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在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30)。研究组依据血栓弹力图结合凝血检查的结果进行干预;对照组则不予以干预。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红细胞聚集与无血栓并红细胞聚集情况各分A、B、C三个亚组,每组各20例。观察分析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肺血栓的栓塞症(PTE)情况与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DVT、致死性PTE的发生几率对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P<0.05。各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期内的出血事件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与凝血提示可以对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进行早期的预测,实施干预可有效的降低恶性肿瘤患者DVT与PTE的发生率。根据患者不同的高凝状态,对不同因素进行寻找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可保证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高凝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 TEG)对老年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老年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1、3、5、7 d的静脉血,记录TEG和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 CCT)的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DVT组与非DVT组患者TEG和CCT各指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TEG与CCT各项指标对老年重症患者DVT的预测价值。结果CCT检测结果显示,DVT组与非DVT组仅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5,P<0.05);TEG检测结果显示,DVT组凝集块形成速度、最大振幅、综合凝血指数均明显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1、2.614,F=13.750;P<0.05);两组患者仅入院第5天的最大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可见临床预测DVT价值较好的指标依次为最大振幅、凝集块形成速度、综合凝血指数和D-二聚体,其敏感度分别为94.4%、50.0%、44.4%、95.1%,特异度分别为48.8%、85.4%、85.4%、3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662、0.656、0.651。入ICU第5天最大振幅为67.5,是预测DVT发生的最佳临床诊断界值。结论TEG预测老年重症患者DVT发生的准确性高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常规凝血试验 老年人 重症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患者,男59例,女66例,年龄(68.76±15.59)岁,年龄范围为19~99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静脉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n=35)与非血栓形成组(n=90)。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凝固角及最大血液凝固块强度(MA)。结果血栓形成组凝血反应时间[(5.36±0.97)min]、凝固时间[(1.68±0.55)min]低于非血栓形成组[(6.39±1.47)min、(2.36±0.82)min],凝固角[(66.80±6.47)°]、MA[(62.24±6.06)mm]高于非血栓形成组[(59.35±6.72)°、(56.22±5.63)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TEG各指标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CI,最佳截点为凝血反应时间为4.90 min、凝固时间为1.75 min、凝固角为64.85°及MA为59.35 mm,以ROC曲线获得的最佳截点,TEG各指标联合诊断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60.0%。结论TEG在早期预测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下肢骨折 静脉血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地评价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预测模型,为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提供客观依据,为模型的更新及新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Scopus、ProQuest、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网,搜集关于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13日。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共纳入11篇文献,共11个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其中6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3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2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10篇文献报告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内部验证,1篇研究进行了外部验证,预测性能指标AUC为0.670~0.945,10篇均>0.7,预测效能较好。预测模型中包含较多的预测因子为中心静脉导管、年龄、感染、肿瘤和手术。10篇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但所有模型适用性较好。结论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倚。未来应规范报道模型构建验证的全过程,以减少方法学偏倚,应侧重于模型的外部验证和模型更新,不断改进模型预测性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可用的模型。

  • 标签: 儿童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标志物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50例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4周,其中发生VTE者30例(血栓组),未发生VTE者120例(无栓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法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对照组检测1次,观察组术前1 d和术后1 d各检测1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栓标志物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肺癌(χ2=12.53,P=0.014)、年龄≥60岁(χ2=6.66,P=0.036)、体质量指数>30 kg/m2(χ2=40.53,P<0.001)、肿瘤转移(χ2=5.38,P=0.031)、肿瘤分期Ⅲ~Ⅳ期(χ2=5.83,P=0.023)患者术后VTE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AT、PIC、T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血栓组TAT和TM水平均高于无栓组(均P<0.05),TM预测VTE的价值较高[最佳临界值10.70 TU/ml,曲线下面积(AUC)0.786,灵敏度73.30%,特异度81.70%],TAT和TM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价值(AUC 0.796,灵敏度80.00%,特异度77.50%);术后血栓组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无栓组(均P<0.05),TAT预测VTE的价值较高(最佳临界值16.50 ng/ml,AUC 0.887,灵敏度82.36%,特异度71.65%),TAT、PIC、TM和tPAIC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价值(AUC 0.913,灵敏度90.00%,特异度88.60%)。手术前后PIC与TAT水平均呈正相关(r=0.66,P<0.001;r=0.64,P<0.001)。结论TM可作为早期预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VTE发生的敏感指标,用于提前预防;TAT可作为预测VTE即将发生的特异指标,用于及时干预。TAT、PIC、TM、tPAIC联合检测对VTE的预测价值更高,同时可选用PIC评估出血风险。

  • 标签: 恶性肿瘤 血栓标志物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测
  • 简介:背景: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可反映凝血全过程,提供血栓形成及溶解的全部信息。近来逐渐应用在骨科,但其对预测关节置换围术期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TEG预测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行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8例,分为THA组92例,男56例,女36例,平均年龄(65.7±13.8)岁,和TKA组96例,男48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0±7.1)岁。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7d行血常规、血浆D-二聚体、凝血四项、TEG及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测。结果:THA组TEG不同时间点K值,Alpha角、MA、CI有统计学差异。TKA组TEG不同时间点仅MA、CI值有统计学差异。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FDP)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与术后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A组与TKA组比较,TEG各值、凝血四项结果及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G预测血液高凝状态较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更准确。行THA、TKA手术的患者多在术后1周左右达到高凝状态,应注意此时凝血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降低术后DVT发生率。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关节置换 抗凝治疗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评价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出血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CINAHL、Scopus、ProQuest、Clinicalkey、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关于VTE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模型,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8月19日。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相关文献10篇,4项为回顾性研究,6项为前瞻性研究。1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0.7,4个模型的C指数>0.7。预测模型中包含较多的相关因素,包括出血史、年龄、贫血、肿瘤、抗血小板治疗、性别、肾功能不全等。在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价中,10项研究的适用性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倚,主要原因为应变量事件数不足、连续变量转化为二分类变量、未报告缺失数据。结论VTE患者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可开发各方面性能优良、偏倚风险低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出血 风险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心室辅助装置置入后泵血栓形成是其长期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治疗泵血栓并发症对置入术后效果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综述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后泵血栓形成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探讨泵血栓形成的临床监测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发病后90 d随访资料,对并发颅内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VST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104例CVST患者,男性42例,女性62例;年龄(35.24±10.92)岁(范围22~68岁)。38例(36.84%)并发颅内出血,其中34例为出血性脑梗死,4例为同时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单变量分析显示,颅内出血组更多见于产褥期/妊娠期患者(60.52%对48.48%;P=0.012),更多表现为急性起病(57.89%对48.48%;P=0.004)、局灶神经体征(47.37%对19.70%;P=0.003)和癫痫发作(39.47%对18.18%;P=0.017),而且血栓形成部位更多见于上矢状窦(57.89%对36.36%;P=0.03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褥期/妊娠期(优势比2.857,95%置信区间1.095~7.453;P=0.031)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优势比2.847,95%置信区间1.110~7.302;P=0.027)是CVST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病后90 d转归分析显示,颅内出血组转归良好率与非颅内出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84%对89.39%;P=0.695)。结论产褥期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CVST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但颅内出血与CVST患者发病后90 d时的临床转归无关。

  • 标签: 窦血栓形成,颅内 静脉血栓形成 颅内出血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相关性以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急诊ICU及急诊内科病房收治的147例脓毒症患者,入院24 h内行炎症指标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行APECHEⅡ评分,根据APACHE Ⅱ评分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观察不同组间血栓弹力图的差异;在脓毒症患者中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评价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重度的脓毒症较轻度的脓毒症其α角减小(P=0.015)、K时间延长(P=0.015),最大血块强度增强(P=0.045)。脓毒症死亡组的K时间明显大于存活组的K时间。当K时间≥2.2 min时(敏感度为77.27%,特异度为95.20%)脓毒症发生死亡的风险最大(P<0.01);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表现明显的低凝状态,K时间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预判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障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 简介:目的建立由血清指标和腹部B超组成的无创性诊断模型来预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280例,随机抽取166例作为模型组,84例作为验证组,均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以了解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患者肝硬化病因、年龄、性别以及入院后腹部B超和实验室常用指标,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参数。在模型组,对指标依次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指数模型,最后在独立的验证组中检验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模型组建立了一个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MPV)、血小板(PLT)三项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数模型(PVTindex)。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PVTindex值为7.2时,其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0.753,0.946),诊断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3.53%,阴性预测值为64.58%,诊断精确性为81.77%。将PVTindex以同样标准应用于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0.785,0.962),诊断精确性为82.16%。结论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血小板等指标构建的无创性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发现PVT的形成。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不同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235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8例,女67例;年龄为18~90岁,平均43.5岁。根据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采用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对患者DVT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评分;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的预测价值。结果235例患者中104例(44.3%)患者发生DVT。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DVT组患者的RAPT评分、Wells评分及Autar评分显著高于非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的AUC分别为0.84±0.02、0.65±0.05、0.81±0.02、0.7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P=0.031);RAPT、Wells评估量表的AUC显著大于Caprini、Autar评估量表,而Autar评估量表的AUC又显著大于Caprini评估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诊断DVT的灵敏度分别为94.0%、65.0%、90.6%、84.0%,特异度分别为62.1%、51.8%、67.2%、32.5%。结论虽然4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但是RAPT及Wells评估量表的风险预测价值较高。

  • 标签: 骨盆 髋臼 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风险评估
  • 作者: 张晓霞 胡秀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外科,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创新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创新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是置管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肿瘤患者PICC-RVT发病率高,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首要原因,不仅增加了住院费用、还延长了住院时间。PICC-RVT可防难治,转变既往"重治疗、轻预防"的临床思维,开发针对肿瘤患者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可提前评估患者的血栓发病风险,有助于PICC-RVT的分层防治,降低PICC-RVT发病率并改善其不良结局。本文就国内外已发表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基于各专科病种特点选择合适的血栓风险预测工具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93例行脊柱手术并发生VTE的患者为血栓组,并选同期100例行脊柱手术未发生VTE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发生VTE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选择2021年5—6月脊柱外科46例患者(发生、未发生VTE患者各23例)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年龄[OR=1.603,95%置信区间(CI):1.036~2.483]、手术时间(OR=0.253,95%CI:0.123~0.518)、使用内固定(OR=0.128,95%CI:0.043~0.384)、应用骨水泥(OR=0.176,95%CI:0.048~0.652)、D-二聚体(OR=0.360,95%CI:0.147~0.884)、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OR=0.024,95%CI:0.006~0.091)是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模型的准确度为0.865,灵敏度为0.742;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准确度为0.761,特异性为0.5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0。结论年龄、手术时间、使用内固定、应用骨水泥、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预测脊柱外科患者发生VTE的风险。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脊柱外科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RPR)预测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120例,其中术后发生DVT患者48例(DVT组),无DVT发生患者72例(非DV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血常规化验和凝血功能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水平。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VT组术前及术后3 d NLR、术前RPR、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分别为10.920±7.120、7.190±3.390、(0.090±0.040)%、(4.800±1.480) g/L、(5.960±3.370) mg/L,非DVT组分别为4.650±1.930、6.020±2.430、(0.058±0.020)%、(5.680±1.730) g/L、(3.910±3.060)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6、-2.065、-5.069、2.867、-3.45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LR、术前RPR及术后3 d 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1.171,95%可信区间(CI):1.016~1.350,P<0.05)。与术后D-D曲线下面积比较,术前NLR、术前NLR与术前RPR联合检测、术前NLR与术后D-D联合检测、术前RPR与术后D-D联合检测、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730、2.368、2.278、2.200、2.814,P<0.05)。结论术前NLR、RPR及术后D-D在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NLR与RPR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D-D,而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准确率。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 深静脉血栓 骨盆及下肢骨折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3种不同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并比较模型性能,为评估及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最佳证据和专家函询形成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因素调查表。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PICC置管的6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XGBoost和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3种不同的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和比较。模型评价指标包括马修斯相关系数(MCC)、F1分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及Brier得分。结果共30个变量纳入研究,预测因子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患者病情、治疗因素、导管相关性因素4个方面。测试集上验证后的模型,在MCC、F1分数上,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得分低于XGBoost、SVM预测模型;在AUC上,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得分等于SVM,小于XGBoost;在Brier得分上,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得分高于XGBoost、SVM预测模型。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SVM预测模型性能在敏感性及准确性上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血栓预测因子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务人员识别高风险患者,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XGBoost 支持向量机 Logistic回归 机器学习 PICC相关性血栓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伴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临床特点和症状性PVST的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符合AP并发PVST诊断标准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按照是否发生PVST所致临床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持续性腹水、肠缺血),将AP并发PVST患者分为症状组(48例)和无症状组(104例)。比较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等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样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PVST多见,占73.0%(111/152),医院内病死率为14.5%(22/152)。脾静脉(46.1%,70/152)为最常见的单支受累血管。症状组住院时间长于无症状组,住院费用和医院内病死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26.31±19.38) d比(15.11±9.31) d、(103 463.68±15 312.74)元比(37 199.38±4 647.17)元、25.0%(12/48)比9.6%(1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09、-4.141,χ2=6.280;P均<0.05)。症状组LDH、CRP、PT均高于无症状组[4.78 μmol·s-1·L-1(2.96 μmol·s-1·L-1,7.82 μmol·s-1·L-1)比4.42 μmol·s-1·L-1(3.29 μmol·s-1·L-1,9.30 μmol·s-1·L-1)、69.53 mg/L(29.49 mg/L,147.14 mg/L)比40.90 mg/L(8.88 mg/L,104.89 mg/L)、(16.88±8.23) s比(14.12±1.59) s],而血细胞比容、血钙水平均低于无症状组[(34.97±8.96)%比(39.18±7.17)%、(2.01±0.32) mmol/L比(2.17±0.1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67、-1.977,t=-2.281、3.072、3.083;P均<0.05)。症状组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发生率,以及全身并发症腹腔出血、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7.21±3.84)分比(5.27±2.31)分、(7.10±1.57)分比(4.83±1.87)分、87.5%(42/48)比28.8%(30/104)、10.4%(5/48)比1.9%(2/104)、18.8%(9/48)比1.9%(2/104)、25.0%(12/48)比3.8%(4/104)、91.7%(44/48)比60.6%(63/104)、85.4%(41/48)比49.0%(5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1、-7.331,χ2=45.320、5.393、13.852、15.604、15.323、18.191;P均<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lthazar CT评分是症状性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值(95%CI)为1.79(1.41~2.29)。结论Balthazar CT评分是AP患者并发症状性PVST的影响因素,对评分高的患者应早期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门静脉系统血栓 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由于活动受限、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早期准确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VT非常重要。目前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DVT的方法包括评分量表、生物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并发DVT的高危人群应给予相关预防措施,包括物理方法和药物预防。文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早期预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危险性评估 生物标志物 间歇气动加压装置 长袜,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的血栓强化(TE)特征及血栓渗透性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小于12 h的9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TOAST标准将患者按血栓来源不同分为心源性血栓(CE)组4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LAA)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CT平扫和CT血管成像,并对患者的血栓渗透性[血栓CT值的增加值(TAI)、血栓孔隙率(ε)]及TE特征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²检验对2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心源性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TAI、ε、TE及logistic模型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的价值。结果CE组与LAA组患者性别、房颤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TAI、ε、TE特征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TAI(OR=1.300,95%CI 1.147~1.473,P<0.001)、高血压史(OR=0.116,95%CI 0.025~0.535,P=0.006)、基线NIHSS(OR=1.165,95%CI 1.040~1.304,P=0.008)是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stic模型预测心源性血栓的AUC最大,为0.907(95%CI 0.848~0.966);TE特征阳性预测心源性血栓的灵敏度最高,为90.7%。结论基于CT的TE特征及血栓渗透性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卒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源性血栓 渗透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危险因素尝试建立肝硬化患者并发PVT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能力。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95例肝硬化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建模集(n=207)和内部验证集(n=88);另收集同期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武汉市普仁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病例作为外部验证集(n=92)。建模集按有无PVT分成PVT组(n=56)和非PVT组(n=151),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PVT的相关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逐步回归法)筛选出P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根据获得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用于模型预测能力验证,使用区分度(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区分肝硬化患者有无PVT的能力,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的一致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史、脾切除史、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史、消化道出血史、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史、血红蛋白含量、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D-二聚体水平在PVT组与非PVT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史(P=0.020,OR=31.21,95%CI:1.71~569.40)、D-二聚体水平(P=0.003,OR=1.12,95%CI:1.04~1.20)、血红蛋白含量(P=0.039,OR=0.99,95%CI:0.97~1.00)、TIPS治疗史(P=0.011,OR=18.04,95%CI:1.92~169.90)、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史(P=0.001,OR=3.21,95%CI:1.59~6.50)均是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发现,内部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2(95%CI:0.709~0.895)(P<0.001),外部验证集的AUC为0.811(95%CI:0.722~0.900)(P<0.001),两者AUC均大于0.7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发现,内部验证集(χ2=3.602,P=0.891)和外部验证集(χ2=11.025,P=0.200)的P值均大于0.05。结论吸烟史、TIPS治疗史、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史、D-二聚体水平、血红蛋白含量是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的PVT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