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寺院藏传佛教僧尼集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开展宗教教育、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自古以来,藏传佛教就比较重视对僧尼言行的规制,尤其重视寺院集体生活中个人言行的规制。藏传佛教寺院的行为规范包括戒律、仪轨、寺规和国法。其中,戒律和仪轨是对宗教行为的规制;对世俗生活的规制则采用僧规或寺规,辅之于国法。无论是针对个人宗教行为的戒律和仪轨,还是面向集体生活的寺规或僧规,无疑都是宗教行业自治、自律的基本手段,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 标签: 藏传佛教 寺院 集体生活 自律
  • 简介: 近年来,藏传佛教寺院及其僧侣的经济活动日趋活跃,但在指称这种经济现象时,学术界同仁的用语不尽相同,有的叫“藏区寺院经济”,有的叫“藏族寺院经济”,有的叫“喇嘛教寺院经济”……概念上明显有欠规范和一致。笔者经过推敲认为称“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最为贴切,并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进一步说明。

  • 标签: 藏传佛教 寺院经济 学术概念 经济活动 经济关系
  • 简介: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最早饮茶的群体之一早先,由于茶叶得之不易,所以,吐蕃民间普遍都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珍品来看待,只有地位较高的阶级阶层才能享用得到。吐蕃前期,藏族社会中能够饮茶的主要是宗教人士和上层贵族普通百姓到后来才逐渐能够喝到茶。“由于藏族对僧人(喇嘛)十分崇敬,他们的饮茶习惯极易被人效法。

  • 标签: 佛教寺院 饮茶 僧人 藏传 藏族社会 阶级阶层
  • 简介:建筑装饰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艺术意志的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藏式建筑的精华,其装饰艺术是藏区宗教、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装饰文化展示了藏民族宗教热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藏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藏传佛教 寺院建筑 装饰 文化内涵
  • 简介:摘要:在崭新时代背景下,强化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力度,做好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对于藏传佛教的保护与继承具有重要影响。相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勇于担当、善谋善干,攻坚克难、善作善为,全力做好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和全面稳定。

  • 标签: 藏传佛教 寺院管理 策略分析
  • 简介:一、藏传佛教早期传入新疆卫拉特蒙古地区的情况公元17世纪初,藏传佛教袼鲁派传人新疆卫拉特蒙古地区以后,各地大封建主都先后建立了寺庙。根据《咱雅班第达传》记载:“公元1643年,杜尔伯特的昆都仑乌巴什邀请咱雅班第达为岱青和硕齐所建佛塔举行开光仪式。位于额尔齐斯河畔的和硕特部阿巴赖台吉也曾为修建寺庙举行开光仪式邀请过他”。

  • 标签: 藏传佛教寺院 新疆 承化寺 蒙古地区 开光仪式 额尔齐斯河
  • 简介: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传播的是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意识的知识体系。寺院教育传播的是宗教内容和世界观、价值观。尽管如此,藏传佛教寺院曾是藏区主要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在历史上为传承和保护藏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内容广泛、制度完备、方法独特,考试和教学评价方式公平,颇有现代教育可借鉴之处。藏传佛教寺院教学的模式,各有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文化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的今天,当现代藏族教育遇到困惑时,藏族教育何去何从,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大的问题。这时的藏族的传统寺院教育,成为重新架构藏族现代教育的重要参照系数,二者的对比,对全面、准确的认识和定位藏族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藏传佛教寺院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作一简要的归纳和论述。

  • 标签: 藏传佛教 寺院教育 学科传承 方法 特点
  • 简介:藏传佛教寺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层组织,在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对寺院的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青海的社会稳定和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本文在总结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成就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寺院社会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寺院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

  • 标签: 青海 藏传佛教 寺院 社会管理
  • 简介:明清时期在甘肃和青海的土司中,连城鲁土司是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一员,其统治时间长,封土面积大,对永登地域内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宗教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永登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都与鲁土司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研究永登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连城鲁土司 藏传佛教 寺院
  • 简介:摘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20世纪中叶以前安多藏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现状进行了初步探析。可以看出,当前藏传佛教依然主导甘南藏区的宗教文化,而建立在佛教功德观之上的部落及家庭供养则是藏传佛教寺院得以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 标签: 藏传佛教发展现状 寺院经济现状
  • 简介:<正>藏传佛教佛教重要流派之一,最初形成并流传于我国藏族地区。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自今尼泊尔和我国中原两个方向传入藏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奉佛教,曾建大小昭寺,并请印度人俱萨罗、尼泊尔人向达尔及汉人大天寿和尚等开始翻译佛经,倡行佛教,乃佛教“前弘期”的开端。赤松德赞(742—797)时期,大力推行佛教,兴建寺院,建立僧伽制度,并组织译师译出密乘经典数十部。还曾召集佛教徒与苯教徒进行辩论,以抑苯兴佛;又举行南僧与汉僧的辩论,以统一信仰。到了赤祖德赞(806—841)时,以强力手段维护佛教利益。由于当时佛教还局限在吐蕃王朝上层,而在民众中尚未扎下根来,且僧侣集团的地位又过分提高,促使与贵族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公元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兴苯灭佛。至此佛教前弘期终止。佛教在藏区一度沉寂,达100多年之久。

  • 标签: 藏传佛教 噶举派 格鲁派 苯教 密宗 宁玛派
  • 简介:理论上讲,在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文化乃至科学活动中,宗教常常是重要的组成和传承。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意识形态,宗教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无奈,转而求命运寄托和精神归宿的、消极与出世的表现。但是,每当宗教与世俗和人文精神相互交织、碰撞时,又总会进发出异常耀眼、璀灿的光华。无论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和整个古代的东方,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如同恒河之沙。

  • 标签: 藏传佛教 社会现象 人文精神 科学活动 意识形态 古巴比伦
  • 简介: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入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

  • 标签: 密宗 大乘佛教 金刚乘 噶当派 成佛 赤祖德赞
  • 简介:安多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可分为城镇型寺院与乡村型寺院,每类寺院与社区的关系在具体表现上有差异。乡村型寺院在僧人来源和供养方面更加直接依赖社区,依托城镇型寺院发展旅游则可以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寺院对社区的宗教影响依然很大,并能为社区解决民事纠纷及提供传统文化教育。安多藏区现代化进程影响寺院与社区关系,使得寺院与社区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张力。与此同时,寺院与社区关系张力的消解因素也在寺院中出现。因此,藏区现代化进程中寺院与社区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神圣与世俗、共生互惠这样的概念难以清晰地呈现寺院与社区关系全貌。

  • 标签: 安多藏区 城镇型寺院 乡村型寺院 社区
  • 简介: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传入藏区,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以雪域雄厚的生成背景,造就了庞大的藏传佛教文化库。这个文化库容纳了佛教教义、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因明学、逻辑学,以及天文、历算、医疗、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工巧等博深的内涵,音乐文化就是其中颇具特色、光彩耀目的一篇。人类自创造音乐以来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心记口授是它的唯一传承方式。乐谱的产生,标志着音乐发展的一种质的飞跃和重大的文明进程,它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人类的精神财富传播到远方和后代,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文字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藏传佛教的音乐就是一个拥有古老记谱历史的音乐。藏传佛教那神秘、奇异、华丽的乐谱,越来越

  • 标签: 因明学 佛教教义 生成背景 元七 传承方式 自公
  • 简介: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人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 标签: 藏传佛教 密宗 述略 大乘佛教 印度 修习
  • 简介:哲学和科学一直在探索人体的奥秘,围绕身体的结构、身心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诞生了大量成果。藏传佛教的身体观不仅回答了身体观的基本问题,而且围绕身体的起源、身体的种类、身体与解脱的关系、身体的染净问题这几个独特方面,对人体的奥秘作出了详尽的回答。目前国内国外学术界都没有关于藏传佛教身体观的研究,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藏传佛教独特的人体生理学。

  • 标签: 身体的起源 身体的种类 身体的结构 身体与解脱
  • 简介:藏传佛教白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之后,重视戒律,提倡显密双修,学修次第学院化,佛教信仰与艺术结合及政教合一,影响深远。索代在《论藏传佛教格鲁派特点》一文中对该派的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 标签: 格鲁派 宗喀巴大师 佛教信仰 密宗 嘉木样 大经堂
  • 简介:7世纪中叶,佛教从南北两路传入吐蕃,从此便与藏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藏区本土文化,于10世纪后半叶,形成了颇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藏区确立了统治地位,而且成为西

  • 标签: 《藏传佛教高僧传略》 简评 两贵明 杨贵明 马吉祥 青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