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临床上陆续出现了一些缓释、控释制剂药品。引起临床关注,受到医师与病人重视。例如镇痛药24h服药1次的诺福丁(双氢芬酸钠缓释胶囊),12h服药1次的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感冒药康泰克和钙通道阻断药硝苯地平缓释片等。因为缓释制剂改变了普通剂型多数药物需要每日服用多次才能满足治疗要求的问题,减少了服药次数,降低了毒副反应.血药浓度波动小.具有高效、长效、毒副作用低的优点。尤其适合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病人.

  • 标签: 控释制剂 药物疗效 病人 临床 服药 缓释
  • 简介:摘要:在临床用药以及日常用药当中,口服制剂始终为应用最为广泛且使用顺应性价高的药物制剂,但针对部分刺激性较大,难以代谢排泄且毒副作用加强的药物,普通的口服制剂往往易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造成一定危害,且用药效果降低,因此,为提升药物的用药效果,通过缓释控释的方式来降低药物杜甫作用,增加治疗依从性。基于此,为达到口服缓释制剂零级释放的目的,对口服缓释制剂的制备处方进行优化,以双层片芯结合肠溶衣的方式改善药物的缓释作用,使其稳定释放,以期能够促进口服缓释制剂的制备生产研究。

  • 标签: 双层片芯 肠溶衣 尤奇特 缓释制剂 处方优化
  • 简介:摘要:缓释制剂的使用,已经在当前医疗领域中,成为人们重视的研究内容,相比较普通的制剂而言,缓释制剂可以很好的提升人体的顺应性,同时也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是一种提升药物药效的有效治疗方案。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阐述当前缓释制剂不同制备技术,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清蛋白,明胶,聚乳酸等材料制成的缓释微球制剂,属于一种球状的载体,它之所以以球状的实体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主要是这种类型的球状载体可以更好的将药物包埋在相应的材料或者分散在材料当中。一般情况下,缓释微球制剂的直径大小在0.3um到100um之间,当然具有不同直径的缓释微球制剂药物,具体的坐永把细胞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与其他类型的给药系统相比,这种新型的给药系统对于药物的使用过程而言,可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本文在针对缓释微球制剂进行研究时,与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的内容作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阐述。

  • 标签: 药物制剂 缓释微球 制备方法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剂型,缓释制剂在医药市场应用前景广阔。而膜控型缓释制剂兼具副作用小、疗效佳、释放药物平稳的优良特点,可以有效延长服药次数。因此,文章以膜控型缓释制剂为对象,从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类别、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制备几个方面,探究了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希望为膜控型缓释制剂研究层次的深入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膜控型缓释制剂 缓释衣膜 包衣
  • 简介:摘要:随着制药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制剂工艺对于盐酸小檗碱肠溶缓释片的制造变得越来越关键。制剂工艺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特性、药效需求、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等多个因素,以确保制剂具备可控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和稳定的质量特性。同时,对制剂关键质量指标的确定和优化,也是保证制剂持久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制剂工艺,以供参考,

  • 标签: 制剂工艺 包衣技术 质量指标
  • 简介:摘要: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主要是为了提升药物使用效率,缩短病症的治疗时间,避免因频繁用药增加患者治疗痛苦。文章主要对缓释、控制药物制剂当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状况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缓释药物制剂 控制药物制剂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 作者: 苏红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靖江 214500
  • 简介:最近几年,由于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问题,欧洲联盟都停止了其在欧洲的市场上的出售,到现在为止,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的缓释制剂的安全方面的报导还很少。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曲马多-对乙酰氨酚酯类缓释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阐明其在临床上的作用机制,为其在临床上的临床安全评估及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制剂;安全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壳聚糖/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作为一个优良的缓释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制备工艺简单且可工业化生产而倍受国内外从事生物微胶囊研究的学者关注。本文综述了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生物微胶囊制备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中药提取物缓释制剂中的应用。

  • 标签: 壳聚糖 海藻酸钠 生物微胶囊 中药 缓释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帕罗西汀单用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84例首发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对照组以帕罗西汀片治疗。于入组前及治疗后第2、4、6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研究组痊愈率34.09%,有效率52.27%,无效率13.64%;对照组分别为22.50%、52.50%、25.0%。研究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ESS评定示不良反应相当(P>0.05)。结论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首发抑郁症疗效好,安全性高,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 标签: 首发抑郁症 文拉法辛缓释片 帕罗西汀片
  • 简介:目的:将黄芩苷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载入壳聚糖温敏凝胶,构建双缓释体系,检测凝胶对药物的体外释放情况.方法:采用乳化缩聚法制备黄芩苷-明胶微球(gelatinmicrospheres,GMS);用不同配比的壳聚糖溶液和β-甘油磷酸钠(β-glycerophosphate,β-GP)溶液制备壳聚糖温敏凝胶,观察在37℃的成胶情况,选择最佳配比;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浓度的黄芩苷-GMS与BSA共混于壳聚糖凝胶溶液,测定载药后的成胶情况及黄芩苷和BSA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成功制备了黄芩苷-GMS,载药率5.62%,包封率72.05%;1.8%壳聚糖溶液与9%的β-GP混合10min后可获得状态良好的凝胶;加载两种药物后的凝胶溶液相转变时间未发生改变;30d时低浓度组累积释放了63.79%,两个较高浓度组分别释放了74.86%、77.63%.结论:壳聚糖温敏凝胶可以同时负载黄芩苷-GMS和BSA两种药物,在室温下呈溶液状态,37℃下经过10min可转变成半固体凝胶,在体外释药可达30d.黄芩苷和牛血清白蛋白双缓释制剂的制备和释药性能检测为牙周组织修复再生药物的研制提供了基础.

  • 标签: 壳聚糖温敏凝胶 牛血清白蛋白 黄芩苷明胶微球 体外释放
  • 简介:为开发格列吡嗪缓释制剂,VermaRK,GargS.等人应用热负荷试验和等温负荷试验(isothermalstresstesting,IST)来评定格列吡嗪和所选用的赋形剂之间的相容性(JPharmBiomedAnal.2005Jul15;38(4):633—44.Epub2005Mar23)。首先,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er,DSC)检测和药物-赋形剂复合物、纯药以及纯赋形剂的红外光谱比较作出初步的相容性评估,然后应用IST来进一步检验通过初步评估筛选出的初始配方中赋形剂的相容性。

  • 标签: 格列吡嗪 缓释制剂 赋形剂 相容性 检验 药物
  • 简介:摘要药品制剂逐渐呈现毒性小、速效、高效、长效、剂量小和副作用小等发展趋势,其中中药制剂技术也日益成熟。在中药制剂中应用超细粉碎技术、纳米化技术、包合技术、微囊化、脂质体制备技术等新型制剂技术,可减少中药药量,提高中药疗效,促进我国中药制剂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新型制剂技术 中药制剂 应用
  • 简介:【摘要】包衣主要是指粒芯外表包裹一层物质,粒芯本身可以是片子、小丸、颗粒以及粉末,包衣的目的也比较多,例如防潮、防机械力、腌味、上色或改进药物活性成分的释放效果。包衣工艺主要在于糖衣包衣工艺以及薄膜包衣工艺两种类型。糖衣包衣工艺主要是将糖浆、滑石粉、色素喷射到片芯的表面形成衣层。薄膜包衣工艺主要是通过喷射聚合物溶液或混悬液在片芯的表米娜上构建衣层,从而实现对制剂药物的高质量生产。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制剂药物的综合生产水平,本文分析制剂薄膜包衣技术,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 标签: 制药工业 制剂薄膜包衣 生产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氢氯噻嗪的浓度及其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选取12条Beagle犬,随机分为2组,按双周期两制剂双交叉试验设计给药,分别口服受试制剂氢氯噻嗪缓释片2片(15mg/片)与参比制剂氢氯噻嗪片1片(25mg/片),采用LC-MS/MS测定Beagle犬血浆中氢氯噻嗪的浓度。结果受试制剂氢氯噻嗪缓释片与参比制剂氢氯噻嗪片的T1/2分别为(3.273±1.516)、(2.270±0.703)h,Tmax分别为(3.042±0.689)、(2.167±0.577)h,Cmax分别为(1043.670±221.975)、(1352.619±267.277)ng/mL,AUC0-24分别为(4390.980±995.001)、(4105.443±1079.121)ng?h/mL。结论受试制剂氢氯噻嗪缓释片较参比制剂氢氯噻嗪片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受试制剂无药物突释现象。

  • 标签: 氢氯噻嗪缓释片 相对生物利用度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简介:摘要:药物缓释技术是现代药物研发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够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时间,从而实现药物疗效的最大化和副作用的最小化。本文从药物缓释技术的发展历程出发,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药物缓释系统以及其在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已有研究和应用案例的分析,本文总结了药物缓释技术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用药便利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展望了其在未来医药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药物缓释技术,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临床应用,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