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米芾(1051—1107),初名黻,四十一岁后改名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其母阎氏曾为英宗高皇后接生过,他凭着这种"藩邸旧恩"步入仕途,得补浛光尉、临桂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崇宁元年(1102),徽宗诏立书画院,召米芾为书画学更多还原

  • 标签: 米芾 蜀素帖 襄阳漫士 元章 雍丘县 臣书刷字
  • 简介:》初临几遍,均感到如意,于是便耐心地从每个笔画的轻重、方圆、收放、疾徐,笔势以及结体等全面分析并临摹。在临习的过程中,我发觉,尽管较为全面的分析、临摹,但临这一字时可能注意了笔画地收放,到了另一字时可能又注意了笔画的方圆,所谓顾此失彼,使注意的目标随着字的不同而随时可能发生转移,从而出现了新的问题,想要面面俱到,而面面未到。

  • 标签: 作体会 素贴 贴作
  • 简介:编者按:胡问遂1951年师从沈尹默,为其入室弟子,学书二十余年,擅书诸体,尤工真、行、草。胡问遂研习法帖,读、临帖,务求“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反复琢磨如何下笔、运笔、转折。其所临书送师过目,竟被误以为是“印刷复制品”。胡氏数十年坚持不懈,尤得力于北碑,并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其书法浑厚凝重,洒脱灵动,气韵高雅,意态从容,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人物。胡问遂理论与实践并重。他十分善于从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把对中国书法史的学习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甚至说对书法历史的探究绝对不亚于书法实践本身。他对中国书法风格的演变转换了如指掌,烂熟于胸,他的论文和专著,在书法理论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因此,他的书法创作才能“根深叶茂”、厚积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我们特刊发胡问遂的《论入和出贴》一文和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书法艺术 历史传统 理论与实践 融会贯通 代表人物
  • 简介:“读”,就是看帖和观,不过“读”也有其更深层的意思.读不但要逐字逐句看,还要领会全文的意义.所以,“读”要比“看”或“观”要求更高一些.虽然书法碑帖并不像文学书本一样,但是要一下子通过读来深入进去也并非易事.它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入的.一般来说,初始容易觉察到字体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如同看见一个人先看到他的高矮胖瘦一样,这在临写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发现的.通过读,在临习时就能深入到细微的用笔和提按变化中去了.

  • 标签: 帖读 读帖
  • 简介:有滋有味荟声荟色栾永平徐骥二十世纪,激荡百年,川味文化(川戏、川酒、川菜、川茶)也随之潮起潮落。辛亥革命后,扫除了“贡酒”、“贡茶”、“贡菜”等名目,川味文化回归平民,川味就是平民之味。“五·四”新文化运动波及蜀中,更是涤荡了封建的礼教,“酒礼”、“茶礼”、“宴席之礼”,逐渐消失。川味文化的草根性,是它能不断发展的底气。老百姓的广泛参与,是它能传承的保证。川味文化,以“味”为灵魂,品味就是审美,体味人生。川味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蜀中方言,有个“晕”字,更为传神。川人称品戏、品酒、品茶为“晕味”,要“晕”出其中的气味(氛围)——韵味——趣味来。蜀中四味中,川菜居首。它参与面最广,男女老少,都玩味其中。川菜文化的理念是重视与食客的交流。张大千提调川菜酒席,李吉力人亲自掌勺,林山腴教授创出“林山公菜”,自成流派,就是在与川菜大厨的合作中,为川菜注入了文化含量。改革开放的年代,川菜文化更是表现出宽容、兼收并蓄的性格。川剧百年,从“草台班子”到大剧院、川剧研究院,越走越高。但它的民间基础深厚,观众并没有失去。在政府“振兴川剧”的方针指导下,新一代川剧观念,正从文化层次更高的群体中产生出来。八十年代以来...

  • 标签:
  • 简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出师未捷身先死⑤,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②锦官城:即成都。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③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事。④两朝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当政。⑤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未能实现。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渡海》,又称《致梦得秘校尺牍》《致梦得秘校》。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在昌化军接到北归之命,六月中旬离开儋州,拟于澄迈渡海北上。苏东坡到澄迈很想见一见义士赵梦得,但赵梦得游于大陆未归。梦得的儿子得知东坡先生即将离岛的消息后,到馆驿拜见先生,于是苏东坡给赵梦得留此信笺。

  • 标签: 消息 东坡 秘校 苏东坡 渡海 儋州
  • 简介:一我们坐在池塘边一株纤瘦的杨柳旁。太阳已经升起,几株高大的楝树,展开枝条,向上斜举着,刚好给我们遮阴,几只鸟儿孤独的鸣叫声回响在山间。池塘在宝山脚下。据说这宝山很有来历,早年山上建过寺庙,好像叫宝山寺,"文革"的时候拆了,这是我从姨父那里听来的。这山还真像她的名儿,到处是宝,更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我们村子小,每户人家之间没有隔阂感,走得近,年纪相仿的孩子就自然经常在一起。

  • 标签: 鸣叫声 南瓜花 南瓜藤 小布袋 嫁个好人家 绿豆汤
  • 简介:大明湖畔过了小明湖,大明湖就到了。灯光下,招来诸多拍照的身影。闪光开启的一瞬,相机里被定格的表情迥异,唯独不变的是身后那块牌匾,一年四季用同一个面孔,迎来与送往。白天的湿热、烦躁、压抑、沉闷……在这里全然消失。树是有的,遮住了从城市的楼群里发出的橙黄色、银白色、淡蓝色、翡翠色……在树下走动,延伸出来的枝条,轻拂了一下身体,身上会投下一些光的碎片。能闻到花香,从什么地方追来的,没有细究,也不想细究。

  • 标签: 南帖 散文作品 中国散文 《老残游记》 雨打芭蕉 散文选刊
  • 简介:导弹护卫舰说到054A型导弹护卫舰我手搭凉棚,远眺大海,为曲折的水线着迷多好,风叠加着风,水涵盖着水水路上,行进着一尾钢铁的大鱼

  • 标签: 导弹护卫舰 兵器 水线
  • 简介:一树的槐花,管不住自己的心。雨过天晴后,我开始了我的旅行,一树槐花正开得热烈。花香穿透我的身体,一只耳朵醒来,倾听,槐花的香甜沿着铁轨飞舞。突如其来的意象,你用奶油塑造了羊群和草原,带来了河流、飞鸟,一树的槐花来和我相认。我开始了我的旅行,一株老槐树忠诚于无常的生活,比我更懂得美学的意义。

  • 标签: 散文诗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九华后山看月亮记山色空迷,天色也空迷。天上有月,幽幽似有心事,入眼怅惘。人怅惘,见得那月也怅惘。树深处一片黑。车灯走过,如船犁过海面。瞥过原野上的枯草,恍恍如处秋冬。书舍摆满坛坛罐罐、拓片牌匾,旧物里千百年光阴,人如草芥。倚阑闲话,月立中天。月是旧时月,不知照了多少人间,那旧物也如尘埃。众客皆醉,忽地伤感了,幻灭顿生,这一天是二○一七年四月十四。过汉函谷关

  • 标签: 杂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