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朝高度重视羌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将其视作经营川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藏区的重要一环。明军进入之初,为巩固边防,加强震慑,在茂州建置平羌将军都督府。洪武十年,开始在羌族地区建立卫所。明朝在威州、茂州、松潘等的驻军规模,各个时期有所区别。洪武、永乐时期,只有6000人左右。宣德时期,朝廷在当地的存在向着高度戒备化、深度武装化、过度暴力化的方向发展,兵力合计达到15000多人。到嘉靖、万历年间,驻守和作战的官兵一度达到64500人的峰值,羌族地区成为全国范围内武装化、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 标签: 明朝 羌族地区 卫所 驻军
  • 简介:释比戏是羌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与其他民间戏剧不同的是,释比戏在文化表达上集祭祀活动、戏剧故事表演及宗教色彩于一体,融入民族视觉与听觉元素,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将羌族的文化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文化表达上对释比戏进行多层面阐释,可以进一步解读羌族的文化色彩与脉络,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

  • 标签: 羌族 释比戏 文化表达 文化特征
  • 简介:“巴绒”是羌族人祭祀歌舞女神“萨朗姐”的一种重要的祭祀性活动舞蹈,它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民族精神文明意识的重要通道。文章对羌族舞蹈“巴绒”进行简要概述,并从历史、生产生活、传统习俗、祭祀文化和多文化融合等方面考察了“巴绒”的文化特征,进而探析人文环境对“巴绒”文化特征的影响。

  • 标签: “巴绒” 羌族舞蹈 文化特征
  • 简介:羌族种落文献散在甲骨卜辞、简帛、金石等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学界有研究,但往往拘囿于某一载体文献进行,没有人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整合为羌族种落文献集群,进行调查、搜集、著录和整理。文章就羌族种落文献的地位和特点、著录及研究、价值等问题进行讨论,以便为更好地了解、利用这批材料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羌族 种落 文献 研究综述
  • 简介:创编民族风格的广场舞有利于传承和创新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充分发掘和提取民族舞蹈的精华。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田野调查法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羌族舞蹈中挑选典型、简单、易学且民族风格尤为突出的动作对其进行分门别类,与保健操完美结合。从而创编出广为流传的羌族广场舞。

  • 标签: 广场舞 羌族舞蹈 创编
  • 简介:通过分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三次产业发展现状,运用克鲁格曼系数方法建立模型进行第二产业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并通过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转型发展的路径。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再生型 产业转型 克鲁格曼系数
  • 简介:教育传承是“后灾后重建时代”羌族文化最理想的发展性传承方式,它在应对羌族文化传承中的突出问题上有独特优势。羌族大学生是教育传承机制的重要中介,他们不仅是教育传承的对象,还是教育传承有效性检验的重要参考指标。透过他们在教育传承中的“对象”和“主体”双重角色考察,可以检验教育传承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借此进一步审视教育传承的可持续性。

  • 标签: 羌族文化 教育传承 少数民族大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 简介:通过选取2015-2017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羌族文化研究论文,选择关键词"音乐、舞蹈、体育、服饰、节日文化、文化资本"等为代表的羌族文化研究方向,梳理近三年羌族文化研究论文的现状,分析研究热点及不足,进而对羌族文化的未来研究进行一些思考。

  • 标签: 羌族 羌族文化 述评
  • 简介:摘要通过研究优化羌楼的结构构造和施工工艺,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羌族建筑,使其更好地满足日益发展的居住需求。在震后羌族重建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成败,归纳增强羌族建筑抗震性能的具体策略,为今后灾前预防和灾后重建羌族建筑的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依据,探索其在技术与艺术方向上的发展意义。

  • 标签: 羌族民居 营造技艺 抗震
  • 简介:关于纳西族的族源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说是古羌人的一支——牦牛羌,有说是西南夷。赵心愚著文提出:应当承认,古羌说与夷人说都言之有理,均可为一家之言。20世纪80年代,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混合说”,又称“兼融说”,即认为纳西族族源为多源,既与古羌有关,又有土著成分。

  • 标签: 纳西族 神话 羌族 族源
  • 简介:羌族的禁忌源于原始社会羌人对于万物有灵和神灵、祖灵、鬼灵的信仰崇拜,具有传统久远,分布广泛的特征;羌族禁忌的核心功能是自我保护,其在稳定羌族社会秩序方面,有着一定的"社会契约"的功用,对于羌族传统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等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羌族民众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 标签: 人类学 羌族 信仰 禁忌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羌族传统体育“蛾捉”活动的形成、开展现状及发展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羌族传统体育“蛾捉”活动的形成与羌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提出:在不改变原有的文化色彩的基础上,同时大胆吸收、借鉴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元素,不断把羌族传统体育“蛾捉”推向社会。

  • 标签: 羌族 传统体育 蛾捉 发展策略 研究
  • 简介:阐述羌族'抱蛋'游戏的规则、游戏的独特性以及社会意义,指出羌族'抱蛋'游戏传承和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羌族对传统体育'抱蛋'缺乏认知、地域条件的限制且市场化水平低和缺乏相应人才等,提出羌族传统体育游戏'抱蛋'传承与开发的建议:增强羌族对其'抱蛋'体育文化价值的认知;充分利用羌族的地域,加强羌族'抱蛋'体育市场的开发;重视羌族地区'抱蛋'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 标签: 羌族 传统体育游戏 抱蛋 传承 开发
  • 简介:从历史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着手,探讨以大禹为首的羌王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途径和领域,透过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阐明了古羌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通过对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的概念,文化扩散的分类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总结,归纳出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的两大特点:一是从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向羌族的文化区扩散,再由羌族文化区向非文化地区逐步扩散,有时甚至直接由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域迁徙到非羌族文化区;二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羌族传统文化的扩散出现了千年难遇的"级别式扩散","拯救式传播"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扩散,其速度快,力度大。

  • 标签: 羌族 文化空间 扩散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旅游产业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新增长点。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测度2010—2016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各旅游城市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和空间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2010—2016年,该州各节点县市旅游经济的联系呈增长趋势,但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明显;该州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网络的相互关联日益复杂化,并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格局。基于旅游经济联系和社会网络的分析结果,结合该州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将该州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合作格局划分为"一线、两圈",并提出与此相适应的发展建议。

  • 标签: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结构特征 合作格局 阿坝州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是两大范畴,创新对于传统固有的文化也是一种活态的保护。古老的羌族服饰、刺绣能保存下来,说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要得到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羌族服饰、刺绣是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是根据当时羌民族需要而存在的,

  • 标签: 美术创新 刺绣 羌族 民间工艺 中国传统文化 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的大量尚待破解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加强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

  • 标签: 新时期 羌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个案,对13个县1354位中小学乡村教师的调查显示:54.73%的教师表示"一直有"或"偶尔有"调离现在学校或离开教师职业的意愿.其中,男教师、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初中教师的流动与流失意愿最强烈.下一代教育与家庭生活,待遇职称、工作压力与职业发展,学校的住宿、区位和交通条件是影响教师流动与流失的主导因素.在相关影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构建适度多元的治理主体机制、动态适调的治理模式、师德引领的制度保证环境机制等治理机制能够有效破解这一困境.

  • 标签: 民族地区 乡村教师 教师流动 教师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