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4例为中央动脉阻塞合并中央静脉阻塞,有明确医源性病史诱发的9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进行了荧光血管造影,FFA表现为早期中央动脉静脉充盈迟缓

  • 标签: 医源性眼部 眼部血管 荧光血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面部美容注射导致眼部血管阻塞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眼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面部美容注射导致的眼部血管阻塞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按原注射材料的不同分为透明质酸组(24例)和自体脂肪组(8例)。总结其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其中15例为眼部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14例为视网膜中央动脉或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1例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为睫状后动脉阻塞。发病后就诊时间为(11.44±12.60)h。就诊时视力为无光感~1.0,治疗后9例视力提高,23例视力无改善。自体脂肪注射组与透明质酸注射组相比,脑梗死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美容注射后眼部阻塞血管以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为主,自体脂肪注射者易发生脑梗死。

  • 标签: 注射,美容,面部 透明质酸 脂肪,自体 并发症,血管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CRAO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颈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特征、治疗方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出院1个月随访血管事件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行颈内动脉血管DSA检查35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14例。将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分为纡曲、折曲、盘曲;主动脉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牛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保守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血管事件为随访期间发生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结果49例49只眼中,男性40例40只眼(81.6%,40/49),女性9例9只眼(18.4%,9/49);平均年龄(60.7±12.9)岁。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分别为33、17、16例;既往有吸烟史、牙齿脱落病史分别为27、34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药物治疗分别为15、5、8、5例。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11例,醒后发现CRAO 17例。合并患侧脑组织梗死软化灶33例(67.3%,33/49)。行DSA检查的35例,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率70%~99% 、100%分别为3 (8.6%,3/35)、4 (11.4%,4/35)例。患侧眼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5例(14.3%,5/3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纡曲、折曲分别为17 (54.8%,17/31)、2 (6.5%,2/31)例。主动脉弓Ⅱ型、Ⅲ型、牛型分别为15 (42.9%,15/35)、6 (17.1%,6/35)、2 (5.7%,2/35)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为13、29例。发生治疗中并发症2例;治疗后症状波动3例,影像学无症状新发梗死灶10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血脂药物治疗48例。出院及治疗后1个月时,恢复功能性视觉分别为7、17例。治疗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2例。结论CRAO患者合并血管危险因素和患侧颈内动脉异常比例较高;采用静脉溶栓和(或)动脉溶栓治疗及卒中二级预防后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视网膜动脉闭塞 颈动脉狭窄 血管神经眼科
  • 简介:目的对四血管阻塞法(4-VO)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方法以微型磨钻,扩大第一颈椎上之翼孔,充分暴露其中穿行的椎动脉,显微镜直视下电凝阻断;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以出现静息脑电波为判定大鼠已达全脑缺血的标准对4-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全脑缺血15min后行再灌注,7d后以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大部分死亡作为判定模型成功的标准,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评定.结果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7d的存活率为90%(27/30),改良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率为86.7%(26/30),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其成功率仅为70%(21/30),改良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4-VO法.结论改良4-VO法可明显提高模型制作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 标签: 四血管阻塞 全脑缺血模型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对视网膜中央和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进行眼底新生血管的临床分析。方法随机选取120例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和分支静脉阻塞患者,对其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发病后的半年内,缺血型CRVO患者视盘新生血管的发病概率明显高于非缺血型CRVO患者,在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荧光素渗漏的发生比例方面明显高于非缺血型CRVO患者,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方面高于非缺血型CRVO患者;非缺血型BRVO患者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方面低于缺血型BRVO患者。结论缺血型RVO与非缺血型RVO相比,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病率明显较高。

  • 标签: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眼底新生血管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00例意思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进行检查。结果共检测出96例患者,在以上患者中,上肢的为54例,42例为下肢。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测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检出率,对动、静脉血栓的分辨也较高,还能有效的观察患者远端动脉血流,评估患者疾病发展情况,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RVO继发ME患者15例30眼,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5人1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扫描黄斑区3 mm×3 mm范围,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中心凹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中心凹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比较患眼与对侧健眼对应参数及患眼和对侧健眼与正常对照组眼参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患眼BCVA、CMT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侧健眼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对侧健眼AI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眼BCVA(LogMAR视力)与FAZ面积和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614、0.609,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17、-0.593,均P<0.05);CMT与FAZ面积、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523、0.610,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37、-0.608,均P<0.05)。结论CRVO继发ME患眼黄斑血管特征性改变为中心凹区毛细血管减少所致血流量减少,且其对侧健眼也存在相应的血流量改变;患眼ME程度及视力损害程度与黄斑中心凹形态破坏程度及黄斑中心凹血流量相关。

  • 标签: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会出现缺血区,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是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刺激物,它可以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引起黄斑水肿,严重影响视力。随着抗VEGF药物的出现,针对黄斑水肿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抗VEGF药物已经成为治疗RVO黄斑水肿的一线用药。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上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对后续病情发展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诊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中选择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按照病症的不同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属于病例组患者,对照组中的患者则是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每组100例。将这两组患者的相关生活习惯进行对比,分析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深入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差距,性别差距以及病史差距,可以发现这些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在各项指标的分析方面具有明显差异;课题研究的结果,涉及的因素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从这些数据以及指标来看,患者的吸烟史、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FEV1预计的数值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状态及疲乏状态方面进行对比后发现,病例组患者在这几方面的评分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开展临床疾病治疗操作的过程当中,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我们可以将具体的因素包括吸烟、超敏C反应蛋白及FEV1%预计值等,同时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情况以及疲乏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临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提高重视。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血管疾病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常与其他疾病共存(合并症),其中以心血管疾病合并症最为常见。心血管疾病与慢阻肺之间相互影响,表现在患病风险、疾病严重程度、急性加重风险与疾病进展、治疗药物的相互影响等。目前临床上普遍存在对慢阻肺合并症的认识不足。本专家共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医务人员对慢阻肺心血管合并症的认识,就识别和恰当处理心血管合并症提出建议,同时希望激励更多关于慢阻肺心血管合并症的研究,为未来更好地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共识提出慢阻肺的主要临床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也可见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需要进行鉴别。对于慢阻肺患者,应主动筛查是否存在心血管合并症,在治疗时予以兼顾。当慢阻肺与心血管疾病并存时,两者原则上均应按照相应的指南进行稳定期的长期管理。慢阻肺患者对大多数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耐受性良好,针对心血管疾病治疗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慢阻肺不是禁忌,宜从小剂量起始,密切监测气道阻塞症状。同样,针对慢阻肺的治疗药物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共识强调优化慢阻肺管理可改善心功能和心血管疾病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伴发心血管疾病。肾上腺素β1受体是目前COPD稳定期管理的组成重要的部分。目前普遍都认为该药物的安全性较高,但有研究表明COPD治疗药物也可能存在着的罕见完成心血管疾病的不良风险,本文就对β1受体阻滞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心内科及呼吸科COPD合并CHD患者入我院治疗的92例患者,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小组。对照组给予医院的常规治疗,而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缓释片(β1受体阻滞剂),观察治疗前和接受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BNP、急APACHEⅡ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相关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APACHEⅡ评分和BNP都相比较治疗前,都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但是,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肺功能变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ACHEⅡ评分和BNP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显著,这两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药物,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是安全有效的,不仅改善临床症状,并且对合并症来说,降低了呼吸心血管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最重要的是不影响肺功能。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心血管疾病 肾上腺素能 &beta 1激动剂
  • 简介:目的探讨内皮抑制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64只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支气管炎组、COPD组、COPD并低氧组、要求从第3周开始给予所有大鼠药物干预,剂量每次为1.25mg/kg,每日1次,并同时对各组的平均肺动脉压力、气道阻力等进行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肺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最后对内皮抑制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的重塑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COPD组和COPD并低氧组的气道阻力增加,经药物干预后,与干预前有所下降(P〈0.05);另外,免疫组检验结果显示:经过药物干预后.与正常组相比,COPD组、COPD并低氧组中的VEGF浓度均有所下降,同时,慢性支气管炎组、COPD组、COPD并低氧组VEGFmRNA表达减弱。可见。内皮抑制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塑有密切关联,并且呈正相关。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内皮抑制素的应用会减小气道阻力.使得VEGF表达下调.进而减慢患者病程。

  • 标签: 内皮抑制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血管重塑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具可预防及治疗条件的呼吸系统领域多发性病症,其以持续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且此项特征,具进行性发展特性,与烟草烟雾等具有害性质的颗粒或气体对肺组织和气道构成侵袭,引发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相关。肺血管重塑为其重要病理改变,本文从该项病变的病理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病理机制展开论述,旨在为临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管重塑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使用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临床诊断中,评价并分析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纳入分析并开展诊治的18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18只患眼)用作实验组,并选用同时期本院纳入分析并开展诊治的18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18只患眼)用作参照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在2组患者中采用,统计并研究2组患者的。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小凹厚度数值、测量角度数值、充盈时间数值(599.0±98.3um、102.5±8.0°、15.0±3.2s)对比参照组患者对应数据(191.5±62.0um、64.3±6.0°、12.2±2.0s),P<0.05,出现统计学数据值参比和分析意义。结论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临床诊断中使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体现良好效果,并且,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进行鉴别,呈现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多数由上呼吸道,特别是鼻、咽部位的解剖学狭窄导致的,在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睡眠中断,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OSA是一种常见疾病和多发病,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尤其是OS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差。OSA与肺动脉高压密切相关,OSA既可以是肺动脉高压的病因也可以是合并症,因此其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证实,肺动脉重塑在OSA的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旨在对近年来肺动脉重塑在OSA合并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主要机制的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高血压,肺性 微RNAs 肺血管重塑 内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心血管疾病护理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治疗的6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心血管疾病患者,重视患者护理措施的实施,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护理前的最长呼吸暂停时间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分别是(59.5±19.2)s、(65.7±12.5)%,护理后分别是(22.6±12.9)s、(88.3±8.4)%,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最低血氧饱和度,缩短患者的呼吸暂停时间,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 护理效果 血氧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