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分析对象均选取于我院收治的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共计16例,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1月。所有的患者均接受早期开放复位,内固定采用钢板,且实施早期功能锻炼。Muller分类C型骨折是所有患者的骨折类型。对患者进行治疗后,6个月开展随访,随访时间为3年。结果:所有患者接受随访后,术后效果优的患者有9例,占比(56.25%);术后效果良好的患者有4例,占比(25.0%);术后效果一般的患者有2例,占比(12.5%);术后效果差的患者有1例,占比(6.25%);优良率为(81.25%)。结论:针对成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想要提高治疗效果,需要采用早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同时使用关节内解剖复位、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

  • 标签: 成人 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治疗
  • 简介:摘要: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病因较为复杂,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采取手术复位与固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复杂性骨折。要想保障复杂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就应当了解肱骨远端的结构形态以及骨折特定分析,通过对手术入路特点的全面分析,保障手术的有序进行。随着医学研究与生物力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完善,内固定设计也更加科学合理,精细化选择钢板螺钉以及固定方式,以此为后期功能恢复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复杂肱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手术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本院骨科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20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对20例患者均实施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手术治疗,分析这一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和价值。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感染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出现,骨折愈合时间为(2.69±1.56)个月,术后肘关节活动度为(115.45±12.50)°,治疗优良率高达95.00%(19/20),其中一例患者为骨折延迟愈合。结论: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开展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能更好的显露术野范围,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和目的,改善患者预后及骨折部位的恢复。

  • 标签: 肱三头肌 双窗口入路 肱骨远端骨折 治疗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探究改良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1~2022.1)收录的58例患者进行研究,分组后以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与改良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治疗,将临床效果(临床疗效、临床指标与肘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72.41%),对比有差异(P

  • 标签: 改良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 肱骨远端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筛选2021.01-2021.12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70例),采取随机数原则分组,观察组(35例,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35例,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对比分析两组愈合率、关节恢复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愈合率、肘伸直角度、肘屈曲角度更高(P<0.05)。结论:在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中,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发挥理想效果,可提升愈合率,促进关节状况恢复,安全性较高,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 肱骨远端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分组对比的研究方法,与2020年8-2021年8月从本院患者中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36例肱骨远端骨折成人患者,将其以18例每组的方法平均分到采用传统康复治疗的参照组和在该治疗基础上采用个性化康复治疗的研究组,记录组间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采用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有较高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 标签: 肱骨远端骨折 肘关节功能 个性化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80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其进行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划分,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采取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治疗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肱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 肘关节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组(各组50例)探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各组VAS评分、优良率。结果:干预前,两组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3 d、7 d 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腕关节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机体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VAS评分 优良率 综合护理
  • 简介:[摘 要] 近年来肱骨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虽然无手术指征的简单骨折,保守治疗仍是最佳选择,但由于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手术治疗也被更多的采用,近年来微创手术是外科医生研究的重点,创伤小,并发症少,为肱骨骨折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本文将总结近年来肱骨骨折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

  • 标签: [] 肱骨干骨折 MIPO 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头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距后内侧骨密度、骨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结果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3,骨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3,骨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3,骨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端延伸最常发生于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β=0.06,P=0.018)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0,1.12)];骨厚度(β=-2.02,P=0.041)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3,0.71)];骨密度(β=0.43,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趋势与骨厚度是影响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骨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距后内侧 骨折线形态 骨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锁骨远端锁定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0)和研究组(n=30),常规组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研究组采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固定。对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91.20±3.90)、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96.20±3.11),常规组患者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80.11±2.54)、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85.40±3.88),研究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情况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要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利用锁骨远端锁定板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且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锁骨远端锁定板治疗 锁骨远端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有效方法。有效复位是后期肩关节功能良好恢复的关键,通过钢板内固定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使骨折块复位的同时发挥良好的固定作用[1]。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技术是根据生物接骨术设计而成,由于锁定钢板体积小,且不刺激周围软组织等,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发挥显著的价值。本研究旨在分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以此来证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益效果。

  • 标签:
  • 作者: 王登元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7-25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5期
  • 机构:仪陇县土门中心卫生院 四川 仪陇 637609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桡骨远端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其骨折群体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骨折发生是因意外摔倒后手背着地所致,因此表现为腕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大,若不尽早治疗和康复训练会导致上肢功能残障,甚至会降低其生活能力。本文将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术后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和研究进展。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术后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出现的肱骨头坏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至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出现的20例肱骨头坏死患者资料。男7例,女13例;年龄平均57.4岁(35~84岁)。分析其骨折分型、肱骨头坏死塌陷的时间,测量内侧残余骨距长度、肱骨头厚度并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20例患者术后获8~104个月(平均48.3个月)随访。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12例;合并肩关节脱位10例。根据AO-OTA分型:C型骨折16例,B型骨折4例。内侧残余骨距长度平均4.8 mm(0~10.7 mm);18例内侧软组织合页有破坏,肱骨头厚度平均为20.6 mm(13.6~33.0 mm)。骨折均一期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8.4周(5~12周)。诊断肱骨头坏死的平均时间为16.5个月(8~2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53.4分(22~74分),健侧平均为85.5分(53~98分),患侧与健侧比为62.43%(27.95%~82.70%)。结论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容易出现肱骨头坏死,多为三、四部分骨折或合并肩关节脱位,多数患者内侧软组织合页有破坏,残余内侧骨距长度多<8 mm,坏死时间发生晚,肩关节功能较健侧明显降低。

  • 标签: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坏死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