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科尔顿教授认为,关注军事组织的特点,或聚焦在政治体系层面上结构性和文化性的变量上,都无法彻底地研究苏联军政关系。他提出,要仔细分析军事机构与政治体系及其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更多地关注与军官利益有关的公共政策。在此基础上,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对之后苏联关系发展的预判,他认为,军队不会,也不可能提供一套政治秩序替代既存的政治秩序,因为其本身就是既存政治秩序的一部分。

  • 标签: 苏联军政关系 政治参与 军队干预 军队利益 公共政策
  • 简介:苏联队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末期的无作为,是苏联发生亡党亡国历史剧变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就在于外表强大至极的苏联队其实早已滋生弊病,无力抗拒苏联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可以说,丧失和丢弃对苏联共产党的信仰,军内特权横行、腐败丛生,是苏联队最终崩溃的两大主因。

  • 标签: 信仰危机 苏联军队 腐败
  • 简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军事改革,包括调整部队干部人事、发展战略火箭部队、改变海军战略结构、加速陆空军现代化以及大规模裁减武装力量人数等方面。通过这些改革,苏军初步实现了国防现代化目标。但是,赫鲁晓夫在整个军改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主观盲目、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等弱点。

  • 标签: 苏联 赫鲁晓夫 军事改革
  • 简介:苏联事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取得过辉煌成绩。苏联事文学可分为三个时期,即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阶段、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至70年代末的第二阶段和80年代初至苏联解体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的苏联事文学还具有明显的俄罗斯文学色彩,第二阶段是苏联事文学具有自身特色且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阶段,第三阶段则是苏联意识形态话语分裂时军事文学走向结束的最后阶段。多民族国家的苏联一直处于意识形态话语与民族话语交互搏击的复杂状态中,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苏联事文学有着复杂的内部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苏联军事文学 苏联意识形态建设 苏联解体
  • 简介:1989年2月15日,驻阿富汗最后—批苏军相关人员通过阿姆河上的“友谊桥”进入苏联国境,至此,苏联队全部撤出阿富汗。

  • 标签: 苏联军队 阿富汗 相关人 苏军
  • 简介:<正>苏联事文学作家代表团一行5人,于4月4日至18日在华进行了友好访问。团长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著名作家伊·斯塔德纽克,成员有作协理事会书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米·阿列克谢耶夫,军事文学作家协会副主席鲍·佐托夫,白俄罗斯作家维·科兹科等。代表团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 标签: 代表团 白俄罗斯 军事文学 作家 阿列克谢耶夫 社会主义劳动
  • 简介:据前苏联有关学者统计,在中国1924一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苏联政府大约向中国革命阵营派遣了130余名军事顾问。这些顾问在中国活动的情况,一般读者难以把握其全貌。现简要撮述如下。1923年初,滇桂粤联军驱逐了陈炯明,孙中山重返广州,设立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这时,他表示希望苏联政府派遣军事专家和政治工作人员到广州担任顾问。同年夏,第一批苏联事顾问到达中国。其成员是从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学院(1925年改称伏龙芝学院)东方系学员中选拔出的波里亚克、格尔曼、捷列沙托夫、斯莫连采夫和切列潘诺夫。1924年春,波里亚克等在广州参与筹建黄埔军校。5月,苏联派任孙中山军事总顾问的巴甫洛

  • 标签: 苏联顾问 北伐战争 广东革命政府 国民政府 孙中山 冯玉祥
  • 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坚持东北抗日战争中,曾经同苏联远东军建立了地区性的合作关系.这种军事合作关系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夺取全东北最后胜利的条件之一.

  • 标签: 东北抗日联军 苏联远东军 军事合作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关于近代日本的国家体制属性,一直广受学界与社会各界关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为军国主义。但何为日本军国主义?它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状态与决策支配力量诸多问题,实为值得持续探究的兼具学术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一、近代日本军人支配地位的变与不变从比较政治学角度考察,

  • 标签: 近代日本 军政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 比较政治学 国家体制 运作状态
  • 简介:军政关系的宪政化对于美国宪政的起源与发展意义重大。虽然人民主权、民主原则、分权制衡和法治等重要理念是美国宪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军政关系的宪政化,即宪政对军权的规范。本文重在对美国军政关系宪政化的影响因素、军政关系的宪政安排及其意义作出梳理与考察,旨在加深对美国宪政之基础的理解与认识。

  • 标签: 美国 宪政 军政关系
  • 简介:本文选自《亚洲国家的军事职业精神:理论与经验的视角》(穆提亚·阿拉加帕主编),2001年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出版。本文作者迪庞科·班纳吉,印度陆军退役少将,获得印度迈索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国防研究硕士学位。现任斯里兰卡战略研究地区中心执行主任,此前曾任新德里和平与冲突研究所副主编、新德里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兴趣包括南亚安全问题、合作安全以及裁军问题等。作者从印度陆军的历史、承担的职责、在军政关系中的地位等方面探讨了军人职业精神的来源、特征及发展趋势,认为军人与自己的军团有着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高度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完成首要任务的意识使军人只关注军事任务,并远离政治。

  • 标签: 印度军队 军政关系 军人职业精神
  • 简介:1月13日,戈尔巴乔夫在立陶宛维尔纽斯表示不再坚持反对多党制的立场。他说,"我认为实行多党制并不是悲剧","如果多党制是一种正常历史进程的结果并符合社会需要的话","我们不应当像魔鬼怕烧香那样害怕多党制。

  • 标签: 戈尔巴乔夫时期 军事改革 大事记 苏联 多党制 社会需要
  • 简介:1月2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原定于1986年下半年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体会议推迟,原因是改革派和保守派斗争激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遇到顽强抵制。该报说,克里姆林宫官僚机构里的顽固保守分子反对戈尔巴乔夫想要在政策和人事上进行的某些改革。又说,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爆发的严重的民族主义骚乱也是一个原因。

  • 标签: 军事改革 大事记 苏联 《泰晤士报》 克里姆林宫 哈萨克斯坦
  • 简介:1月1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海斯堡认为1989年世界"军备管理"会取得更大进展。他说,现在地区性争端有望解决,是由于苏联停止推行从70年代就开始的"勃列日涅夫"主义。苏联从东欧撤走部分常规兵力,并不会使东欧发生极端事件并摆脱苏联。在撤走6个师以后,苏联在捷克、匈牙利仍保持现有兵力的一半力量,在东德仍保有16-17个师的兵力。

  • 标签: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 军事改革 大事记 《每日新闻》 勃列日涅夫
  • 简介:3月13日,戈尔巴乔夫在就任苏联领导人后的第一次讲话中敦促美国同苏联一道结束军备竞赛,停止发展包括星球大战计划在内的武器系统。戈尔巴乔夫表示,要保证苏政策的连续性;对苏美关系采取温和的调门;希望同中国的关系能有重大的改善。

  • 标签: 军事改革 苏联 大事记 星球大战计划 军备竞赛 武器系统
  • 简介:1月4日,阿恰洛夫上将被任命为苏联国防部副部长,他在接受塔斯社记者采访时说,1991年苏联将继续进行与新的防御理论相关的军事改革,在新的一年中还将单方面削减苏联武装力量50万人。1月7日,苏联国防部新闻中心发布的征兵补充措施的公报指出,到1991年1月1日,苏全国征兵计划只完成78.8%。同日,据法新社报道,由于征兵工作受到抵制,苏联向包括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在内的许多出现麻烦的地区增派精锐部队。

  • 标签: 军事改革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 大事记 征兵工作 记者采访
  • 简介:1月1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提出15年内分3个阶段实现销毁核武器的建议,表示反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宣布苏联决定将单方面暂停核试验的期限延长3个月。

  • 标签: 军事改革 苏联 大事记 星球大战 核武器 核试验
  • 简介:1月14日,路透社报道,为清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污染,苏联当局花费了40亿卢布,而这次事故给生产造成的损失为80亿卢布。1月16日,法新社报道,苏联总参谋长、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今天表示从阿撤军将是彻底的撤军。阿赫罗梅耶夫还说苏联不久将公布实际国防开支。根据官方提供的数字,苏联1988年的防务预算将为202亿卢布(约合330亿美元),占全国总开支的约5%。1月20日,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在电视上批评苏联新闻界贬损军队形象。

  • 标签: 苏联 军事改革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大事记 国防部 副部长
  • 简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苏联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它在保证苏联文明中心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经济上过于求纯、急于求成,指导思想上集权统一,超越阶段,政治体制严重脱离群众。因其不能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苏联模式走向了反面。衰落的苏联模式诱发了苏联文明中心的向外转移。模式先进而走进文明中心的经验,模式衰落而淡出文明中心的教训,对于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社会模式 苏联模式 文明中心转移
  • 简介:军政关系在土耳其政坛上起着独特的作用。军方自凯末尔革命以来在土耳其政坛扮演着"世俗化守护者"的角色。2003年埃尔多安出任总理后,土耳其进入埃尔多安时代。作为凯末尔之后的又一位政治强人,埃尔多安凭借其强力手段与执政绩效,在土耳其伊斯兰化与世俗化之间博得了平衡,削弱了军方在土耳其的政治地位。尽管土耳其军队已基本退出土耳其政治舞台,土耳其军方仍然存在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 标签: 土耳其 埃尔多安 军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