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神经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确诊的胃肠神经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共收集19例患者,年龄范围45.0~70.0岁,其中女性占68.4%(13/19)。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部分患者无症状[15.8%(3/19)],可表现为腹痛[57.9%(11/19)]、恶心[31.6%(6/19)]、腹胀[(21.1%(4/19)]和食纳减退[(21.1%(4/19)]等,少数为消化道出血[(5.3%(1/19)]。肿瘤最常见于胃体[(42.1%(8/19)],其次为十二指肠[(15.8%(3/19)]。内镜下呈黏膜下肿块,易误诊为间质。病理类型呈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染色S100、Vim均为阳性。大多数Ki-67染色增值率<5%[(57.9%(11/19)],少部分≥10%[(10.5%(2/19)]。治疗均采用内镜或外科手术。所有神经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倾向。结论胃肠神经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大多数为良性,恶性罕见,术后病理是其确诊金标准。常见于中年女性,临床症状多样且无特异性,镜下与间质等黏膜下肿瘤鉴别困难,随体增大其恶变倾向增大,对于体直径<3 cm无浆膜侵犯的肿瘤推荐内镜下切除,创伤小且无复发。

  • 标签: 胃肠道神经鞘瘤 预后 诊断 治疗
  • 简介:胃肠间质是原发于胃肠和腹腔的间叶细胞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即便是极低恶性,仍有复发的可能。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c-kit特异性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是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重大进步,改变了GIST的治疗现状。

  • 标签: 胃肠肿瘤 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浙一医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胃肠间质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共23例,平均年龄54.5岁,男16例,女7例,均发生于胃部。病理诊断示交界性4例,良性2例,恶性4例。其中6例行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5例,SMA,S-100(-)6例。10例均行胃部分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结论胃肠间质的诊断需要内窥镜、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胃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胃肠间质(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表现为胃间质7例,小肠间质10例,结肠间质2例,直肠间质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1例,22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13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4例,不均匀实性者11例,囊实性混合者5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17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CT对胃肠间质的诊断价值较大,胃肠间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表现特点 诊断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胃肠间质的临床及超声诊断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表现为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肿块,血供丰富。结论超声检查对胃肠间质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超声彩色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诊断胃肠间质的方法以及有效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4例胃肠间质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采用MRI和CT作为重要影像学帮助检查,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CD117呈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2.5%,手术治疗后一、三、五年内存活率分别是93.7%、84.8%、77.7%。结论胃肠间质在临床表现上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癌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etal.Theeffectofsurgeryandgradeonoutcome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ArchSurg,本资料免疫组化CD117阳性32例(占82%,  胃肠间质(GIST)是一类发生在消化道的少见肿瘤

  • 标签: 例分析 瘤例 胃肠道间质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是一种胃肠非上皮性肿瘤,来源于胃肠间质干细胞。胃肠间质病人症状没有特异性,且无特异的肿瘤学标志或实验室检查方法,故术前诊断率低。病理诊断定性主要依靠CD117阳性和(或)CD34阳性,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研究结果显示DOG-1、PKC可作为诊断GIST的高敏感性、特异性指标,特别对诊断KIT阴性表达的GIST是一重要补充,联合KIT检测能有效提高GIST的诊断率。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因此对于胃肠间质肿瘤学标志等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诊疗
  • 简介:胃肠间质(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人类胃肠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为1998年以来确立的新病种,其概念在近十年间一直被修正与补充。有关GIST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诊治 间叶性肿瘤 GIST 新病种 国内外
  • 简介:原发性胃肠间质(GIST)手术切除率约为85%,术后5年的复发率为50%,5年总体生存率约为50%。术后应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原发肿瘤的部位以及术中情况(肿瘤破裂、出血、坏死、浸润、淋巴结转移征象)来仔细评估GIST的复发风险。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改善GIST术后中高复发风险的无复发生存率,基因检测指导辅助治疗已得到初步结果,但辅助治疗最适疗程尚无定论。在GIST的辅助治疗领域,仍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IST)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GIST76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胃间质52例(68.42%),小肠间质20例(26.32%),直肠间质4例(5.26%)。良性26例(34.21%),潜在恶性8例(10.53%),低度恶性24例(31.58%),恶性18例(23.68%)。76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肿块完全切除66例,有转移10例。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经对症处理后治愈。2例胃窦部恶性间质术后3月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残胃,手术经过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至今全部病人均存活。结论GTST起病隐蔽,具有潜在恶性,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GIST复发、转移及不能切除的病人,选用药物伊马替尼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IS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诞实的GlST的CT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胃或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倾向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见出血或不规则坏瑰羼,CT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一致,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14例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例行近端胃切除术,2例行远端胃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全部随访6~36个月,1例于术后第11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后无生存。1例于术后23个月局部复发并腹腔转移伴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再次手术后带生存。1例于术后24个月肝脏转移。结论胃肠间质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完整的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规范化的外科治疗可改善病人生存质量,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疗效。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