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技术在瓣修复开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的应用内窥镜取瓣修复开术后胸骨裂开创面10例。对伤口进行扩创处理,彻底清除坏死软组织、死骨,必要时取出固定胸骨的钢丝后,创面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及0.9%氯化钠溶液反复大量交替冲洗,行负压吸引治疗。5~7 d后去除负压装置,根据创基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负压治疗,待创基肉芽组织新鲜,以肩峰动脉为蒂,设计瓣。内窥镜直视下取合适创面大小的瓣,确保肩峰动脉的支血管束为该瓣的轴心位置,旋转填塞于创面死腔,周围皮肤组织直接拉拢缝合覆盖瓣。术后对患者进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加强术区换药及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缝合线张力情况、引流管通畅情况、引流液有无浑浊及创面渗血的多少,同时观察皮瓣血运、有无红肿、温度及色泽变化。术后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瘢痕增生问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患者缝合线张力适中,引流管引流通畅,引流出少量血性渗液,皮瓣血运良好,皮温正常,无红肿及明显渗血或分泌物存在。患者出院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仅开胸部位存在1条线性的手术切口瘢痕。无血肿、坠积性肺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内窥镜技术取瓣修复开术后胸骨裂开创面,术中患者创伤小,可视性好,止血充分,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快,预后良好,是修复胸骨裂开创面一种简单且有效的好方法。

  • 标签: 内窥镜 外科皮瓣 胸大肌肌瓣 胸骨裂开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左侧下冬眠瘤一例。患者,男,61岁。CT表现为左侧下椭圆形低密度为主的软组织肿块,与皮下脂肪接近但不完全相同,CT值约-50HU,内部可见线样、曲线样分隔。MRI平扫表现为轴面T2WI见左侧下水滴状高信号,略低于皮下脂肪信号,其内可见网状线状低信号,轴面T2WI脂肪抑制见该病灶信号明显减低,其内可见网状线状高信号,冠状面T2WI见该病灶信号呈半球状,轴面T1WI脂肪抑制可见该病灶信号低于皮下脂肪信号,其内可见网状线状低信号,DWI未见信号增高。病理诊断:(左侧壁肿物)冬眠瘤。

  • 标签: 脂肪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改良皮瓣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头颈部肿瘤患者394例,男性286例,女性108例,年龄25~79岁。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306例)、改良皮瓣(88例)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采用t检验法分析不同方法修复的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总结2种皮瓣修复的优缺点及适应证。结果本组394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皮瓣成活率97.1%(297/306),改良皮瓣组成活率97.7%(86/88);手术总时间2组相近,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3~4 h,改良皮瓣组1.5~2.5 h;术后1年,UW-QOL评分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与皮瓣组相比,在外观、言语功能及肩部运动方面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及改良皮瓣都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适用于复杂缺损的修复,改良皮瓣对血管条件、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更具有安全性。

  • 标签: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胸大肌皮瓣 头颈肿瘤 肿瘤整形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合并竖脊平面阻滞在开手术中及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 40例实施开手术的患者,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及全麻组,神经阻滞组在全麻之前于相应的手术部位行前锯平面及竖脊平面阻滞,药物为 0.25%罗哌卡因 30毫升行前锯平面阻滞, 0.25%罗哌卡因 20毫升行竖脊平面阻滞,两组病人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拔出气管导管后病人深呼吸及咳嗽时切口的疼痛情况。结果:神经阻滞组术中镇痛药使用减少,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深呼吸及咳嗽切口轻度疼痛。结论,前锯平面合并竖脊平面阻滞可为科手术提供确实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其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各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平面阻滞 胸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 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阻滞在科手术中 的 应用 效果 。 方法: 使用区组随机化法 选取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进行科手术的患者共 36 人,并以奇偶数法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 椎旁神经阻滞复合 竖脊阻滞 ,对照组应用 椎旁神经阻滞,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旁神经阻滞复合 竖脊阻滞 应用与科手术中,可获得患者更高的满意度,满足患者对于镇痛的需求,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竖脊肌阻滞 胸科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而缝合部分臀于大转子以重建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的患者7例,男2例,女5例,年龄42~77岁,平均52.7岁;幼时髋关节感染后遗畸形6例,Crowe 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均通过臀前上部瓣及其肌腱于髂胫束部分离断,缝合于大转子顶和股外侧肌腱而重建臀中。术后康复训练,术后前3个月每个月、以后每半年到1年间返院复查X线片及髋关节活动情况。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78个月,平均37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48.0±3.8)分改善至术后(84.0±4.2)分,术前下肢短缩(5.2±1.2) cm改善至术后(2.4±0.6) cm,4例髋关节由术前屈曲(45.6±2.4)°改善至术后(87.6±3.6)°、外展术前(5.5±2.2)°改善至术后(28.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部分患者因臀中短缩和纤维脂肪化,采用臀重建臀中功能,临床疗效良好,且不影响臀功能。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臀大肌 臀中肌重建 Harris评分
  • 简介:摘要鸡沙门菌所致肌肉软组织感染在人类中极为少见,但是在伴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如难控制糖尿病)患者中,感染的风险会急剧增加,进而引发全身多处器官或软组织感染、脓肿形成,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因此,针对这一类患者感染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更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70岁男性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严重腰部疼痛和行走障碍,核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腰感染并脓肿形成,使用抗生素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脓肿穿刺液培养显示鸡沙门菌感染,经有效控制血糖,同时脓肿穿刺引流和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在随后3个月随访中腰椎MRI提示感染灶逐步缩小,局部症状消失,最终治愈。

  • 标签: 鸡沙门菌 糖尿病 肌肉脓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技术定量评估紧张性头痛(TTH)患者锁乳突硬度并探讨其在评估TT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3月至2020月3月收治的35例TTH患者及同期医院体检人员35例进行研究。采用二维超声检测2组成员锁乳突厚度,在此基础上应用ARFI技术定量评估患者锁乳突剪切波速度(SWV),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头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TH组成员头痛发作时、按摩后锁乳突的厚度明显低于N-TTH组成员,横切面SWV、纵切面SWV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高于N-TTH组成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TH组成员按摩后锁乳突横切面SWV、纵切面SWV以及VAS评分均下降,与发作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H发作时锁乳突厚度与VA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397,P=0.002),锁乳突纵切面SWV与V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643,P=0.000)。结论锁乳突厚度、硬度与TTH关系密切,ARFI技术可定量评估锁乳突的厚度及硬度。

  • 标签: 紧张性头痛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 胸锁乳突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肺型肺吸虫病患者采取剂量吡喹酮治疗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19.02~2020.01纳入32例肺型肺吸虫病患者开展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16例予以常规剂量吡喹酮口服治疗(A组),另外16例则采取剂量吡喹酮治疗方案(B组),评估两组疗效。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嗜酸粒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A组(P<0.05)。结论:剂量吡喹酮在肺型肺吸虫病患者治疗中合理应用具有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

  • 标签: 大剂量 吡喹酮 胸肺型 肺吸虫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麻醉,全身 神经传导阻滞 胸横肌平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背阔切取技术应用于修复Poland综合征胸部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招募Poland综合征患者,采用经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背阔转移进行壁重建或乳房再造(联合乳房假体置入)。术后对背阔瓣成活情况、背部形态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并统计以下数据:背阔瓣面积、假体体积、对侧乳房手术情况、背阔切取时间、前胸壁腔隙分离时间、手术总时间、引流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术后疼痛程度;采用Breast-Q量表重建模块评估女性患者心理社会幸福感、乳房满意度及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采用上肢功能障碍量表(DASH量表)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Breast-Q量表和DASH量表得分差异。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2.5±3.9)岁,体质量指数为(20.5±6.1) kg/m2,其中2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对侧腋窝入路假体隆乳术,2例行对侧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术后随访时间(50.4±23.1)个月,重建的乳房或壁形态良好,背阔瓣血供良好,均完全成活,患者术后疼痛轻微,无明显背部形态异常。术后并发症包括血清肿1例,切口裂开1例,皮瓣下移1例,无皮瓣坏死、血肿、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背阔瓣面积为(437.2±110.0) cm2,再造乳房使用假体体积为(240.4±46.0) ml。内镜下切取背阔时间为(69.0±13.9) min,内镜下分离前胸壁腔隙时间为(32.8±6.0) min,手术总时间为(169.4±16.1) min,术后引流时间为(7.6±1.4) d。术后第1天患者疼痛视觉评分为(2.7±0.5)分,1周后评分下降至(0.8±0.4)分。手术前乳房满意度评分为(27.8±20.8)分,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为(49.6±17.0)分,术后乳房满意度评分为(63.1±11.6)分,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为(68.1±16.7)分,术后乳房满意度评分(t=-9.000,P=0.008)及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t=-6.543,P<0.001)均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DASH量表评分分别为(3.7±3.3)分和(4.0±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0,P=0.276)。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评价为(81.3±16.0)分。结论经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的背阔转移术为Poland综合征患者的壁重建和乳房再造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美学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Poland综合征 内窥镜 背阔肌 乳房成形术 胸壁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观察该种方法对改善背耐力及等速力峰值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根据训练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维持原有生活方式治疗,实验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果:两组背力和背耐力变化对照中,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耐力距斜率为16.37±7.62,对照组为7.84±5.47;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等速力峰值为335.27±60.73,对照组为291.48±62.17。(P

  • 标签: 背肌肌耐力 速肌力峰值 核心稳定性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下膀胱腰悬吊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远端缺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膀胱腰悬吊法处理的输尿管下段较长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3~68岁,平均42岁。病变位于左侧10例,右侧5例。彩超提示肾盂分离平均2.7(1.4~5.2)cm,患者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3.8(19.8~28.5)kg/m2。术前评估缺损段长度平均4.8(3.0~8.0)cm。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90~210)min,平均手术失血量是75(30~150)mL。术后平均尿管拔除时间为7.2(5.0~11.0)d,术后平均住院8.7(5.0~14.0)d,术后输尿管支架管平均拔除时间为46(28~90)d,平均随访时间19.2(4.0~34.0)个月。围手术期无重大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出现症状缓解,排尿良好。结论腹腔镜下膀胱腰悬吊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下段较长缺损安全、有效,具有学习曲线短,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且可以完全保证输尿管无张力及连续性等优点,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 标签: 输尿管疾病 腹腔镜检查 再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心外科术后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观察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先选取观察对象,选取范围为近两年来在我院心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 200例患者中 30例术后发生肺不张和肺部感染,比较护理前和护理后病人的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对患者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以及合理指导患者正确咳嗽、辅助吸痰和体位引流的护理干预等,使得心外科术后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概率明显下降,明显缩短了恢复时间。结论通过临床积极护理后,患者肺功能与护理前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种护理观察的模式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胸心外科 肺不张 肺部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患者接受局部浸润麻醉以及椎旁间隙入路经伤椎内固定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8年 2月至 2020年 2月期间收治的 72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为相关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参照组及实验组,参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方式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同时接受局部浸润麻醉以及椎旁间隙入路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以及主要手术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疼痛情况得到更为明显的缓解,且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参照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 P< 0.05)。结论:针对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将局部浸润麻醉与椎旁间隙入路经伤椎内固定治疗方案结合的效果较好,该治疗模式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椎爆裂骨折 局部浸润麻醉 内固定 椎旁肌 手术指标
  • 简介:摘要虽然锁骨骨折常见,但锁关节脱位却罕见。由于锁关节特殊解剖学位置及解剖学形态的特殊性,手术风险较高,可能发生严重或致命性并发症。笔者采用锁钩接骨板治疗锁关节脱位,观察其治疗效果,分析并探讨此类损伤发生的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处理措施。

  • 标签: 胸锁关节 脱位 接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壁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6~73岁,平均55.5岁,其中5例为局部晚期乳腺癌,1例为晚期乳腺癌。病程4个月至5年,中位时间20.1个月。4例患者行术前化疗。术中切除原发病灶后,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0 cm×15 cm~21 cm×31 cm,单独采取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或联合带蒂背阔Kiss皮瓣修复壁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对侧乳房体积较大,同期行乳房缩小和乳房成形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情况,以及肿瘤是否复发。结果6例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切取范围为5 cm×12 cm~10 cm×23 cm,其中3例联合带蒂背阔Kiss皮瓣进行修复,两叶皮瓣每叶面积范围为5 cm×15 cm~7 cm×18 cm,6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其中5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背部供区因张力稍大,出现皮下积液,经换药、引流后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1~17个月,平均7.5个月,术区皮肤平整,皮瓣外观良好,对肩关节及腰部活动无影响,肿瘤均无局部复发,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应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后巨大壁软组织缺损,无需血管吻合,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较好。

  • 标签: 乳腺癌 穿支皮瓣 胸廓内动脉 背阔肌肌皮瓣 缺损,皮肤软组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较常见,但常因患者用药种类多,而难以分辨。本文以1例宫颈癌合并腰脓肿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症为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讨论,探寻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及处置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万古霉素 不良反应处置
  • 简介:【 摘要】 目的 通过运用现代 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容积以及 JOA评分系统,探讨腰容积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关系,从而客观量化评估腰弓步锻炼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 方法 收集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0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脊柱科住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 60例,住院疗程为 2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 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腰弓步锻炼治疗组 30例,飞燕式锻炼对照组 30例,锻炼疗程为 3.5个月。运用腰椎 JOA评分客观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运用现代 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腰容积的测量,测量腰的 CT值、最大横截面积指数等指标以评估腰容积;从而证明腰弓步锻炼疗法是促进腰椎管狭窄症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 结果 治疗完成后两组JOA评分比较 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的 JOA评分较对照组治疗高。数据提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 JOA评分与腰容积有着密切联系,腰影像学容积的缩小、腰 CT值增高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 JOA评分呈正相关。证明腰弓步锻炼疗法是促进腰椎管狭窄症康复的有效方法。 结论 通过弓步锻炼治疗前后的腰容积变化测量及JOA评分、 CT三维测量技术评估腰容积改变客观量化指标,证明腰弓步锻炼是促进腰椎管狭窄症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腰大肌肌容积 康复疗效 弓步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