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膀胱的康复护理方法和要点。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对患者实施留置导尿管、间歇导尿、制定合理的饮水计划等基础护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训练,包括膀胱训练及心理干预等措施,对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面护理。结果20例患者,6例患者能够自行清洁导尿,8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4例患者能够在家人或护工帮助下自行清洁导尿。结论应用留置尿管、间歇导尿及膀胱训练法进行神经膀胱的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膀胱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置留导尿管 饮水计划 膀胱训练
  • 简介:目的熟悉肿瘤骨软化症(tumorinducedosteomalacia,TIO)的特征。方法介绍1例低磷骨软化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患者,男,41岁,全身多关节疼痛伴跛行2年余。脊椎后突,肋外翻。血磷0.31mmol/L,血碱性磷酸酶255U/L;全身PET/CT:双侧多根肋骨、骶骨、双侧髋骨骨折;左侧股骨头低密度病灶,放射摄取增高,肿瘤性病变可能。髋关节MRI:左侧股骨颈局限性骨质缺损,大小约1.0×1.5cm,为良性骨病,肿瘤样病变不除外。区域组织麻醉下行左股骨颈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间叶肿瘤,联系临床考虑考虑为尿磷间叶肿瘤(Phosphaturicmesenchymaltumor)。术后第7天复查血磷升至0.76mmol/L,碱性磷酸酶降至215U/L,24h尿磷降至8.4mmol/24h。术后一月随访骨痛症状及近端肌肉无力症状均有好转。本例最后诊断肿瘤骨软化(TIO)。结论成年发生的无家族史低磷骨软化症应排除TIO,全身PET/CT功能显像和局部MRI解剖显像可确定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肿瘤源性骨软化症 低磷血症
  • 简介:神经膀胱过度活动(neurogenicoveractivebladder,NOAB)是因疾病或外伤造成神经损害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等症状。神经膀胱过度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身体功能、情感、社会关系也受到影响,同时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排尿反射 NEUROGENIC bladder 排尿功能障碍 皮质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致神经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0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致神经膀胱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护理、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致神经膀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结果本组54例患者,经过综合康复护理,12例患者能自行清洁导尿;9例患者可在其家属帮助下,实施清洁导尿;其余33例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良好,均可进行自主排尿。结论综合康复护理的实施,有效减少了脊髓损伤致神经膀胱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改善了排尿功能障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源 膀胱功能 障碍 康复护理
  • 简介:神经膀胱(neurogenicbladder)是泌尿外科医师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常见于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颅脑创伤之后[1-3],储尿和排尿功能控制障碍常导致泌尿系统并发症,卒中后发生神经膀胱更是对患者的双重打击,1周内尿潴留和尿失禁的改善也被认为是卒中后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长期卧床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6]。目前,通过神经科学、康复科、影像科和泌尿外科的合作研究,对于卒中后神经膀胱的分类、病理生理变化、影像特点和治疗都有新的进展。

  • 标签: 卒中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超声超声、双CT(DSCT)2种影像检查技术诊断结肠肿瘤肠梗阻的价值。方法采集分析2014年8月~2015年9月因腹痛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最后经手术证实为结肠肿瘤肠梗阻,且在手术前均行腹部B超、及DSCT2种检查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断结果进行研究对比。结果与超声相比,DSCT对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及对梗阻部位的判断正确率明显更高(P<0.01)。结论与超声相比,DSCT虽然价格相对较昂贵,但分辨率较高,可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因而对诊断肠梗阻更为有效,值得临床医生推广使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需综合运用以上2种检查手段,不仅能快速、准确解决肠梗阻的诊断问题,还能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 标签: 超声 双源CT 结肠肿瘤性肠梗阻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神经尿失禁患者护理中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神经尿失禁患者62例,按照护理方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康复护理,比较60d后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有效率比较,观察组观察组96.77%(30/31)高于对照组64.52%(20/31),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神经尿失禁患者护理中,康复护理措施的引入对帮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起到显著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神经源性尿失禁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截瘫后神经膀胱中应用间歇清洁导尿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截瘫后神经膀胱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功能锻炼,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间歇清洁导尿,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肾积水、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肾积水、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截瘫后神经膀胱患者治疗中,间歇清洁导尿的应用可提升治疗效果,促

  • 标签: 间歇性清洁导尿 截瘫 神经源性膀胱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神经肺水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脑出血并发神经肺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材料。结果40例患者中,肺水肿症状得到纠正及缓解率35.0%,治疗无效致死率65.0%,致死原因包括脑疝、多脏器功能受损、急性肺水肿。结论脑出血并发神经肺水肿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临床治疗困难,并且具有预后效果差,病死率高的特点。

  • 标签: 脑出血 神经源性 肺水肿
  • 简介:吕仁和教授认为糖尿病神经膀胱是因消渴病(糖尿病)治不得法,肝肾亏虚、心脾受伤、经脉失养所致,临床治疗应整体调治灵活采用辨病论治、分期辨证论治和分型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宜用益气养阴、行气化痰、活血通脉法。分期辨证论治在早期宜疏利气机、滋补肝肾,中期宜补中益气、健脾益肾,晚期宜温补肾元、助阳化气。分型辨证论治依据本虚(肾气不足、脾气不足)和标实(肝气郁滞、湿热壅结),分别采用补肾培元、通阳化气,健脾益气、通阳助运,疏肝理气、通利下焦,清热利湿、通利膀胱等方法。同时,注重对患者多项临床指标的监测及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整,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经验 名老中医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膀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总结诊疗特点,为今后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膀胱的研究提供参考。结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膀胱的有效率较高,其选穴是辨病结合局部选穴为主,常用穴位是八髎、关元、中极、肾俞、阴陵泉、会阳。治法上重视电针和艾灸。

  • 标签: 针灸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神经直肠患者中的运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0例神经直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病例数均为3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辩证施护,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神经直肠患者制定适宜的临床护理路径,并对其实施临床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神经源性直肠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电刺激技术对患有神经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神经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7例。采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技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刺激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神经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电刺激技术对患有神经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电刺激 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延伸护理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膀胱康复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SCI神经膀胱实施间歇导尿的患者80例,按照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6~62岁,平均37.26岁;其中颈髓损伤24例,胸髓损伤10例,腰骶髓损伤6例。对照组收治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5~62岁,平均39.2岁;其中颈髓损伤21例,胸髓损伤10例,腰骶髓损伤9例。实验组采用除常规回访外并予以延伸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结果实验组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5%。结论延伸护理能有助于脊髓损伤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脊髓损伤 延伸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乳酸和血糖水平在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并发神经肺水肿上的临床疗效,为神经肺水肿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昏迷患者,入院后分别于1、2、3、7日通过血气分析仪记录血清乳酸及血糖水平。根据病情对出现及未出现神经肺水肿做分组记录患者预后。结论通过观察乳酸和血糖动态指标的变化,体现对临床GCS的补充。

  • 标签: 乳酸 血糖 神经源性肺水肿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挫伤,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隐患,同时神经膀胱也是并发症,神经膀胱会给患者排尿带来极大的阻碍,这也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害。开展对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膀胱中的应用进展的探讨,找出现在应用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膀胱中的应用进展。同时,这也可以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间歇性导尿 脊髓损伤患者 神经源性膀胱 应用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肺水肿(NPE)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变化的临床意义。评估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对NPE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NPE患者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3.2±10.5)岁。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EVLWI、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比较治疗前后EVLWI、PVPI与氧合指数(OI)的差异,分析EVLWI、PVPI、OI之间的相关。根据患者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7d后EVLWI差异。结果与治疗前对比,治疗第3d、第5d、第7dEVLWI明显下降(P〈0.05)、PVPI明显下降(P〈0.05),同时期OI显著升高(P〈0.05);EVLWI和PVPI分别与OI存在显著负相关(r=-0.509,P〈0.05;r=-0.541,P〈0.001);EVLWI和PVPI呈正相关(r=0.712,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治疗前EVLWI水平无统计学差异(9.4±3.1vs.10.1±2.7,P〉0.05);治疗7d后,存活组患者EVLWI较治疗前显著下降(6.2±2.0vs.9.4±3.1,P〈0.01),亦低于死亡组(6.2±2.0vs.8.4±1.7,P〈0.05)。结论EVLW的高低能直接反映NPE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EVLW越高,则病情越重,OI越低;同时监测EVLWI能预测病死率。

  • 标签: 神经源性肺水肿 血管外肺水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氧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膀胱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糖尿病神经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治疗前AUA-S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膀胱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