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宋前期,以“”处理周边民族地区的矛盾和纠纷,同时间用“汉法”,形成“汉各为一”的法律基本格局,但在真宗天圣时期,由于汉民族间交往的日益增加,宋廷“汉法”治部的法律意向已随之产生并日益明朗化,此后“”逐渐开始向“汉法”过渡。北宋后期,由于政府积极边疆战略的实施和对边区部族治理的深入,这种过渡或转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首先在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成功实现了转变,客观地反映了宋代民族法律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

  • 标签: 宋代 蕃法 汉法 过渡
  • 简介:使是唐代于缘边地区设置的管理外交与民族事务的使职。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在论述唐代的使职时,列举了内外使职四十种,其中“外任则有节度使、观察使、诸军使、押使……”等。押使是外任使职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但是这个问题迄未引起学术界之注意,尚无专文论述这一问题,故试略述之。

  • 标签: 押蕃使 唐代 中国 官制 民族事务 外交事务
  • 简介:唐代聚居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族,是今天藏族人民的祖先。吐蕃国家的建立,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它的根据地在当时的逻娑川即今拉萨。吐蕃国家建立后,辖区逐渐扩大,曾包括今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及中亚,印度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吐蕃民族主要来源于西羌,“吐蕃本西羌属,盖百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羌等”,近人研究吐蕃族亦指出:“吐蕃之民族大抵属羌,然其开国之王室则似由印度来。据西藏人所著《蒙古源流考》内所述则其先为土伯特国,其王系由西来即由印度来。土伯特音近吐蕃,而今之西藏亦仍有此名称;如西文称西藏为Tibet即译土伯特之名。就全民族言,吐蕃之统治阶级即

  • 标签: 土伯特 西羌 唐羌 南北朝时期 逻娑川 赞普
  • 简介:<正>陈诏《金瓶梅小考》提到严世是严嵩假子,但未引资料加以证明。这里补证一条严世确系严嵩养子的资料,以引起《金瓶梅》研究家的注意。明宋懋澄《九龠集》卷十《分宜》篇:世宗每见分宜出,必起立送之。尝抆泪谓侍臣云:“背酷似先帝。”盖指兴献也。削籍家居,数问起居,故卒免于难。其养子世,警慧兼人,遭太夫人丧,阴着白

  • 标签: 养子 严嵩 研究家 资料 小考 补证
  • 简介:宋代的西北市是民族民间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从北宋政府对市采取既较为自由和明智,又有所控制和干预的政策,分析了西北市的特点,以及市的分布、市的贸易状况和商在西北边区民族贸易中的中介作用

  • 标签: 西北蕃市 民族民间贸易 蕃商
  • 简介:自然景观再美,若没有人文景观匹配,总感些许缺憾;人文景观再丰富,若无自然景观相衬,也会觉得乏味。二者若能兼容共具,其价值和韵味定能倍增。贵阳的天河潭景区就是二者兼备,相得益彰的难得名胜。

  • 标签: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吴中蕃 天河潭景区 贵阳市
  • 简介:<正>《西湖二集》第三卷《巧书生金銮失对》有一则入话,叙新罗僧给李相面,后李为宰相事。见《太平广记》卷第七十七,方士二《胡芦生》条,引《原化记》。《原化记》一书,新旧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不著录。只《中国丛书目录》题为皇甫氏撰。作者时代约为晚唐。《胡芦生》条叙三个小故事,这里录与《二集》相关的一段:“后数年,张建封镇徐州,奏李为巡官校书郎。会有新罗

  • 标签: 原化记 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太平广记 直斋书录解题 张建封
  • 简介:朔方节度使是唐廷在开元天宝年间为应付新形势而设置的十节度经略使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防御后突厥,捍蔽长安北大门。其所处地理位置系联结关中与北方草原要道,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汇聚着众多的民族和势力,唐初以来诸如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及昭武九姓等。朔方军设节度使后开始兼理这些落,将其势力纳入自己军内,形成汉两大系统。朔方军之强多来源于此,并使它在协助朝廷镇压安史叛乱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 标签: 朔方军 朔方节度使 胡兵 后突厥 昭武九姓 都督府
  • 简介:唐贞观十四年八月,侯君集统帅的唐朝军队以破竹之势攻下今吐鲁番地区的氏小王国,一百三十八年的割据政权至此灰飞烟灭。随后,太宗毅然否决“抚其民而立其子”的主张,设立西州,采取与中原一体化的州县制度。相对独立的小王国一旦成了大帝国的边境行政区,以往那种行之有效的多边外交政策自然宣告结束,现实的状况是:几乎孤悬于外的边疆行政州要承担大唐帝国在该地区的全部压力,侯君集攻高昌时,“分兵掠地,下其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

  • 标签: 侯君集 大唐帝国 唐贞观 州县制 高昌国 多边外交
  • 简介:<正>吐谷浑问题,一直是唐关系中最敏感的一个问题,它既是唐前期文化交流的中介国,又是唐中期战争的策源地。吐谷浑故地——青海的归属问题,可以说是唐关系态势运转的轴心,也是影响当时中西交通状况的重要因素。其次,在吐蕃王朝前身的附()国时期,吐谷浑文化对吐蕃王朝的崛起,给予了积极的影响和扶助。因此,研究唐关系史时,首先得从吐谷浑问题入手。这样,方能寻找到牵动唐关系变化的真正线索。

  • 标签: 吐谷浑 吐蕃王朝 唐蕃关系 松赞干布 西域 唐太宗
  • 简介:宋无(1260~1340以后)是元初有代表性的诗人。明高启说他“于虞、杨、范、揭外别树一宗”。他现存的300多首诗作充满了一种故国之思:对南宋朝廷覆灭的哀悼,对江山易主的慨叹。但和大多数江南诗人主要通过以登高念远、睹景伤怀来抒发故国不堪回首之情的表现形式不同,宋无的故国之思,

  • 标签: 诗人 咏物 诗作 登高 高启 观感
  • 简介:“维州之议”是唐文宗时牛李党争的重要內容,其过程如《资治通鉴》载: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尽帅其众奔成都;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庚申,具奏其状,且言:‘欲遣生羌三千,烧十三桥,捣西戎腹心,可洗久耻,是韦皋没身恨不能致者也’.事下尚书省,集百官议,皆请如德裕

  • 标签: 维州 德裕 牛李党争 州刺史 河陇 唐政府
  • 简介:《诸志》是南宋时期的一部地理名著,作者赵汝适于嘉定至宝庆年间(1208—1227年)任福建路市舶提举时,有感于当时只有《诸图》而无《诸志》,“乃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撰成《诸志》二卷,卷上“志国”,卷下“志物”。在此书卷上“志国”诸条中常有“番商兴贩”或“番商转易”的字眼。这些所谓的“番商”,在当时是否就是“指中国到海外经商或与外人交易者,犹今言洋商”。倘若如此,那么,《诸志》中常提到的

  • 标签: 诸蕃志 番商 赵汝适 华言 市舶使 蕃商
  • 简介:战国之前,西藏高原的居民称孟族.之后,有些羌族部落如越嶲羌、发羌、唐旄、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现在的西藏地区.他们与当地居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后来,生活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落在首领弃聂弃的率领下,统一了其他部落,建立

  • 标签: 发羌 迷唐 孟族 雅隆 赞普 长庆会盟
  • 简介:藏族体育文化是多种地方文化汇融的产物,丝绸之路文化在这汇融中扮演了活跃的角色。近些年来,随着敦煌学的发展,特别是敦煌莫高窟大量体育壁画的发现,对我们研究藏族体育开阔了新的视野。本文拟对敦煌壁画中的藏族体育、唐体育活动的交往作一初步探讨。一、敦煌壁画中的藏族体育。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留下了我国人民开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汇的历史足迹,蕴藏着数不尽的文化瑰宝和人类智慧的奇观。特别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石窟遗址——敦煌莫高石窟,为研究我国中古时期、乃至西藏吐蕃时期的体育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敦煌壁画中不乏有丰富的反映藏族体育活动的内容。如北魏时期第

  • 标签: 藏族体育 敦煌壁画 体育交往 体育文化 丝绸之路 体育活动
  • 简介:在长达200多年的唐关系中,虽然由于两个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战争,但是和睦友好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哪些原因构成唐友好关系呢?本文试将其概括为下列四个因素,并分别作简要论述。

  • 标签: 友好关系 战争 统治阶级 构成 矛盾 因素
  • 简介:试论杜甫的民族观──以杜甫有关唐关系的诗为例吴逢箴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述杜甫的思想时曾写道:“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性。他...

  • 标签: 民族观 唐蕃关系 杜甫 吐蕃 少数民族 多民族国家
  • 简介:<正>本世纪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随着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安西都护府文书的发聊,安西四镇的弃置,一度成为国内外唐代西域研究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对某些史料和文书的理解不同,在安西四镇弃置问题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争论,如四镇的设立时间,碎叶镇与焉耆镇互代的时间,四镇弃置的次数等。每一问题都有各种不同说法,仅四镇的弃置,就有“三置三弃”、“四置四弃”、“五置五弃”等几种说法。

  • 标签: 吐蕃 安西四镇 西域研究 唐代前期 安西都护府 西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