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动脉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栓塞。结果71个动脉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动脉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未破裂动脉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之中,筛选高危动脉进行预防性干预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动脉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动脉破裂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在流行病学方面,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性别、家族遗传都与动脉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在病理学方面,动脉壁上的炎症可能与动脉破裂的风险有关。在影像学方面,动脉的大小、位置、动脉壁的特征以及一些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价破裂风险因素的指标,同时动脉的生长情况也是高危指标之一,这些指标对于今后建立破裂动脉破裂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病理学 形态学 血液动力学 风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用2014年2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2例动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是否破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2例,对照组为动脉破裂患者,观察组为动脉破裂患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密切的分析、总结,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分为性别、年龄、高血压疾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饮酒史、冠心病史、女性绝经史等,其中,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疾病史、女性绝经史等相比于对照组,女性、超过60、有吸烟史、有高血压史、已女性绝经史等患者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冠心病史、糖尿病史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动脉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避免危险因素的产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愈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临床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显微外科、底外科、尤其是血管内神经外科及神经麻醉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脉的治疗安全性显著提高。现就当前破裂动脉的治疗选择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及保守治疗等进行对比讨论,以飨读者。

  • 标签: 颅脑动脉瘤 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
  • 简介:摘要动脉(IntracranialAneurysm)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的最常见原因,但大多数动脉破裂的患者预后并不理想,并且对社会和家庭及患者本人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形态学、动脉位置、个体因素等相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最终达到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痛苦、社会及家庭负担的目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因素 分子生物学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创脑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广泛应用,破裂动脉(intracranialunrupturedaneurysm)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相应的治疗策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是积极治疗或是保守观察各抒己见,尚未达成共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破裂动脉解剖学特点与动脉破裂的相关性,从而探寻动脉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6例破裂动脉的三维CT脑血管造影资料,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体最大径,体长度、体宽度及动脉的位置做记录,计算其体长与宽之比,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破裂动脉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多集中在中年,53.1%的破裂动脉最大径在5~10mm之间,76%的体长与宽之比>1.5,61%的动脉呈分叶状改变或有小泡样凸起,后交通动脉占33.3%。结论动脉最大径、动脉体长宽比与动脉破裂有一定相关性;不规则性动脉可能更容易破裂出血;位于血管分叉部位的动脉可能更容易破裂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脑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动脉破裂患者的临床效果,为破裂动脉破裂患者探寻安全稳定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150例破裂动脉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患者发病期均<3d,处于发病急性期,占同期栓塞动脉的4.0%。6例患者在动脉再次破裂后收缩压均上升至200mmHg左右,其中第1例和第4例患者出现瞳孔扩大症状,显示动脉破裂,经血管造影确诊为破裂动脉破裂时机分别为第1例发生在微导管及导丝导入过程中,第2-5例患者发生在栓塞过程中,最后一例患者发生在最后1枚弹簧圈脱落之时。经过术中栓塞和CT检查发现,第1-5例患者预后恢复状态良好,第6例患者在术后24h死亡。后经DSA复查,5例患者均未出现动脉再通。结论对急性期的动脉破裂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动脉再次破裂,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对患者治疗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破裂 血管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动脉(intracranialaneurysms,IA)是由动脉管壁变薄、扩张所引起的动脉疾病。在组织病理学上,动脉起源和生长的本质是血管壁弹性膜消失,中膜变薄和随之而来的重塑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降解[1]。在美国近5%的人口(约有1500万人)每人至少有一个IA,这些IA每年约有0.2%(3万人/年)破裂从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发病机制 破裂机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动脉破裂并发脑血肿(ICH)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破裂动脉42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并发ICH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截断值。结果425例中,合并ICH10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动脉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动脉直径较大是合并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动脉直径=1.1cm预测动脉破裂合并ICH的曲线下面积为0.736,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64.1%。结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动脉位于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以及动脉直径在1.1cm以上的动脉病人,一旦动脉破裂,合并ICH风险较高,临床注意防治。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内血肿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破裂动脉被误诊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06例破裂动脉患者进入研究,根据入院时是否被误诊分为误诊组(n=35)及非误诊组(n=571),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患者被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因素对误诊的预测价值。比较2组患者动脉破裂情况及不同预后。结果2组患者改良Fisher分级、首诊科室、动脉直径、医院级别、首诊医生接受宣教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0~Ⅱ级(OR=12.284,95%CI:5.397~27.958,P=0.000)、动脉直径≥10 mm(OR=2.871,95%CI:1.276~6.456,P=0.011)、首诊非神经内外科(OR=9.279,95%CI:4.019~21.420,P=0.001)、首诊医生未接受宣教(OR=2.907,95%CI:1.258~6.721,P=0.013)是破裂动脉被误诊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首诊非神经内外科及改良Fisher分级0~Ⅱ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0.754,对破裂动脉被误诊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误诊组、非误诊组患者动脉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7.1%、5.3%,出院时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分别为42.9%、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诊非神经内外科、改良Fisher分级0~Ⅱ级、直径≥10 mm及首诊医生未接受宣教的破裂动脉患者容更容易被误诊;加强对各级医院非神经内外科医护人员关于动脉破裂的专业宣教可降低误诊率。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误诊 改良Fisher分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动脉破裂采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前来我院治疗的动脉患者选取7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临床应用,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2.86%,并发症发生3例。结论临床上应用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的效果较为显著,且并发症发生较少,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因此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显微手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 效果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动脉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动脉出血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其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出血率为28.89%(13/4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6.67%(3/45),两组在出血率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试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其预后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009年1月~2012年6月76例动脉患者术后的护理及观察,提高该类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76例破裂动脉患者使用脑血管造影及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6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通过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的术后观察及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各项并发症,提高手术患者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破裂动脉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年龄≥60岁患者共39个动脉,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对37个动脉采用了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宽颈动脉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构形技术;1例梭形动脉患者,采用支架贴覆治疗;其余动脉患者采用单纯栓塞治疗。结果对39个动脉的37个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成功率为94.9%;栓塞动脉36个,一期达致密栓塞25个,占69.4%。35例患者中,术后良好2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老年破裂动脉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患者相关慢性疾病的处理和术后血管痉挛的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栓塞 治疗性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