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干细胞是原始未分化或部分分化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人体所需各种类型的细胞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产生更多相同的干细胞特性,同时干细胞还具有再生、替代、修复和分化能力,在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与应用的现状,管理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在指导性政策方面存在管理问题,且在人、财、物方面同样存在管理问题,本文在介绍我干细胞临床研究与应用的制度进展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与应用发展的建议,并提出科学管理体系建设意见。

  • 标签: 干细胞 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 细胞产品 规范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进而发挥对胰腺癌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小鼠胰腺癌细胞株(Pan02)分为3组:单纯细胞组:Pan02单独培养不做特殊处理;共培养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外泌体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加入外泌体。随后检测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CA199的含量、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共培养细胞加入外泌体后,M1型活化标志物iNOS(6.5±2.1比13.6±4.2,P<0.05),CD68(4.5±1.6比15.3±4.9,P<0.05)表达增高,而M2型活化标志物Arginase(11.4±3.2比4.3±1.4,P<0.05),CD206(7.9±2.6比3.1±0.9,P<0.05))表达降低;同时,加入外泌体后,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10.9±3.4比4.6±1.5,P<0.05),CA199(21.6±7.3比8.2±2.9,P<0.05)表达下降,癌细胞侵袭力(103.4±34.5比54.6±19.1,P<0.05)及迁移能力(104.6±34.9比59.3±19.8,P<0.05)减弱,而凋亡率增高(3.26%比24.3%,P<0.05)。结论BMSC分泌的外泌体可抑制TAM向M2表型转化,并诱导其向M1表型转化,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达到抑癌的作用。

  • 标签: 胰腺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深入发展下,脂肪干细胞等多类型种子细胞出现在医学视野中。脂肪干细胞作为脂肪组织中的细胞,具有诸多优势,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发挥脂肪干细胞优势及促进骨组织工程发展,本研究对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成骨分化 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具有免疫调节、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的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多能性、易于扩增,是理想的干细胞治疗来源。MSCs可以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和组织,同时MSCs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调查了干细胞系的相关参数,描述不同干细胞系的建立生成。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永生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单细胞技术指的是将单个细胞进行分离、分析和操作的技术。通过使用高通量单细胞测量仪器和分离和扩增单个细胞的方法,单细胞技术可以破解不同细胞之间的异质性,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细胞在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和亚细胞组织等方面的变化。这一技术自问世以来,为研究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药物研发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与潜力。本文将探究单细胞技术在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 标签: 单细胞技术 干细胞组织修复 药物研发
  • 简介:摘要:单细胞技术指的是将单个细胞进行分离、分析和操作的技术。通过使用高通量单细胞测量仪器和分离和扩增单个细胞的方法,单细胞技术可以破解不同细胞之间的异质性,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细胞在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和亚细胞组织等方面的变化。这一技术自问世以来,为研究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药物研发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与潜力。本文将探究单细胞技术在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 标签: 单细胞技术 干细胞组织修复 药物研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针对UC-MSC与P-MSC进行培养分析,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染色、芯片检测,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结果:表面标志物比较,UC-MSC与P-MSC无显著差异,均具有成脂、成骨分化能力(P>0.05);干细胞表达比较,UC-MSC与P-MSC细胞因子活性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MSC、UC-MSC内表面标志物具有较高相似度,而且均可进行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两种干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活性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细胞因子活性 间充质干细胞 胎盘 脐带
  • 简介:摘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是治疗淋巴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目前我国淋巴瘤auto-HSCT在整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规范、合理应用auto-HSCT仍是国内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基于国内主要auto-HSCT中心的经验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牵头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从auto-HSCT的适应证、干细胞的动员与采集、干细胞的冻存与复苏、预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期间的护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auto-HSCT治疗淋巴瘤,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 标签: 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应证 造血干细胞动员 移植预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其应用于干细胞生物学领域。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准确地分析干细胞群体中的细胞异质性,揭示不同类型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的特征和功能。此外,单细胞测序还能够揭示干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探索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进展对于深入理解干细胞生物学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下对单细胞测序在干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单细胞测序 干细胞生物学 应用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实际护理疗效。方法: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本院对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5例患者实施全面探讨。实施普通护理手段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全面护理手段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33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比对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发热、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数据、护理实际满意度;结果:实施全面护理手段的观察组33例患者护理实际满意度,比实施普通护理手段的对照组32例患者高,而并发症相关数据,要比实施普通护理手段的对照组32例患者低。结论:实施全面护理手段能够大幅度控制并发症相关数据,提高护理实际满意度,值得大面积临床使用。

  • 标签: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临床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糖尿病足、压疮、血管性溃疡等慢性创面患者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家庭经济、护理负担,成为临床上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有较多研究证实,脂肪干细胞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但需应用外源性蛋白酶,且存在伦理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脂肪干细胞基质胶是脂肪组织经过流体漩涡及絮凝沉淀获取的富含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基质及基质血管成分的凝胶状混合物,其含有丰富的脂肪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巨噬细胞等。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时间短,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基质胶能够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促进微血管重建及胶原合成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因此,该文总结了脂肪干细胞基质胶的制备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临床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 标签: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基质胶 旁分泌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虽然周围神经系统有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对于近端的损伤,或者是大段的神经缺损来说,要想完全的恢复是非常困难的。近几年,以脂肪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疗法为研究对象,为周围神经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希望。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项目拟通过体内外实验,系统研究ADSCs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并深入研究ADSCs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周围神经 损伤 再生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干细胞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药研究领域的关注点之一,它所衍生出的干细胞移植替代疗法主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将干细胞移植于病灶部位并实现分化,重塑具有正常功能的细胞及组织,继而实现疾病治愈的目标。本文通过相关中英文献进行检索,综述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新治疗现状,为后续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干细胞 帕金森病 创伤性脑病 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 iPSC-Exo)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将本实验室冻存的脓毒症患者尿液细胞来源iPSC复苏并培养,低温超速离心法分离iPSC-Exo,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印迹试验和超高灵敏流式检测技术(high sensitivity flow cytometry, HSFCM)验证提取物为外泌体。LPS(100 ng/mL)刺激人小胶质细胞系HMO6细胞建立炎症反应模型,根据外泌体浓度梯度分为4组,即LPS+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组、LPS+iPSC-Exo 105组、LPS+iPSC-Exo 106组、LPS+iPSC-Exo 107组,对照组将LPS等量替换为PBS。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内丙二醛(propylene glycol, MDA)浓度,RT-qPCR检测细胞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2, MIP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清液中上述炎症因子蛋白浓度。相同外泌体浓度下,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结果提取物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为球形膜结构,HSFCM示提取物平均直径为(74.66±15.60) nm,浓度约为2.98×1010/mL,免疫印迹试验示外泌体标志物CD63、Alix和TSG101高表达,不表达GM130。与对照组比较,LPS+PBS组细胞内MDA浓度、炎症因子(MIP2、TNF-α、IL-1β和IL-6)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随iPSC-Exo浓度增加,细胞内MDA浓度逐渐降低(P<0.01),细胞内各炎症因子mRNA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5),炎症因子蛋白浓度的变化趋势与相应炎症因子mRNA基本一致。对照组炎症指标不随iPSC-Exo浓度增加而变化。结论脓毒症患者尿液细胞来源iPSC-Exo可下调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并且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性增强。

  • 标签: 外泌体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小胶质细胞 脓毒症脑损伤 脂多糖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中药可抑制肺癌干细胞(LCSCs)增殖、侵袭、迁移及耐药蛋白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延缓自我更新,还能通过干预其生态位、免疫微环境及有氧糖酵解等多途径发挥抗肿瘤效应,其中涉及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CD133、CD44、ALDH及ABCG2等,而相关的信号通路有Wnt/β-catenin、Hedgehog、Notch等。中医药干预LCSCs的研究总体偏少,多集中在基础研究,且选取的实验指标重复率高,涉及的细胞类型与信号通路较少;临床试验相对缺乏,欠缺与基础实验有机衔接。今后还需提高研究质量,并深入研究具有抗肺癌干细胞效应的中药,以推动肺癌的精准化治疗。

  • 标签: 肺癌干细胞 中药 生物标志物 信号通路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