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内侧与髌骨内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临床疗效。方法  以90例接受TKA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经内侧)与对照组(经髌骨内侧),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四头力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骨内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内侧与髌骨内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临床疗效。方法  以90例接受TKA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经内侧)与对照组(经髌骨内侧),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四头力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骨内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膝前内侧切口内侧中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的方法,探讨在此处直视阻滞该神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至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其中男29例,女71例,年龄50~87(70±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膝前内侧切口内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视隐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VSNB+PIA组)和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PIA组)各50例。比较两组术后4、8、12、24、48、72 h静息及活动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结果两组术后静息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95,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静息状态VAS分别为(1.3±0.8)分、(1.4±0.7)分、(1.7±0.8)分、(3.1±0.8)分,低于PIA组的(1.6±0.9)分、(1.8±0.8)分、(2.3±0.9)分、(3.6±0.8)分(均P<0.05)。两组术后活动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32,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活动状态VAS分别为(2.0±0.8)分、(2.2±0.7)分、(2.7±0.6)分、(3.7±0.7)分,低于PIA组的(2.3±0.8)分、(2.7±0.7)分、(3.3±0.8)分、(4.4±0.7)分(均P<0.05)。VSNB+PIA组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为14%(7/50),较PIA组的34%(17/50)减少(P<0.05)。结论膝前内侧切口的内侧容易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直视进行该处隐神经阻滞的联合镇痛方法,比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法更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隐神经 股内侧肌下入路 疼痛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侧下方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7月-2018年7月,将38例(40膝)择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20膝)和对照组(19例20膝),治疗组采用经内侧下方(膝关节前内侧切口),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膝前正中切口)。由同一手术主刀医生完成手术。采用Spss19.0软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出血量置换后伤口引流量明显减少。疼痛的程度以及直腿抬高时间在手术后1~3天有显著差异(P<0.05)。2周内治疗组的活动范围要优于对照组,两组置换前、置换后12周活动范围以及K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内侧下方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伸膝装置损伤小,可促进TKA置换后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减少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在术后1-3天内能提高患者的功能康复,减轻疼痛。术后随访1~2年未发生翻修。内侧对膝内翻的患者行TKA置换早期具有优势。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皮肤切口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经小切口内侧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行。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CBM等数据库,并行手工检索,全面搜索关于经小切口内侧及髌骨旁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及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及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本研究的试验文献11篇,其中小切口内侧组395例,传统髌骨旁组372例。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术后6周及3个月KSS临床与功能评分、手术时间、假体力线等方面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切口长度等方面,小切口内侧组表现优于传统髌骨旁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小切口内侧同髌骨旁对比,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假体力线、术后KSS评分、出血量以及术后关节屈曲活动度方面效果相似。但小切口内侧行全膝关节置换切口更小,且能获得更快的膝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 标签: 关节成型 置换 外科手术 最小侵入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外侧与改良后内侧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肌肉、软组织损伤的水平。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后Pilon骨折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1岁,依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外侧)和对照组(改良后内侧),分别为21例和22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血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以评估肌肉、软组织损伤水平。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MTP-ROM)、踝关节的活动度(Ankle-ROM)、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19±6)个月,对照组(1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TP-ROM和Ankle-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为(88.2±7.8)分,对照组为(84.5±7.6)分,观察组VAS为(0.9±1.0)分,对照组为(1.3±0.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K、Myo、CRP均较术前提高,但相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无神经损伤情况,对照组出现2例(9.0%)神经麻痹症状。两组无切口感染、踇趾挛缩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外侧手术视野更好,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并不增加对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水平,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后Pilon骨折 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经内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髌骨复位间隙平衡技术及髌骨半脱位间隙平衡技术进行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比较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及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后的伸直、屈曲90°关节间隙及间隙内外翻角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及下肢机械轴线夹角,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55例均完成半年随访,髌骨复位组27例,髌骨半脱位组28例。术中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伸直和屈曲90°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屈曲90°的关节间隙为(10.5±0.3)mm,小于髌骨复位后的(1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01);屈曲90°的内翻角度为1.5°±0.3°,小于髌骨复位后的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1);髌骨半脱位组内髌骨复位前后伸直状态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髌骨半脱位组股骨假体旋转角为-0.49°±1.2°,小于髌骨复位组的0.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P=0.039)。术后1个月髌骨复位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09.6°±8.5°,高于髌骨半脱位组的104.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8,P=0.046);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KS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髌骨脱位状态进行软组织平衡有髌骨复位后屈曲间隙增大、内翻增加及股骨假体内旋增加的风险。在髌骨复位状态进行软组织平衡术后早期活动度更好。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髌骨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后外侧联合内侧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三踝骨折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骨折治疗,观察组予以后外侧联合内侧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结合内侧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传统踝关节外侧+内侧手术实施治疗,观察组为改良后外侧+内侧手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较少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中,观察组97.22%,对照组86.11%,P<0.05。结论: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内侧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失血量、促进骨折愈合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内侧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给予对照组保守治疗,观察组则实施后内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后内侧入路手术 治疗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上在三踝骨折治疗中应用改良后外侧内侧联合的方式,对其效果展开分析和探究。方法:68例三踝骨折患者均是由本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随机抽取的,因为治疗方式的差异,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4例采用的是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的是改良后外侧内侧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和VA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而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组间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优良率方面100.00%显然比对照组70.59%高,P<0.05,组间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结论:三踝骨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联合使用改良后外侧内侧方式,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提高。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资料,共30例。比较治疗前后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骨折复位情况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复位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髂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髂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的43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5例;年龄为15~78岁,平均48.7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T形骨折7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0 d,平均7.6 d。所有患者均采用顺行后柱螺钉结合前方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0~240 min,平均157.3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 mL,平均537.2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32例,满意复位10例,复位差1例。43例患者术后获9~19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2例,良19例,中7例,差5例,优良率为72.1%(31/43)。结论改良髂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疗效相对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内侧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骨科足踝外科收治的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共计90例纳入研究课题,并按照收治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两个组别,常规组45例和讨论组45例。常规组在治疗过程中行常规后外侧手术,讨论组在治疗过程中行后内侧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比较其踝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经过6个月的术后随访,讨论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统计学意义存在组间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后外侧手术相比,采用后内侧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还能帮助患者恢复踝关节功能,值得积极应用或推广。

  • 标签: 后内侧入路 手术治疗 内侧延伸 后踝骨折 临床疗效 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后外侧路加内侧在治疗三踝骨折中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31例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行后踝骨块及外踝内固定加内侧行内踝内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及内置物稳定情况,术后进行石膏固定3~4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18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87.1%。结论改良后外侧路加内侧治疗三踝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固定确实的优点,临床效果优良。

  • 标签: 三踝骨折 后外侧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对三踝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期间于本院手术的三踝骨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28例,行踝关节后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28例,行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 标签: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骨愈合 膝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观察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对三踝骨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1月的三踝骨折患者35例,进行改良后外侧联合内侧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三踝骨折的手术和康复情况进行了总结。治疗优良率为94.28%,进一步证实了手术的有效性和患者整体康复情况。结论:对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联合内侧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固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利于患者术后及骨折愈合,值得在三踝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