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60例在本院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疾病患者,选取方式为随机。我们将参与本次调查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分组方式为随机。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6.66%,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情况、手术时间均差于实验组,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可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骨折 脊柱 治疗
  • 简介:骨关节结核是主要的肺外结核之一,脊柱结核发生率占骨关节结核的50%[1],其病变主要是破坏椎体导致脊柱不同程度受损,从而引发脊柱失稳、椎管内压迫及脓肿形成。多节段脊柱结核表现为>3个的椎体破坏,其中一部分的病变部位有>1个正常椎间盘的相隔,表现为多个中心病灶共同破坏,称为跳跃型脊柱结核。跳跃型脊柱结核的特点为>2处独立活动病灶,且病灶间有正常椎间盘相隔,其发生率在脊柱结核中占10.0%~16.5%[2-3]。跳跃型脊柱结核由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漏诊,患者就诊时往往多合并脊柱畸形及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采用个性化方案治疗跳跃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1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结核 脊柱 清创术 内固定器 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 2017年 3月 ~2018年 3月收入的 8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采取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观察组各 42例,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 Cobb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确切,值得加以推广使用。

  • 标签: 脊柱胸腰段骨折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椎体前缘高度 Cobb角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单节段及双节段固定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4例(Ⅰ度32例,Ⅱ度12例)经TLIF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固定节段分为单节段组(29例)和双节段组(15例)。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全脊柱侧位X线片的矢状面参数脊柱骶骨角(SSA)、T_1骨盆角(TPA)、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PI)、骨盆倾斜(PT)及骶骨倾斜(SS),以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个月。全组患者术后SSA、TPA、LL、SS均较术前增大,PT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组手术前后LL差值、ODI差值与双节段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手术前后LL差值与ODI差值均相关。SSA差值在双节段组与VAS评分差值相关,在单节段组二者无相关性。结论Ⅰ度或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TLIF治疗可改善脊柱矢状面参数,且单节段固定更有利于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的改善。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肌肉骨骼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08月-2017年0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复发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接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治愈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前抗结核治疗的时间不足、手术清除病灶不彻底、术后未接受规范治疗、存在骨外结核、耐药、术后制动时间未达到规定时间、合并存在系统性疾病、合并存在贫血或者营养不良的例数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有多种,需要加强注意。

  • 标签: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术 复发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2017年10月诊治的6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和研究组(n=34,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和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临床效果佳。

  • 标签: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从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24例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侧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6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S疼痛评分方面,术后观察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治疗中效果显著,还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椎间盘突出贴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ODI、VAS评分,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JOA(29.31±2.21)分,ODI(6.28±1.54)分,VAS(2.32±0.24)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48%,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腰椎功能,能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治疗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17年2月9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效果;手术创伤失血情况、下床时间和出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伤椎各项康复指标(高度、Cobb角、疼痛);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创伤失血情况、下床时间和出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伤椎各项康复指标(高度、Cobb角、疼痛)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伤椎各项康复指标(高度、Cobb角、疼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治疗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促进伤椎高度恢复,缓解疼痛,值得推广。

  • 标签: 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治疗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并作比较分析。方法选择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中挑选100例纳入本研究工作,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研究组接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

  • 标签: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脊柱外科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主办的高级学术期刊,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创刊。2006年4月《脊柱外科杂志》正式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O)统计源期刊”。《脊柱外科杂志》2016年6月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8年5月荣获第三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标签: 脊柱外科 杂志 中国学术期刊 统计源期刊 科技论文 科技期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前、术中、术后均予以相应的护理,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20例患者经过术前肺功能训练后,其肺功能均有所改善,可忍受全麻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身高均有所增加,平均(6.25±2.31)cm,未发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对特发性脊柱侧弯青少年患者行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整个围术期做好充分的护理工作,可帮助青少年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并促进其早期康复出院。

  • 标签: 特发性脊柱侧弯 后路矫形植骨 内固定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脊柱创伤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到医院就诊的脊柱创伤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脊柱创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项相关临床指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14.58±15.43)min,术中出血量(113.65±25.46)ml,下床活动时间(36.46±11.15)h,平均住院时间(8.03±1.12)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为4.17%,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为29.17%,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脊柱创伤的治疗当中,采用微创脊柱创伤手术的方法治疗,能够改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更理想,同时对患者术后康复也更为有利。

  • 标签: 微创脊柱创伤手术 脊柱创伤 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分析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SM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手术方案制定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462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MI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4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心脏功能评估指标、手术因素、术后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SM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62例患者中61例(13.2%)术后发生SMI。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年龄更大(60.7岁:52.3岁)、心肌缺血病史和心脏手术史占比更高(分别为24/61:50/401和23/61:23/401)、颈椎手术占比也更高(38/61:168/401),而术中舒张压(77.0mmHg:80.5mmHg,1mmHg=0.133kPa)、术后次日血清Ca2+浓度则较低(2.2mol/L:2.3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次日血清Ca2+浓度低于2.2mmol/L、心脏手术史、年龄>55岁与SMI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SMI的发生率为13.2%,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55岁、术后低血钙和心脏手术史。对于老年患者和既往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需详细告知风险,术后监测电解质是必要的。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 脊柱退变疾病 血钙 心脏手术史
  • 简介:目的探索后路长节段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degenerativescoliosis,ADS)患者内科并发症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后路长节段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矫形术治疗的ADS患者105例。将患者分为有和无并发症组,有和无感染组,有和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以及有和无心肺并发症组。使用单变量检验来确定不同内科并发症的患者和手术相关潜在的风险因素。多元Logistics回归用于评估医学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stiffnessdisabilityindex,LSDI)等功能评分。功能评分用多元重复测量混合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共纳入105例。患有内科并发症的患者发生率为30.1%。导致内科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吸烟、融合节段数量和住院时间。导致感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融合节段数量和住院时间。导致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和融合节段数量。导致心肺并发症包括:BMI,高血压和融合节段数量。尽管出现内科并发症,但有无内科并发症患者功能评分ODI、JOA、VAS在术后随访有显著改善(P=0.0001),无并发症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S长节段融合术后内科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医疗成本。其中BMI和融合节段成为多个内科并发症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围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和住院期间患者管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脊柱侧凸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脊柱损伤或者脊柱手术后因为护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DVT),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今年来许多医学专家学者对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本文对近些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DVT形成的风险因素、DVT预防和护理措施等,从而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对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DVT进行预防,降低DVT的发生概率。

  • 标签: 脊柱损伤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脊柱创伤患者接受微创脊柱创伤手术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我院接收的脊柱创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5例患者接受常规脊柱创伤手术,实验组40例接受微创脊柱创伤手术,对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70.3±8.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9.5±5.3)ml,平均住院时间为(9.8±1.6)d,对照组分别为(108.6±10.3)min、(257.6±7.8)ml、(14.6±2.2)d,两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照组有3例感染,2例神经损伤,2例脑脊液漏,并发症几率是20%,实验组有2例感染,1例神经损伤,并发症几率5%,两组并发症几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脊柱创伤患者接受微创脊柱创伤手术的手术时间比较短,出血少,安全可靠,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微创脊柱创伤手术 脊柱创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wholespinemagneticresonanceimaging,WSMRI)在神经脊柱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共56例神经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WSMRI与节段MRI进行扫描,对比扫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节段MRI、WSMRI扫描及处理后,均得到了清晰的全脊柱图像,能全面观察脊柱及脊髓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定位、显像特征等。且14例患者经WSMRI扫描机图像处理后,获取到节段MRI无法提供的信息,其中脊柱变异1例,多发病变2例,合并病变4例,大范围多节段病变6例。结论WSMRI能在一次检查、一幅图像中显示全脊柱、脊髓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定位准确率高,能有效降低误诊、漏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全脊柱成像 神经脊柱外科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