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穿骨膜游离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所有18例病人采用骨不连残端取出硬化骨、打通髓腔。骨不连间隙〉3mm的13例采用Feminster植骨法,植入髂骨骨片;骨不连间隙〈3mm的5例将骨端去除骨血管,变为毛糙状,骨碎屑填入间隙。切取大小适宜的带有骨膜监测皮岛的胫骨外侧穿骨膜游离移植于骨不连处。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16.7个月。18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监测皮岛均成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肢体短缩、关节活动受限、跛行等并发症,满意度高。结论应用穿骨膜游离移植治疗骨不连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好的优点,是治疗骨不连的好方法,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穿支骨膜瓣 游离移植 难治性骨不连
  • 简介:摘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例眼睑缺损患者,例1男,45岁,下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全层睑缺损;例2男,84岁,复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整个上睑全层缺损。分别于腭前后纵向弧度设计并从骨膜下钝锐性分离切取3.0 cm×3.5 cm黏骨膜复合瓣,依其眼睑缺损形状修剪,移植于后层缺损区,以替代睑板、睑、球结膜。术前探寻颧眶颊侧穿血管浅出点,设计穿,术中根据睑缺损程度调整其切取的长、宽度,保留蒂端筋膜穿血管,皮旋转90°覆盖下睑,或100°转位覆盖上睑外层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9~12 d穿骨膜完全存活,经8个月至2年8个月随访,上、下睑功能外形较满意,维持原视力,癌肿未复发。

  • 标签: 黏骨膜移植 穿支皮瓣 眼睑缺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穿的概念起源于20纪80年代后期,是指由穿血管供血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穿可保留供区的主要血管,无需携带肌肉组织,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是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成为组织缺损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动脉 穿支皮辫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游离小腿穿移植修复足部创面的疗效。方法:20012年9月至2016年4月,对17例足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游离移植修复。结果:17例患者游离皮完全存活。术后随访5-19个月,平均8.9个月。所有患者创面一期愈合,游离皮质地良好,修复足行走无明显影响,患者对疗效满意。按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JOA)评定,结果为79-100分,平均87.5分。结论:采用游离小腿穿修复足部创面具有损伤小,皮更加接近受区,不适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创面 穿支皮瓣 游离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区进行穿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体区动态观察穿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定位点与HHD穿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切取时间、皮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7条、肌间隙型穿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3条、迂曲型穿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人体腓动脉穿支解剖为腓动脉穿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方式 使用20例新鲜的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借助红色乳胶灌注方式,分别观察、记录腓动脉的穿支数目、分布及其走行和类型。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所用的20例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共计出现72个穿,每侧分布有4.5,分布于小腿外侧的近端穿呈现出多源性特征。小腿外侧近段、中远段的穿类型分别以比目鱼鱼肌肌穿、长屈肌及肌间隙穿为主。研究结论 腓动脉因其穿较为恒定,外径较粗,适合腓动脉穿游离移植的设计、切取。

  • 标签: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分析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腓肠外侧动脉穿转位修复游离腓动脉穿切取后形成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手足背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52岁,平均42岁。缺损范围9cm×7cm~10cm×8cm。择期实施腓动脉穿修复,同期采取腓肠外侧动脉穿转位覆盖由腓动脉穿切取后形成的创面。结果皮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质地优良,创面直接缝合,无需植皮。结论应用腓肠外侧动脉穿修复游离腓动脉穿切取后所形成的创面,外形美观。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技术 手足部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修复股前外侧皮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皮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血管蒂顺行推进皮、逆行旋转皮等修复股前外侧皮供区。股前外侧皮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皮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皮供区修复后皮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皮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修复股前外侧皮供区,皮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皮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皮穿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皮、肌皮穿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皮、120例穿)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皮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皮,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皮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皮16例,穿22例,传统皮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皮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皮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皮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皮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皮张力是皮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选择对机体损伤最小的皮供区,使得受区获得最佳的外形和最大的功能恢复,是整形修复重建手术需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穿因符合该理念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修复和重建领域。分叶穿穿的一种特殊形式,可通过巧妙的设计,化宽度为长度,可使皮供区直接闭合;且只需要损伤一个供区,吻合一组血管,减少了机体的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该种皮成为临床修复宽大不规则创面的应用热点。分叶穿进一步丰富了穿的内涵,扩大了穿的适应证。本文系统的回顾了分叶穿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了分叶穿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旨在进一步促进分叶穿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分叶穿支皮瓣 皮瓣外科 显微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尺动脉穿接力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9例,创面大小为4.5 cm×5.5 cm~6.5 cm×7.3 cm,仅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查的创面周围尺动脉穿血管情况,摆脱传统的上肢解剖标志及血管变异的束缚,更"自由"地设计二组尺动脉穿,接力修复上肢创面。二组皮的面积为5.5 cm×6.5 cm~7.5 cm×8.3 cm。结果术中皮缝合后张力适中,术后皮存活良好,创面及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4~15个月,平均11.2个月。皮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肤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且将植皮可能引起的面状瘢痕转变为线性瘢痕。结论尺动脉穿接力修复上肢创面,未损伤前臂及手部主要血管,皮外观、质地等方面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尺动脉 上肢创面 接力修复
  • 简介:摘要穿是近30年来皮外科领域兴起的一种新型皮外科技术,它使皮更加精细、美观,符合微创外科新理念,目前在临床应用十分盛行。然而,传统的穿移植存在切取面积有限,不适合超长创面、宽大创面或合并死腔创面修复,部分皮仍显臃肿、需要牺牲受区主干血管等问题,限制了穿的临床应用。特殊形式穿是在传统穿基础上衍生而来,进一步丰富了穿的内涵,扩大了穿的适应证。本文回顾特殊形式穿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了特殊形式穿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进展,旨在进一步促进特殊形式穿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发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皮瓣外科 进展 显微重建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穿发生坏死的原因,并探讨改进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7例发生穿坏死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析坏死原因,提出护理措施并改进。结果: 从2015年1月至2017午9月我科行穿手术122例,其中7例出现皮坏死的情况,与护理相关的原因主要是皮蒂部受压、术后2小时血容量补充不足、患者情绪紧张、疼痛、术后观察护理重点未把握,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操作方法错误。结论:护士熟练掌握穿的移植特点、术后皮发生坏死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对策,对穿的成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穿支皮瓣 坏死 原因分析 护理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三线定位穿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设计、切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42例62处手、足创面,采用"ABC"三线定位穿方法术前指导穿定位及来源预判,术中指导皮设计及切取,进行创面修复。其中,单指24例,2指7例,3指4例,4指1例,虎口1例,腕部1例,趾2例,第2趾1例,足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3.0 cm×14.0 cm,皮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1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感觉功能,采用皮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前共定位162条穿。术中共探及穿95条,其中5例患者较术前定位各多探及1条,与术前定位相符76条,定位符合率为84.4%(76/90);与术前来源判断相符64条,准确率为84.2%(64/76)。术后62块皮均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1个月,皮颜色、质地优良,薄且耐磨,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皮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优38例,良4例。结论"ABC"三线定位穿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中的应用,将解剖知识、临床经验与CDU定位巧妙结合,精准指导术前穿定位及来源预判,是临床工作中可行、理想的辅助方法。

  • 标签: 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 "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前动脉穿的腓动脉穿修复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前动脉穿的腓动脉穿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前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前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穿I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Miller AO分类43-C1 8例,43-C2 4例和43-C3 3例,所有患者骨折周围均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后均合并软组织缺损、内固定外露及肌腱外露,I期应用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15.5 cm~5.5 cm×12.5 cm,皮血管与胫后或者胫前血管行端侧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皮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血管卡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无减退及粘连,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足踝部皮稍臃肿,不影响穿鞋,皮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I期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修复Pilon骨折术后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修复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减低切开术后皮肤坏死和骨折感染,同时保护骨折周围血液供应,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第3穿支 Pilon骨折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创面易导致深部组织结构外露,引起持续感染和功能障碍。穿是创面修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主要优点是修复效果好、供区损伤小,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穿在创面修复中的具体应用仍有争议,比如足背部创面的修复是选择带蒂移植还是游离移植,带蒂移植时如何切取面积更大的穿,带蒂移植时高位穿和低位穿如何选择,穿移植是否需要重建感觉神经等,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应用建议。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移植 显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