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脂肪自然对合对肥胖患者妇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肥胖的妇科手术患者357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185例)及对照组(172例),两组腹壁脂肪分别采取自然对合处理及间断缝合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腹部切口脂肪自然对合可有效预防肥胖患者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

  • 标签: 妇科疾病 腹部切口 自然对合 脂肪液化 肥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横切口皮下脂肪缝合的最佳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385例剖宫产横切口分别采用皮下脂肪缝合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4.78P<0.05)。结论采用Z—OPGA带针缝合线三针缝合皮下脂肪的方法优于改良传统(未经碘伏消毒)丝线常规间断缝合脂肪方法。

  • 标签: 剖宫产切口 皮下脂肪层 缝合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剖腹产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腹膜的可操作性和优点。方法从我院2006年以来收治的剖腹产病例中,随机抽取20例腹部横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腹膜的病例为观察组,另取20例采用传统腹部横切口缝合皮下脂肪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硬结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横切口剖腹产术后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腹膜,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切口愈合率高,住院时间短,为患者减轻痛苦和负担,患者非常满意,故该术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剖腹产 横切口 不缝合皮下脂肪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黄采用柱色族组成分离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从甘肃岷县黄芪中分析鉴定出48种脂肪酸酯、29种脂肪酸、5种芳香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全部脂肪酸的55.50%,亚油酸的含量达41.33%,亚麻酸含量为10.59%,为岷县黄芪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 黄芪 脂肪酸酯 脂肪酸
  • 简介:本文的目的是评述阳A—式超声波法测定皮下脂肪厚度的精度。实验对象是九名健康成人(四名男、五名女),藉助于A—式超声波皮下脂肪测定仪(Caron,CH300-FT)来测定前臂、上臂、小腿,大腿的前、后、内、外侧四个不同位置的皮肤和皮下脂肪

  • 标签: 皮下脂肪层 声波法 定仪 丁波 超声波方法 相关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缝合皮下脂肪的皮内缝合法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就医甲状腺患者(60例、2014年1月-2017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组,分别给予常规的丝线间断缝合、不缝合皮下脂肪的皮内缝合方法,对比患者刀口的闭合时间、切口的愈合情况以及瘢痕的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刀口的闭合时间为(10.51±2.35)分钟,对照组刀口的闭合时间为(12.13±2.41)分钟,p>0.05;在切口愈合情况以及瘢痕形成情况中,2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的皮内缝合法在甲状腺手术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

  • 标签: 甲状腺 切口缝合 皮下脂肪层
  • 简介:脂肪不仅能为宝宝的生长发育提供一定的能量,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比如磷脂,就是构成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除此之外,脂肪还能为宝宝提供人体必须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还具有保暖、缓冲外界压力、保护内脏的作用。含脂肪丰富的食物主要是食用油、肉类、蛋黄和坚果。相比较而言,畜肉含的脂肪比较丰富,但多数是饱和脂肪酸;家禽、鱼类的肉含脂肪比较少,但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很多,比较适合宝宝的需要。蛋黄的脂肪含量比较高,约为30%左右,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

  • 标签: 不饱和脂肪酸 脂溶性维生素 组成成分 生长发育 维生素A 维生素D
  • 简介:了解脂肪脂肪有助于激素的生成,能确保所有细胞的正常结构,特别是那些对记忆和消化必不可少的细胞;促进血管的健康;有助于神经到肌肉脉动的正常传输;有助于控制主要腺体的功距。

  • 标签: 脂肪 正常结构 细胞
  • 简介: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油脂的摄入量建议为25~30克,但很多消费者的摄入量已超过了40克。人们说脂肪时常常是指油脂或肥肉,其实食物中还有许多“隐性脂肪”。

  • 标签: 脂肪 居民膳食 摄入量 消费者 油脂 食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切口脂肪下放置引流管对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57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数字表随机法分为2组,观察组(n=30例)在脂肪下方放置引流管,对照组(n=27例)不放置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等级及切口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为甲级17例,乙级10例,丙级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为甲级12例,乙级8例,丙级7例,观察组切口丙级发生率(10.0%,3/30)明显低于对照组(25.9%,7/27)(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6.7±1.6d)明显快于对照组(10.2±3.7d)(P<0.05)。

  • 标签: 引流管 化脓性阑尾炎 手术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脂肪下放置引流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中心行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切口脂肪下放置引流。结果观察组行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手术后的甲级愈合、乙级愈合、丙级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行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手术后切口脂肪下放置引流,能有效促进患者切口愈合。

  • 标签: 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 化脓性阑尾炎手术 切口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体脂肪组织是一种理想的填充材料,但其高吸收率与低存留率常导致受区无法达到预期的填充效果。脂肪抽吸物包含的细胞与蛋白成分均影响脂肪颗粒在移植区域的远期存留率。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血管再生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或基质蛋白的调控。本文就脂肪抽吸物成分对脂肪移植的作用进行概述。

  • 标签: 脂肪抽吸物 脂肪干细胞 脂肪移植 存留率 细胞外基质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对兔耳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及瘢痕增生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切取42只2~3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背部完整脂肪垫,制备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并于每只兔双耳腹侧制备全皮肤缺损创面,将左耳创面纳入脂肪干细胞基质胶组(以下简称基质胶组)、右耳创面纳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注入自体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和PBS。计算伤后7、14、21 d创面愈合率,并于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行创面形成瘢痕组织(以下简称瘢痕组织)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真皮厚度;行Masson染色观察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和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中胶原排布,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中微血管计数(MVC)与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并行基质胶组瘢痕组织中α-SMA与TGF-β1表达相关性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LSD检验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伤后7 d,基质胶组创面愈合率为(10.3±1.7)%,与PBS组的(8.5±2.1)%接近(P>0.05);伤后14、21 d,基质胶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5.5±7.0)%、(98.7±0.8)%,均明显高于PBS组的(52.7±6.7)%、(90.5±1.7)%(t值分别为5.79、10.37,P<0.05)。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基质胶组瘢痕组织VSS评分均明显低于PBS组(t值分别为-5.00、-2.86、-3.31、-4.45,P<0.05)。与组内前一时间点比较,除基质胶组创面愈合后4个月(P>0.05)外,2组创面愈合后各时间点瘢痕组织VS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伤后7 d,2组创面肉芽组织再生与上皮化程度接近;伤后14、21 d,基质胶组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层数明显多于PBS组。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基质胶组瘢痕组织真皮厚度均明显薄于PBS组(t值分别为-4.08、-5.52、-6.18、-6.30,P<0.05)。与组内前一时间点比较,2组创面愈合后各时间点瘢痕组织真皮厚度均明显增厚(P<0.05)。与PBS组比较,基质胶组伤后14、21 d创面组织中胶原排布更规则且CVF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98、3.19,P<0.05),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中胶原排布也更规则但CVF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7.38、-4.20、-4.10、-4.65,P<0.05)。与组内前一时间点比较,除基质胶组创面愈合后1个月(P>0.05)外,2组创面伤后各时间点创面组织与创面愈合后各时间点瘢痕组织中CVF均明显升高(P<0.05)。伤后14、21 d,基质胶组创面组织中MVC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4.33、10.10,P<0.05)。与组内前一时间点比较,除PBS组伤后21 d(P>0.05)外,2组创面伤后各时间点MVC均明显升高(P<0.05)。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基质胶组瘢痕组织中TGF-β1和α-SM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t值分别为-2.83、-5.46、-5.61、-8.63,-10.11、-5.79、-8.08、-11.96,P<0.05)。与组内前一时间点比较,除基质胶组创面愈合后4个月α-SMA表达(P>0.05)外,2组创面愈合后各时间点瘢痕组织中TGF-β1与α-SM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基质胶组瘢痕组织中α-SMA与TGF-β1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5)。伤后14、21 d,基质胶组创面组织中VEGF(t值分别为6.14、6.75,P<0.05)和EGF(t值分别为8.17、5.85,P<0.05)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与组内前一时间点比较,2组创面伤后各时间点VEGF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EGF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可能通过促进创面组织中胶原沉积和VEGF、EGF的表达从而显著促进兔耳全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还可能通过抑制瘢痕组织中胶原沉积和TGF-β1、α-SMA的表达进一步抑制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

  • 标签: 瘢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表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 脂肪干细胞基质胶 创面愈合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口脂肪下放置引流管对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月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入住我院行阑尾切除术的8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反复对患者腹腔及切口、肌肉、皮下组织进行逐冲洗后再严密缝合;观察组则在用生理盐水冲洗的基础上于手术切口的脂肪下方放置引流管后再关腹,引流管放置时间约2天。结果观察组患者明显愈合质量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切口脂肪下方放置负压引流管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率、大大优化切口愈合的质量,减轻患者生理和精神上的痛苦,促进术后早日恢复。

  • 标签: 引流管 阑尾炎 手术切口 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脂肪下放置引流管对其切口愈合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50例化脓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脂肪下放置引流管操作方法,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化脓性阑尾炎术患者脂肪下放置引流管,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总有效率较高,因而值得我们日后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化脓性阑尾炎术 切口脂肪层下 引流管 切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脓性阑尾炎术后于切口脂肪置管引流对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2月-2022年11月期间于100例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50例患者(引流组)术后进行切口脂肪置管引流,另外50例患者(对照组)未进行置管引流。结果:术后切口脂肪置管引流能够有效地降低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的感染率(p

  • 标签: 化脓性阑尾炎 切口脂肪层置管引流 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