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显著改善。在经济发展方面,总量上我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8年的近16.0%。在区域发展方面,各地区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式发展成为主要趋势。目前已逐步形成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合肥智能语音集群、西安航空产业集群、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经济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经历了从粗放式发展到可持续发展,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控制主要污染物总量到改善生态环境,基本建立了适应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环境战略政策体系,生态环境也逐步得到明显改善。据官方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维持全球森林覆盖面积基本平衡的主要贡献者。2019年我国优良天数比率达82%,重污染天气影响得到明显缓解。在地表水评估部分,劣V类水质已降到3.4%,约占2018年的一半;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保持稳定,充分表明我国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明显改善。本文从区域经济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方向着手,探讨经济集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 标签: 经济集聚 环境污染 空间溢出 空间滞后模型
  • 简介:探究买方势力对供应商利润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依托空间杜宾模型,通过分析近些年统计出来的医药制造行业和医疗行业数据,解决纵向关系中存在的特殊多对多交互作用,并比较下游行业对本地和其余地区上游行业平均直接效应、平均间接效应的大小.实证结果表明当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分别加入以地区医院总数衡量的买方势力时,回归结果仅存在较小差异;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均为负,表明本地买方势力不仅降低本地医药行业利润,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降低其佘地区医药行业利润,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直接效应绝对值显著大于间接效应,表明同一地区纵向产业链上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和经济联系更密切,下游行业对供应商纵向约束力更强.买方势力越大,上游医药行业拥有抗衡势力时自身利润增加,不拥有抗衡势力时自身利润减少.政府规制与利润负相关,进入壁垒、企业规模、市场需求增长率、人均GDP、产品差异化均与利润正相关.

  • 标签: 买方势力 卖方抗衡势力 利润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 简介: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与验证性空间数据分析探讨了2005年-2013年中国市域入境旅游流增长收敛、溢出效应的时空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入境旅游流分布呈不同层级的"中心-外围"格局,港澳台客流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国客流由沿海、沿边向中部不断填充;②旅游流增长空间自相关,高增长率地市集中于中西部,供需结构的优化推动中西部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的差距;③旅游流增长率满足绝对与条件收敛假设,中西部初始值低,后续增速较快,东部初始值高,后续增速放缓;④旅游资源、经济外向度、与京沪穗的距离这三大全域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最显著;⑤空间外溢效应具有距离敏感性与市场差异性,对客流的促进作用大于资金流,对外国人客流的促进作用大于港澳台。本文提出加强与京沪穗及边境国家的合作、完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关注游客偏好动向,延长停留时间等对策。

  • 标签: 入境旅游流 时空格局 收敛 空间溢出 市域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公路投资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构建一个空间计量模型,结合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公路投资如何影响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结果显示,公路投资不仅促进了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对相邻地区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一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表明公路投资不仅可以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 标签: 公路投资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简介: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上海科技创新建设给长三角地区带来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效应及虹吸效应两个角度入手,进一步分析上海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结合河南省现状,围绕新乡市如何在郑州都市圈中谋求经济发展路径展开讨论,并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提出应对举措。

  • 标签: 都市圈 溢出效应 经济增长 上海 新乡
  • 简介:基于2014-2013年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科技创新的空间分布与创新溢出。研究发现,我国31省域的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明显的区域创新集聚现象,并且创新集聚状况逐渐强化,R&D经费投入、人力资本和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外商投资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具有空间溢出性,某区域的创新产出会溢出到邻近地区并对其创新产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科技创新 空间计量 空间集聚 溢出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建立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创新的背后有较大的问题存在。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省际研发资本正向、负向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创新内部结构轻基础研究,重实践应用研究,本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对研发资本存量有较强的促进效应,但相邻地区的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均存在负向的虹吸效应

  • 标签: 创新 空间溢出 协同效应
  • 简介:高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战略性产业,其创新效率显著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引入废气废水排放量指标,对识别绿色创新效率区域差异和考察区域间空间溢出效应有重要意义.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和考虑非期望产出两种情况下的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对比,并利用空间Durbin模型分析区域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时的效率,但两种情况下的效率水平都偏低;省域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与直接效应相同的影响方向;不同解释变量对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作用的显著性不同.含有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创新效率考虑了环境因素和市场化因素的影响,测度结果更为科学与合理.

  • 标签: 高技术产业 绿色创新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非期望产出
  • 简介: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核心要素。自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人员逐渐关注到市场和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进行土地空间规划时,政府的规划成本和效益往往受到限制,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制效率和溢出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以选择适当的规制方式。此外,设计与地区协调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规制机制。

  • 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制效率 溢出效应
  • 简介:采用2001年~2015年中国27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力流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经济密度、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后,相邻城市劳动力流入对本城市劳动力流入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相邻城市之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为此,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与相邻城市的互动,最大化本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避免造成效率损失,同时应提升本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 标签: 基础设施 劳动力流入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劳动力流入 交通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
  • 简介:内容摘要:本文通过 2005-2018 年 13个样本国家进口中间品数据,采用各省发明专利授权数测量省域创新能力,以进口中间品结构、各地区财政创新支持力度、人力资本、外商投资作为技术溢出的代理变量,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30省份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结论认为:进口零配件的技术溢出效应明显促进自身及周围地区技术增长,而半成品的进口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初级品则不显著;人力资本、外商投资对自身及区域技术溢出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创新支持力度存在负向影响。

  • 标签: 创新型国家 中间品进口结构 区域技术溢出 空间杜宾模型
  • 简介:摘要:在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语境下,针对旅游经济的环境发展外部特征和空间溢出特点的科学意义与缺乏,探讨我国旅游经济如何推动国家环境发展和揭示其空间溢出特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选择国家绿色发展全要素产出(GTFP)为中国国家环境发展能力的衡量性指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描述了城市尺度的GTFP空间格局和聚类问题;利用空间杜宾模式,揭示了旅游发展对绿色经济的作用和空间上溢影响。研究结果:①东、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GTFP年度平均呈现总体增长态势良好,但"中部塌陷"特点突出;在地市尺度的GTFP布局和城市发展版图之间存在着空间错位。②旅游经济具备良好的绿色发展效应,可以同时带动绿色科技效能和环保工艺提升,从而带动目的地本地GTFP提升。③旅游经济对GTFP水平具有不明显的正面空间溢出,而对绿色科技效能则存在着明显正面的溢出。④战略上应强化地域间旅游经济互动机制,建立旅游项目创新溢出机制,促进地方旅游项目和邻市行业分工与协调发展,建立中国旅游业深度参与的区域产业生态圈和城市综合体机制,以增加中国旅游发展过程对环境科技进步的空间溢出

  • 标签: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旅游经济 空间杜宾模型
  • 简介: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专业化集聚 多样化集聚 空间技术溢出 外部性 经济增长
  • 简介:摘要:当前进行粮食生产要素的结构性配置,寻求有效政策调控和调整方案,实现粮食生产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采用农业政策与粮食生产技术因果关系论证的方法,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证明农业政策对于粮食技术选择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影响作用。本文就围绕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技术选择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期望通过理论论述,证明农业政策的调控对于提升粮食生产具有很大的的影响力。

  • 标签: 农业政策 粮食生产 空间溢出
  • 简介:使用1995—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空间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以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表征交通基础设施,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省际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Moran指数逐渐减小但仍十分显著;一个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增大会对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即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中,铁路密度的增大对临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公路密度的增大会扩大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但不显著。指出:继续加大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优化公路投资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标签: 交通基础设施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溢出
  • 简介:文章尝试分析外包传递知识的微观机制。文章首先借鉴国际生产网络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发展以解释知识从发达国家企业向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扩散。接下来以“长三角”地区的昆山市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考察了外包条件下技术国际扩散的微观机理。笔者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中间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达国家的知识就以中间产品作为载体传递到发展中国家。

  • 标签: 外包 技术溢出 发展中国家
  • 简介:基于空间效应的"跨期储蓄—投资"模型,构建区域流动性风险定价模型,度量中国各省域流动性风险,然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出各省域金融创新效率,最后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创新效率对区域流动性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中国区域流动性风险呈快速上升趋势,表明中国资本跨区域流动突然中断风险比以往更加严峻。金融创新效率在样本期内呈总体上升趋势。金融创新效率对区域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邻近省域流动性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对目标省域发生资本流动突然中断风险具有显著溢出效应,表明金融创新效率显著加剧了区域流动性风险的发生,但金融创新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下,对区域流动性的间接风险具有抑制作用。

  • 标签: 金融创新效率 区域流动性风险 空间面板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前,商品住房价格的溢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2004-2013年的商品住房价格数据为基础,研究城市之间商品住房价格的溢出效应;采用Moran’sI指数检验了珠三角城市间商品住房价格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对样本城市间商品住房价格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重点城市商品住房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广州、深圳、珠海3个核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住房价格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空间计量模型 商品住房 价格 溢出效应
  • 简介:将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和罗默的知识积累模型相结合的建模方法,用于测度大学研发及其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其显著的优势.基于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研发及其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研发支出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其每增加1%将会推动经济增长0.069个百分点;其中,大学研发的直接投资产出弹性为0.058,而溢出效应的产出弹性为0.011.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耦合力度,加大对大学研发的投入,为研究型大学培养专门人才.

  • 标签: 大学研发 溢出效应 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