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舒张末期右心室前壁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比值(RVAW/LVPW)评估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RVAW/LVPW比值对人选202例单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结果RVAW/LVPW比值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有良好相关性(r=0.732,P〈0.001)。选RVAW/LVPW比值≥0.6为诊断肺动脉高压阳性(MPAP≥25mmHg)界点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0%和69%。选RVAW/LVPW比值/〉0.9为诊断重度肺动脉高压(MPAP≥60mmHg)界点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3%和94%。结论超声心动图RVAW/LVPW比值可以用来评估室间隔缺损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ED)技术研究婴幼儿单纯VSD左室舒张功能,并对其症状和体征的起因作了初步探讨。方法用美国GE公司的LOGIQ7超声诊断系统,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M型检查时用5Mz探头,记录多普勒血流速度用2.5Mz探头。结果婴幼儿VSD合并CHF临床症状或体征者的57%有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由于CHF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提示临床上对有CHF症状或体征的VSD患儿应结合PDE评价心功能,并对其合理治疗作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患儿 单纯室间隔缺损 超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科室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采用室间隔封堵术予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介入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显效11例,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其中18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中,显效7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其中13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封堵术 介入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患者资料进行总计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早日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患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患者进行Amplatzer封堵器VSD封堵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随访情况。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心病VSD有效、安全。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明确诊断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心超及心电图,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中39例封堵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97.5%,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无明显残余分流和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
  • 简介:摘要心室间隔缺损(ventrieularseptaldefect)可单独存在,亦可作为法洛四联症或艾森曼格综合征的一部分而存在。一般所称心室间隔缺损是指单纯的心室间隔缺损,而不是伴有其他畸形的心室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又以膜部间隔周围的缺损最为常见。本病在男性略多见。

  • 标签: 心室间隔缺损 膜部间隔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系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而形成的单个或多个缺损,由此产生左、右两心室的异常交通。讨论室间隔缺损患者外科手术后护理。方法配合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结论术后监测心律、心率及预防发生肺高压危象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密切观察病人心律、心率的变化。定期或连续描记心电图。维护左心功能VSD修补术后,左向右分流消除,左心血容量增大,因此,左心功能的维护尤为重要。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的技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室间隔缺损的胎儿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纳入的时间段在2014年2月-2017年2月。所有患儿均使用超声诊断,观察超声诊断的结果并探究诊断技巧。结果本组3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伴有其他畸形的18例,占60.0%;单纯室间隔缺损12例,占40.0%;经过超声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有28例,占93.3%,漏诊1例,误诊1例。结论采用超声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的准确率较高,但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受到胎儿大小、孕妇身体情况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要注意避免外界干扰,提升检查的准确率。

  • 标签: 超声 胎儿室间隔缺损 诊断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70例,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各35例。参照组行改良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研究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4.65±17.38)min、(4.35±1.09)h、(4.67±1.02)d、(97.68±9.54)ml、(6.05±1.71)d,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分别为(36.05±3.44)mm、(17.23±1.56)mm、(101.37±14.26)cm/s,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与参照组2.86%(1/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能有效促进病情康复,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标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先天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室缺)采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1-6-16至2010-6-22,成功封堵肌部室缺21例(其中同时合并膜部室缺5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4~35岁(平均12岁)体重13~74kg,中位数38.8kg。均可于胸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左心室造影显示肌部缺损左心室面直径为(8.9±4.8)mm。结果21例均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动脉进路选择右股动脉,静脉进路为19例穿刺右股静脉,2例采用右颈内静脉。选用的封堵器为美国AGA公司肌部室缺封堵器4枚,动脉导管未闭蘑茹伞2枚;德国pfm弹簧圈1枚;国产肌部室缺封堵器8枚;国产PDA封堵器6枚。一般选择封堵器直径>肌部室缺直径3~6mm,本组为(9.8±2.8)mm。3例有残余分流者均为多发缺损,分流束≤2mm,随访期间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和传导阻滞。结论肌部室缺发病率较低,仅占我院室缺介入治疗的2%,其特点是多发,且易低估缺损大小。经导管法堵闭肌部室缺成功率较高,疗效明确,操作安全,准确判断缺损的大小和位置,及操作者的经验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介入治疗 封堵器 肌部室间隔缺损 直径 动脉导管未闭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胎儿室间隔缺损行超声诊断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实验对象78例为胎儿室间隔缺损孕妇,回顾性分析其超声表现,并分析诊断方式和技巧,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2月-2022年11月。结果:78例室间隔缺损胎儿经超声检查后,检出率97.44%,漏诊率为1.28%,误诊率为1.28%。结论:产前对胎儿室间隔缺损进行诊断,存在相应的误诊和漏诊情况,掌握专业的检查技巧,精准且清楚地呈现出需观察的组织结构,提升超声诊断效果。

  • 标签: 超声 胎儿室间隔缺损 诊断方法和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室间隔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成功率高的微创治疗的手术。方法术前指导及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出院健康指导。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