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素朴"与"朴素"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前者可以作为技巧,后者只限于风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称赞陶渊明的这句话,就是对"素朴"最好的解释。台湾作家白家华的《春雨集》第33首,就是运用这一技巧的散文诗。

  • 标签:
  • 简介:莫兰迪的绘画介于意大利的前卫艺术与极端保守之间。莫兰迪有意并系统地清除作品中超绘画的想法,使画面更纯净。他进行绘画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抵制言语、概念和风格化的归属。绘画是纯艺术.是画家与观者的视觉自主行为。莫兰迪是个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原创型艺术家,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几处同他生活的时代及周边世界的交叉点。

  • 标签: 莫兰迪 绘画 静物 素朴
  • 简介:中国画史是一个传承、通变的历史演变过程,蔬果题材亦然。宋代《宣和画谱》把画分为十门,山水、人物、花鸟之外,还有蔬果一门。这是中国历史上原本就很重视的一门画学。《宣和画谱》“蔬菜叙论”曰:“濯园学圃,苛人所请,而早韭晚菘,来禽青李,皆入翰林子墨之美谈,是则蔬果宜有见于丹青也。”可见古人视灌园、浇地、种菜为好事,要请人去做的美事。

  • 标签: 蔬果 《宣和画谱》 素朴 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历史 蔬菜
  • 简介:下面所展示的意象组合法,是在多年的读书生活中碰到的.一方面由于并没有在一段时间内专门到书林中去搜寻“意象的组合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阅读范围极其有限;所以这里汇集的诸法对于意象组合法的全体来说就不啻挂一漏万了。其中只有很少几则算是我的想法。也是在前人论说的启发下获得的。之所以不怕大方之家“哂由”,只是为要揭示一下:

  • 标签: 组合法 意象 思维 素朴 读书生活 阅读范围
  • 简介:素朴的素,不是颜色,不是雕饰后的呈现。素朴的素,是干干净净的心境。有时,说一口纯正的方言,把一些属于植物的颂经融入血液里,就能看见一群群兄弟一样的人,在信天游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抒情。素朴的素,这一生贯穿脉络。色彩与光泽演绎的时空,素,这个字,那么厚重,又是那么立体。不需要豪言壮语,就可以温暖一颗颗心房。素朴的素,一个字的高处与低处,让我活得像一株草,无忧无虑。

  • 标签: 颜色 面朝 颂经 雕饰 一颗颗 心房
  • 简介:《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是席勒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文艺论文的高峰"。通过探讨朴素诗与感伤诗的来源、区别,总结出席勒文艺美学评论的真正立足点即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完美结合,这样对作品的深入研读对我们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席勒 素朴的诗 感伤的诗
  • 简介:女画家钟氏安之,乃岭南著名美术家与美术教育家,生前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长期从事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得潇洒热烈之写实主义绘画风格、经验与色彩表现之启迪。长年埋首于水粉画艺术之研究创作,于艺术创作精益求精,特立独行,晨耕暮作,孜孜不倦;于教育则诲人不倦、坦荡为怀,曾与胡国良合著之《水粉画研究》(岭南美术出版社),更为世人留下典籍。

  • 标签: 艺术教育 潇洒 激情 素朴 广州美术学院 艺术创作
  • 简介:古诗云:“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它道出了许多东西,比如时间、人、事,一旦成为过去时,便再也难以追溯、永远回不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时过境迁。但我相信,读过的学校,走过的地方,终究会在一个人的心中烙下一些痕迹。我的乡村小学便是如此。

  • 标签: 乡村小学 原野 教育 素朴 过去时 古诗
  • 简介:素朴作为一种审美观念和绘画风格,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素朴美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简化与提纯,一种形式美的浓缩与积淀。它以简蕴繁,以素寓绚,从而较之铺锦列秀、富丽堂皇更耐人寻味。是以宗白华认为自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即认为“初发芙蓉”的素朴美比之于“错彩镂金”的华丽美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而唐代国力鼎盛,与西域交流频繁,西域的绘画艺术也一并引入到了中原地区。由碰撞到融合,西域绘画对中原地区以汉文化为主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丰富、充实和滋养了中国绘画,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记。

  • 标签: 素朴 华丽 碰撞 融合
  • 简介: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解读了《鸭窠围的夜》一文的魅力:首先是灌注在朴素意象中的生命感、湘西情,其次是以视听结合的笔法去呈现活色生香的本色世界。

  • 标签: 朴素意象 生命流注 本色世相
  • 简介:张安龙,1976年生,小学高级教师。黑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哈尔滨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从教14年来,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模范教师、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哈尔滨市师德先进个人、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

  • 标签: 教学风格 哈尔滨市 素朴 阅读 简约 语文学科
  • 简介:《赤驴》以素朴的表达方式真实地呈现了20世纪60-70年代乡村社会的赤贫状态,准确地描摹出特殊时期人性被摧残、被磨蚀及其挣扎的过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艺术地表达了极左政治所带来的愚昧与荒诞,是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极有深度与厚度的一部作品集。

  • 标签: 老奎 《赤驴》 小说 人性
  • 简介:席勒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于1796年写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是他最成熟的美学著作,是他对古今文艺作品的深刻体会,对文艺与一般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曾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文艺论文的高峰”。从《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这部著作,我们可以看到席勒在欧洲历史上那场旷日持久的“古今之争”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标签: 素朴的诗 感伤的诗 古今之争
  • 简介:《在中国屏风上》不仅仅是“真实”的游记,还体现毛姆素朴客观的文化观。毛姆批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提倡持自愿温和、相互了解的文化交流态度和反对盲目改造文化的保守主义观点;在对中国形象的描述,以及对在华西方人的人性变异的剖析中,也体现了上述文化观。

  • 标签: 文化观 中国形象 人性变异
  • 简介:遍览2009年各地中考作文题,真实、平易、素朴之风扑面而来,感觉中考作文题越来越像作文题了。总体看,今年各地跟风贴标签的作文题少了,围绕写作的终极目标设题的多了,观照学生本体内心体验的题多了,风格上平实、友善、自然的题多了.难易适中的题多了。命题更多地回归到教学的根本和写作的根本上来,更多地指向学生的生活.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区域来讲,江苏省和湖北省各地市的题普遍较好,较有创意;从题型来看,二选一仍是主要形式,命题作文大幅提升,话题作文有所减少。兹择观题后几方面突出的印象交流于各位方家。

  • 标签: 作文题 中考 素朴 平实 回归 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