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简化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建国之后,简化有了合法的地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简化还是存在很多的不科学的地方,正因为如此,简化才屡遭反对。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重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认真审视简化的不足,使简化实现科学性的转变。

  • 标签: 简化字 社会性 科学性
  • 简介:《宋元以来俗字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刘复、李家瑞合编的一部断代俗文字编.该书与简化的关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自1930年到1935年,《字谱》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简体字运动最重要简体字资料,成为《国音常用字汇》、《第-批简体字表》收录简体字的蓝本.(2)自1956年到1964年,《字谱》再次成为汉字简化的字料库.1964年《简化总表》直接吸收其简体字形269个,微调字形后采用简俗字191个.(3)自1977年到1986年,《字谱》成为“二简”草案重要的参考字书.该草案一方面吸收《字谱》中笔画少的简俗字,另一方面又参照其简省之法.这些《字谱》俗字直接参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汉字简化运动,从一个独特视角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汉字简化历程,对当代汉字的整理与规范同样具有现实参照作用.

  • 标签: 《宋元以来俗字谱》 简体字运动 现行简化字 “二简”草案
  • 简介:汉字的产生是华夏民族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华夏民族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汉字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多样的视觉形态,对中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简化是汉字自身形态演变和社会规范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汉字简化过程中蕴涵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方法对于现代中国视觉形态设计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载体 继承 简化 取舍 系统
  • 简介:(一)在重新发表《简化总表》时,调整了几个字。“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因此,在原《总表》中的第一表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在第二表“罗”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囉],“囉”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安t”原简化为“了”,

  • 标签: 《简化字总表》 简化偏旁 类推简化 汉字简化 后起字 在原
  • 简介:简化总表》在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时调整了五个字:叠、覆、像、囉(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而成为规范字;“瞭”原简化作“了”,这次的调整是:读liǎo(了解)时仍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再作“了”。《简化总表》收字2236,这次调整的仅占千分之二强。为什么要做这些调整呢?先说恢复“叠”字,不再以“迭”代“叠”。“叠”是一个常用字,表示具体的重叠,如叠罗汉、折叠椅、叠被子等。“迭”

  • 标签: 《简化字总表》 简化字总表 现代汉语词典 《新华字典》 二字 形符
  • 简介:“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偏旁,在手写、油印、胶印上通用已久,在铅印的出版物上,将根据字模刻制情况,陆续推行,不再分批公布。

  • 标签: 汉字简化 简化偏旁
  • 简介:完成于西汉中后期的敦煌马圈湾汉简存有大量现行简化的草书字。这些字可分为整字简化、偏旁简化、整字及作偏旁时皆简化和同音替代等四类,其简化方式主要有线条代替整字或偏旁、一笔代多笔、简单构件代替复杂构件和省略构件等几种。它们与相应的繁体使用量差距不大,说明在汉代边塞地区,书写简化形体已是日常用字约定俗成的普遍现象。这些简化具有重要的汉字学价值:为现行简化提供直接字形来源;作为驳斥反对使用简化,提倡恢复繁体字主张的证据;完善相应汉字的发展史等。

  • 标签: 汉简 简化字 类型 汉字发展史
  • 简介:文件检验实践中所涉及的国家文字改革前的文件中是否存在简化汉字,这些简化汉字在文件检验鉴定中怎样评价,如何利用。对鉴定结论的正确与否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对案件的判决处理是否客观、公正。本文试图从汉字发展的历史.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的有关情况。我国汉字简化情况三个方面对简化汉字进行分析研究。使鉴定人消除对简化汉字的认识误区。对文件检验鉴定中遇到的国家文字改革前的文件中出现的简化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文件检验实践中。充分把握和利用所出现的简化汉字。结合笔迹等方面特征。正确辨别文件真伪,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鉴定结论。

  • 标签: 国家文字改革 简化字 检验
  • 简介:古时,小孩习字有统一的字帖:“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这样排法,主要是取笔画少的字在前,以便循序渐进地学好书法,内容上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明代才子祝枝山却妙解此帖,将此断句为“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 标签: 字帖 断句 循序渐进 祝枝山 小生 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