世晚期,转变为半潮湿-半干旱气候;晚侏罗世时期,东北北部地区显示为潮湿气候,华北和西北地区处于半干旱-干旱气候。东南地区早侏罗世以温湿气候为主;中侏罗世早期为半温湿气候,并存在短暂干热气候,中期开始逐渐向半干热气候过渡;晚侏罗世时期,南部气候为干燥炎热。西南地区早侏罗世早期为半潮湿温凉或湿热型气候;早侏罗世晚期为半干旱炎热气候环境;中侏罗世时期为以半干旱-干旱为主伴有湿润的气候特征;晚侏罗世时期,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西藏—滇西地区早侏罗世为偏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中侏罗世时期,为炎热气候;在晚侏罗世羌塘盆地的气候演变为热-干型。

  • 标签: 侏罗纪 古气候 演化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p表型个体的血清学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5月在嘉兴市中心血站进行血型鉴定的1例p表型个体为研究对象。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其ABO、RhD、P1PK血型和意外抗体。采用PCR-直接测序法(PCR-SBT)对编码P1和PK抗原的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A4GALT)的编码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该个体的血型为A型、RhD阳性、P1PK系统为罕见的p表型,血清中存在抗-PP1Pk。测序结果显示其A4GALT基因编码区存在c.343A>T纯合变异。结论A4GALT基因c.343A>T纯合变异很可能导致了p表型个体。

  • 标签: P1PK血型系统 p表型 抗-PP1Pk A4GALT基因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肌骨超声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08月-2022年08月到本院治疗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肌骨患者共100例,对全部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超声诊断准确率95(95.00%)、灵敏度90/95(94.74%)、特异度2/5(40.00%);大部分患者肿块形状为椭圆形,肿块与四周皮肤组织间存在清晰界限能够分辨,而低回声合并边缘高回声特征明显,血流分级是I级的占比较多。结论:运用超声诊断模式,分析图像表现可对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肌骨实施高准确度鉴别,价值较高。

  • 标签: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肌骨 超声图像 诊断价值 准确率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肌骨超声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08月-2022年08月到本院治疗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肌骨患者共100例,对全部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超声诊断准确率95(95.00%)、灵敏度90/95(94.74%)、特异度2/5(40.00%);大部分患者肿块形状为椭圆形,肿块与四周皮肤组织间存在清晰界限能够分辨,而低回声合并边缘高回声特征明显,血流分级是I级的占比较多。结论:运用超声诊断模式,分析图像表现可对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肌骨实施高准确度鉴别,价值较高。

  • 标签: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肌骨 超声图像 诊断价值 准确率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染色体在儿童生长发育期的发生率,分析其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因生长发育异常就诊的儿童7 574例,采集其外周血样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7 574例患儿中,共检出12例环状染色体,检出率为0.16%,具体包括1例r(6)、2例r(9)、2例r(13)、1例r(14)、2例r(15)、1例r(21)以及3例r(X)。12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表型异常,包括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肢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在具有相同断裂位点的2例r(9)患儿和2例r(15)患儿中,各有1例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其余2例则合并r(9)有特殊面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等。携带r(X)的患儿具有Turner综合征的部分表现。结论环状染色体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及智力异常的重要原因,其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应仔细采集这类患儿的病史,并尽早完善染色体检查以明确诊断。

  • 标签: 环状染色体 核型分析 临床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SMC1A基因变异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总结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8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例SMC1A基因变异患儿的基本状况、特殊面容、畸形、癫痫、发育、脑电图、头颅影像、基因检测及随访结果,分析其表型及基因型。结果5例患儿中女性4例(2例为同胞姐妹),男性1例。1例男性患儿具有典型特殊面容(上睑下垂、连眉、鼻短、鼻孔前倾)及多发畸形(隐睾、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小头)。4例女性患儿中2例合并小头畸形,2例合并卵圆孔未闭。4例患儿癫痫发病年龄为2月龄至4岁4月龄,其中3例为局灶性发作、2例为双侧强直阵挛。3例患儿为丛集性发作。1例为轻度发育迟缓,4例为中重度发育迟缓。4例合并癫痫患儿脑电图均异常,3例背景活动变慢,4例为痫样放电(3例为局灶性,1例为广泛性)。1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皮质略增厚。5例患儿存在4个SMC1A基因变异(c.580_587del、c.2699delG、c.3362G>A、c.1486C>T),包括2个移码变异及2个错义变异;3例杂合,2例嵌合(嵌合率分别为17.5%和88.1%)。对5例患儿随访3个月到4年,结果发现2例的癫痫为难治性,5例均有精神运动发育缓慢或停滞、无发育倒退、均有体格生长迟缓。德朗热综合征临床评分为2~6分。1例表型兼具不典型德朗热综合征及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例表型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例表型为不典型德朗热综合征,另2例(错义变异)患儿表型较轻,为非难治性癫痫及中重度发育迟缓。结论SMC1A基因变异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多合并以丛集性发作为特点的癫痫、不同程度的特殊外貌及畸形。SMC1A基因相关疾病的表型异质性大,除德朗热综合征及发育性癫痫性脑病,部分SMC1A基因错义变异的表型较轻。

  • 标签: SMC1A基因 De Lange综合征 癫痫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 发育迟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肌骨超声在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诊断中的影像学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进至我中心治疗的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总计45例,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并作为诊断标准,全部对象接受肌骨超声诊断,综合超声表现与临床症状评估患者病情,分析肌骨超声诊断效果。结果:经肌骨超声诊断,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超声表现以高低回声相交接、1级血流信号为主,诊断准确率高达95.56%(43/45),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肌骨超声应用在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诊断工作中,效果显著。

  • 标签: 肌骨超声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 影像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肌骨超声在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诊断中的影像学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进至我中心治疗的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总计45例,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并作为诊断标准,全部对象接受肌骨超声诊断,综合超声表现与临床症状评估患者病情,分析肌骨超声诊断效果。结果:经肌骨超声诊断,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超声表现以高低回声相交接、1级血流信号为主,诊断准确率高达95.56%(43/45),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肌骨超声应用在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诊断工作中,效果显著。

  • 标签: 肌骨超声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 影像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引起慢性肌肉、筋膜和骨骼疼痛的疾病。它通常表现为局部炎症和纤维化,往往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对于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而言,准确的诊断对于正确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肌骨超声作为一种新型诊断方法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肌骨超声通过无创、快速、可重复的方式,能够准确观察和评估肌肉和筋膜的病变特征,为结节性筋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此文将分析肌骨超声在一例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诊断中的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肌骨超声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FEVR患者42例84只眼以及家系中一级亲属68名纳入研究。患者来自42个无血缘关系家庭。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首诊年龄(16.6±33.7)个月。外院转诊21例,均为眼底筛查发现病变;首诊本院21例。早产儿、足月儿分别为4、38例。有FEVR阳性家族史2例。均为FEVR分期1~5期。年龄<5岁者,全身麻醉后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5岁者,行常规FFA检查。来自28个家系的一级亲属68名均行常规眼底检查及FFA检查。行基因检测26个家系,其中先证者26例,一级亲属57名。对已知参与FEVR的基因共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Wnt受体卷曲蛋白4(FZD4)、Norrie病(NDP)、四旋蛋白12(TSPAN12)、连环蛋白β1(CTNNB1)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FEVR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结果42例中,首诊症状为斜视及眼球震颤13例,中位年龄12个月;不追物或视力相关症状8例。84只眼中,FEVR分期1期或2期、3期或4期、5期分别为50(59.5%,50/84)、31(36.9%,31/84)、3(3.6%,3/84)只眼。首诊年龄>3个月的23例中,至少1只眼病变分期为3期以上16例(69.6%,16/23)。行眼底检查的68名一级亲属中,眼底FEVR样改变22名(32.4%,22/68)。行基因检测的26个家系中,检出FEVR相关基因的16种变异13个家系(50%,13/26),其中LRP5基因突变10种,最常见。单基因突变10个家系,其中LRP5、FZD4、CTNNB1基因分别为6、2、2个家系;LRP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个家系;LRP5基因和NDP双基因突变1个家系;LRP5和TSPAN12双基因突变1个家系。携带致病性FEVR基因13例先证者中,双眼病变程度一致者6例,不一致者7例,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FEVR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具有高度异质性;除首诊年龄外,未发现明确影响FEVR临床表现的因素。

  • 标签: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临床表型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Bweak亚型个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2月5日于浙江省血液中心献血的1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受试者的ABO表型,用体外酶活性试验测定其血清中B糖基转移酶(GTB)的活性。用PCR扩增ABO基因第5 ~ 7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确定其基因型,采用T-A克隆技术分离单倍体并进行测序验证。用ProtParam和PSIPRED软件分析蛋白的一级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用PolyPhen-2、SIFT、PROVEAN三种软件分析错义变异对蛋白的作用效应。结果受试者血清学检测为Bweak亚型,血清中存在抗B抗体。体外酶活性试验显示其GTB活性显著降低。单倍体克隆测序分析发现B等位基因上存在c.398T>C错义变异,为一个新的B等位基因,可导致GTB第133位的苯丙氨酸替换为丝氨酸(p.Phe133Ser)。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上述替换对蛋白的一级和二级结构影响不明显,但变异蛋白的热力学能量增加6.07 kcal/mol,严重降低了热稳定性,生物信息学预测该变异对蛋白功能有害。结论新等位基因ABO*B.01-398C是引起Bweak亚型抗原弱表达的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评估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 标签: Bweak变异型 B糖基转移酶 氨基酸置换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CdLS)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3月12日、8月14日、12月5日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就诊的3例CdLS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样进行家系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3例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和其他伴随症状。根据国际诊断共识标准,3例患儿被拟诊为CdLS。通过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诊CdLS。患儿1携带NIPBL基因c.5567_5569delGAAinsTAT错义变异,患儿2携带SMC1A基因c.607A>G错义变异,患儿3携带HDAC8基因c.628+1G>A剪接变异。3例患儿均为新发变异。结论3例患儿均确诊CdLS,并发现了致病基因变异位点,其中NIPBL基因c.5567_5569delGAAinsTAT及HDAC8基因c.628+1G>A变异位点既往未见报道,丰富了CdLS的变异谱。

  • 标签: 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 NIPBL基因 SMC1A基因 HDAC8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散发性颅骨锁骨发育不全(CCD)的临床表型及基因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别在2021年12月16日与2021年12月9日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2例CCD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及拷贝数变异测序。结果胎儿1的产前表型主要包括胎儿颅骨钙化差、顶枕部膨隆、颅骨受压变形、鼻骨缺失等,患儿2在婴幼儿期的表现包括前囟门闭合延迟、反复呼吸道感染、体格发育落后等,影像学提示锁骨发育不全。WES测序发现二者分别携带RUNX2基因c.911_914delinsTTT杂合变异和c.1008delT杂合变异,均为新发变异。结论胎儿锁骨发育不全、颅骨钙化不足、鼻骨缺失是CCD患儿主要的产前超声表现。对于体格发育落后、反复呼吸道感染,锁骨发育不全的婴幼儿也应警惕本病,并通过遗传学检测协助诊断。RUNX 2基因的c.911_914delinsTTT和c.1008del致病变异的发现扩展了RUNX2基因的变异谱,为患儿家庭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颅骨锁骨发育不全 胎儿期 婴幼儿期 基因诊断 RUNX2基因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口-面-指综合征Ⅰ型(OFD1)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原因。方法选取2021年3月17日至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个OFD1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对该家系的成员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表现为宽眼距、宽鼻根、鼻尖扁平,分叶舌、舌赘生物,左手小指呈弯曲状,右手小指与无名指并指,智力及语言发育落后。WES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女儿、妹妹和母亲均携带OFD1基因c.224A>G(p.Asn75Ser)杂合变异,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未携带同样的变异。结论c.224A>G(p.Asn75Ser)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表型异常的原因,上述发现丰富了OFD1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口-面-指综合征 OFD1基因 纤毛病 胼胝体发育不全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因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而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挑战。众多研究将慢阻肺进行表型分类以识别具有独特预后或治疗特征的患者群体,研究还发现一些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状态、风险或结局高度相关。本文拟对近年来慢阻肺表型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慢阻肺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表型 生物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