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管状绒毛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管状绒毛腺瘤(2例伴局灶癌变)的临床和CT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9-76岁,中位年龄61.5岁。结果本组12例均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为局部结节或软组织肿块,最大径8-37mm,平均(17.5±8.8)mm,2例伴局灶癌变者最大径分别为37和18mm。10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欠清。12例均无浆膜面累及,周围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11例中度强化、1例伴局灶癌变病例呈较高程度强化。6例伴胆管系统扩张(5例轻度、1例中度),其中4例同时伴胰管扩张。结论十二指肠管状绒毛腺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多表现为边界清楚、中度强化结节影,邻近乳头区可引起胆管轻度梗阻,瘤体大或强化明显者提示恶变可能。

  • 标签: 十二指肠 管状绒毛状腺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绒毛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麻状态下,据肿瘤位置选择手术体位,经肛门插入特殊的直肠镜,保持CO2充气状态,在腔镜和立体视镜系统下,采用针形电力将直肠肿瘤完整切除。手术创面在腔内连续缝合。结果28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切缘均阴性。术中1例患者不慎致直肠穿孔;术后1例志性尿漪留;1例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急性发作。术后病理诊断:早期侵囊性癌(T1期)6例,T2和T3期各1例,康位癌(Tia期)2例,直肠绒毛腺囊(T0期)13例。7例随访时间平均8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原位复发,1例术后14个月发现直径为0.4cm的直肠康管状腺瘤。结论TEM是治疗直肠绒毛腺瘤和早期直肠癌一条安全,有效的新途径。

  • 标签: 肛门内镜 微创手术 直肠绒毛状腺瘤 早期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SMZL伴绒毛淋巴细胞患者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巨脾,白细胞增多,外周血及骨髓见部分淋巴细胞毛刺样改变;免疫分型示异常B淋巴细胞占81.07%,CD11c、CD20、FMC7、CD22、cKappa、CD79b阳性,sIgD部分阳性,CD19、CD81、sIgM弱阳性;骨髓病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形态成熟,网状纤维染色MF-1级,Annexin阴性,局灶可见CD20+细胞窦内浸润,MYD88基因检测阴性,染色体分析未见可分析分裂象,符合SMZL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诊断标准。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病情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结论SMZL伴绒毛淋巴细胞较罕见,诊断应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细胞形态、组织病理、免疫分型、基因检测综合分析,通过脾脏病理可确诊,治疗首选利妥昔单抗。

  • 标签: 脾肿瘤 脾边缘区淋巴瘤 绒毛状淋巴细胞 利妥昔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报告1例羊毛状发。患者女,2岁7个月,出生后即发现头发稀少、纤细,且松软、卷曲、色淡呈黄黑色,如毳毛样,生长极缓慢,长度为2~8cm。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无家族史。

  • 标签: 羊毛状发
  • 简介:摘要本文对药用植物何首乌茎段、叶片进行了毛状根的诱导研究。结果表明,以Murashing&Skoog(MS)培养基+NAA(乙烯萘乙酸)1.0mg/L,25℃,暗培养条件下能诱导出毛状根。

  • 标签: 何首乌 毛状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9月28日晴在我的邻居家,养着一只小白兔.它的毛雪白而松软,小红眼睛像镶在“白皮衣”上的红玛瑙,小巧可爱.它的小尾巴像一个棉花球.每次看见它,我都会忍不住摸摸它的小尾巴和光滑的身子.也许,它也是因为这些缘故才叫“绒毛”的吧.

  • 标签: 兔子 可爱 棉花球 尾巴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因子对黄秋葵毛状根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增殖倍数法测定毛状根的生长.从而明确各因子对黄秋葵毛状根的影响。结果3%蔗糖浓度最适宜毛状根的生长。0.5mg/L6-BA对毛状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0.5mg/LNAA、IAA对毛状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0.5mg/LIAA培养的毛状根增殖倍数更为显著。MJA对毛状根生长有抑制作用,SA对毛状根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不同因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毛状根的生长,为进一步筛选适宜的黄秋葵毛状根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黄秋葵 毛状根 外源激素 诱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