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美国汉学中的孔子研究是在还原取向指引下进行的,对孔子教师形象的去圣化研究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必然选择,而孔子教师形象中的榜样与典范成分则是其圣人化教师形象得以确立的合理性依据所在。在美国汉学界看来,孔子本质上乃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人师典范,而孔子之学与教则构成了其人师典范形象的两大表征。历史地考量,作为教师的孔子堪称是一名失败的成功者,他的一生命运多舛而志趣难酬,但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与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而其立身行道式的教师风范也一举奠定了中国教师传统的核心精神基础。

  • 标签: 美国汉学 孔子 教师形象 还原取向研究
  • 简介:海外汉学专指中国本土(包括港澳台)之外国家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等的研究,它有别于现今所称的"中国学"。而国学则专指中国学者对本国传统文化(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等)的研究。由于身处中国本土之外,使得海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认识与理解,有着不同于中国学者的视野、角度和方法,这就为中国本土学者的国学研究带来了新视角、新认识、新观念。我们从日本和美国汉学研究个案中可以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海外汉学 国学 日本 美国
  • 简介:傅汉思先生是上世纪美国著名的中国古诗研究专家,他知识广博,中西兼通,旁征博引。他在中国古诗研究中经常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以取得结论,并且强调文学的艺术性特征,都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把母题原型这一西方古典和罗曼语文学概念引入汉学研究,是他对中国古诗研究的特殊贡献。他所开辟的这种中西古典文学的沟通研究对当代西方汉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中国学者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他对曹植和蔡琰诗歌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北美学界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最高水准。

  • 标签: 傅汉思 古诗研究 中西沟通
  • 简介:美国著名汉学家李克是中国典籍《管子》的权威英语译者.通过他对《管子》一书长达五十余年的翻译与研究历程,他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以及他对授业导师卜德教授的师承,和他对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的不断开拓,我们可以窥见其“中国学情结”之一斑,同时文章也梳理了在其翻译与研究中,他与中国友人结下的深厚情谊.

  • 标签: 《管子》英语译者 汉学家李克 翻译策略 中国学情结
  • 简介: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迄今,以来华传教士、外交官、华裔学者和本土汉学家为主体的海外学人构建出《聊斋志异》在西方译介与研究的一个独特话语谱系。海外的聊斋研究因置身于异质文化语境中,对若干问题的识见与论述往往颇有新意,其相关成果可为我们提供独特的研究方法、视角,乃至新的研究资料。

  • 标签: 聊斋志异 华裔学者 认知与评价 世界文学史 异质文化 来华传教士
  • 简介:2014年8月1日,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DepartmentofAsianStudies,CornellUniversity)汉学专家NickAdmussen来访中国新诗研究所。NickAdmussen曾获得华盛顿大学诗歌创作硕士(M.F.A.inpoetrywriting)、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文学博士,著有《叙述与拒绝:中国当代散文诗研究》(ReciteandRefuse:ContemporaryChineseProsePoetry)等。

  • 标签: 中国新诗研究所 康奈尔大学 汉学家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 华盛顿大学
  • 简介:马其顿汉学虽然起步晚,但起点较高,发展势头良好。马其顿汉学主要体现在汉语作品的马其顿文翻译和马其顿作品的中文翻译方面。马其顿汉学研究队伍年轻,汉语和汉学功底扎实。随着中马两国关系的发展,马其顿汉学的发展前景广阔,或会成为欧洲汉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 标签: 马其顿 汉学 翻译
  • 简介:2008年3月28日。位于上海浦东的香格里拉酒店迎来了由当时新任校长莱,福斯特(DrewFaust)带队的一批来自哈佛大学的客人,主题为“亚洲、哈佛与世界”的哈佛中国论坛于当日在这里举行。这是哈佛大学校友会2000年设立“哈佛全球论坛”以来第三次举办中国论坛,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前所未有。主办方在会议期间举办了两场招待会,用餐使用的筷子上都专门用汉字烫金印制了“哈佛大学”字样。且没有英文。

  • 标签: 哈佛大学 汉学 国学 香格里拉酒店 2008年 上海浦东
  • 简介:汉学”是历史上与“宋学”相对的学问还是广义上的国外中国学,是靠它的上下文来决定的.对于这一点。中国人似乎不用咬文嚼字就能心领神会,所以至今也未产生进行全面梳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分工日益精细的现代社会,一个表示学科范围的语词本身的暧昧。有时倒可以带来一些方便:

  • 标签: 日本 汉学 中国学 研究方式 荻生徂徕 翻译理论
  • 简介:耶鲁大学著名的汉学家史景迁教授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1694年的法国巴黎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件,一个中国的公主被海盗掳掠到了这兄。据说这是法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女人。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女人说她是中国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女儿儿,她被皇帝嫁给日本的皇子。但不幸在海上被荷兰海盗掳去,伴陪她的母亲死在了海上,她则被荷兰海盗带到了欧洲。这艘船后又被与之交战的法国船俘获。这样,这位中国公主就被带到了巴黎,这一切,都是这位公主用嗑嗑绊绊的法语叙述的。

  • 标签: 汉学 中国文化 贝耶 西方国家
  • 简介:美国圣母大学华裔汉学家葛良彦教授是美国研究《水浒传》的专家,他的著作《走出水浒:中国白话小说的兴起》是英语世界研究《水浒传》的第二部专著。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李金梅借在美国访学之机,对葛良彦教授进行了有关其《水浒传》研究及该小说在美国的传播和研究方面的访谈。

  • 标签: 葛良彦教授 访谈 《水浒传》 传播
  • 简介:夏目漱石是明治时代具有深厚汉学功底的大文豪,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汉学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汉学基础。作为西学一边倒的反拨,汉学在明治中期有过一定程度的复兴,对日本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文化鼎足而立的儒、释、道的许多元素成为夏目漱石精神世界的重要内涵。

  • 标签: 夏目漱石 汉学修养 精神结构
  • 简介:什么是“汉学”?这在今天已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认真地分析它,我们至少必须写一部专书.“汉学”的西方原字是“Sinology”。严格地说,它包括了有关最广义的“中国”的一切研究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关于中国边疆和内地的“非汉族”的历史、语言、文化、

  • 标签: 《东西方汉学思想史》 汉学 中国 历史研究 民族文化
  • 简介:何谷理(RobertE.Hegel),1943年生,美国籍。1965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中文学士学位,196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学位,197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与日本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中国文学教授、迪克曼比较文学讲座教授。

  • 标签: 美国籍 跨学科研究 教授 明清小说 汉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
  • 简介: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于“异”的强调似乎成了保留“文化多样性”的代名词。从理论上讲,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性”正是源语文化有别于他者文化的独特文化印迹,但与此同时这些文化印迹往往因为其唯一性和独特性,在现实层面却鲜有成功适译入目标文化的例子,尤其对于非学术翻译的文学翻译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种单纯“存异”的翻译“表述”方式,姑且不论其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作者“本意”,却往咎容易违逆目标文化的“文化常规”与“可接受性”。这种现象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尤其需要高度警惕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求同” “存异” 目标读者 可接受性 跨文化传播
  • 简介:波恩大学历史述略在波恩的高等院校,是在18世纪末由科隆的最后两任选帝侯-大主教兴建的。1777年建成研究院,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莱茵州的“启蒙运动”。1786年该研究院升格为大学。不过10年以后这所

  • 标签: 德国波恩大学 选帝侯 陶德 一侗 文季 特简
  • 简介:考察清代史学思想的特点,既要注意清代社会对清代史学的影响,又要研究清代史学与汉学、宋学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准确地揭示清代史学思想发展演化的规律。

  • 标签: 汉学 宋学 清代 史学思想
  • 简介:在韩国中部大田市附近有一个汉学村(又称新明汉文书塾),村民过着高丽古代的生活,并研习中国儒家学说。村里现在有8个家庭。约50名村民,他们不论男女老少,都穿工传统的服装,即使外出上学、工作或购物,也不换上现代服装。

  • 标签: 儒家学说 现代服装 书塾 儒家典籍 学村 学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