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学术分科固然是发展趋势,但是以学科自限则是非常糟糕的。如果在研究之中将必要的经验、方法和知识划在专业领域之外,必然难以有所推进。石刻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工作,需要跨金石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尤其是石刻文物和文献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但当下石刻研究者往往囿于专业领域,不能融会贯通,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正确的方法。

  • 标签: 石刻文物 杂谈 唐代 专业领域 发展趋势 学术分科
  • 简介: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纳西族先民创制的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依附于东巴教,并直接为其仪式服务,具有浓郁的宗教性、仪式性、实用性等特点。和志武认为,“东巴画用色彩等手段构成艺术形象,来反映纳西族的古代社会生活;但由于他们是东巴祭司们所创作绘制的,并且专门用在东巴教的宗教活动场所.

  • 标签: 绘画艺术 纳西族 宗教活动场所 丽江 组成部分 东巴文化
  • 简介:刘清征战一生,在辽东都司任职二十余年,四次带兵到船厂造船运粮,留下了著名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为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和奴儿干都司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 标签: 刘清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 船厂 造船运粮 奴儿干
  • 简介:北齐皇族赵郡王高睿天保七年(556年)敬造3尊白石雕像并铭,可视为北齐时期造像的范本.其佛衣类型为覆肩袒右式,流行于北魏中后期,并非北齐时期的主流样式如此精雎细琢的上乘作品,却选择了过时滞后的佛衣样式,这一现象大概与高齐上层反对北魏汉化政策及重视中亚诸胡艺和天竺僧众皆有关联

  • 标签: 北齐 赵郡王高睿 造像 佛衣类型
  • 简介:摘要在隋唐时期青州龙兴寺有过二次发展,其主要发展于北魏时期,在南北朝佛教造像中,龙兴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受域外笈多风格的影响,青州龙兴寺在佛造像在造型风格上,形成了“青州风格”,充分结合了青州本地特色。与此同时,周围地区的佛教造像也被其深深地影响了。在佛教文化历史和中国美术历史上,青州龙兴寺的佛造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分析了青州龙兴寺传统佛造像的风格,并对青州龙兴寺传统佛造像运用的工艺和材料进行了研究。

  • 标签: 青州龙兴寺 造像风格 工艺 材料选择
  • 简介:唐代石雕佛塔中,邓峪石塔因塔身四面均有精美佛教造像,且留存明确的造塔纪年题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在辨析邓峪石塔塔身四面主尊佛像的尊格基础上,进而探讨其四面四佛的组合方式及以阿弥陀佛为正面主尊的原因,由此阐述该塔图像反映的佛教信仰观念。

  • 标签: 邓峪石塔 塔身造像 尊格 组合 信仰
  • 简介:《蝶恋花》·彼岸一树青莲沙河畔,巧枝妙叶,织就双金钏。拈手摘花花似面。微颦若心心弗乱。漠漠月色鹈鹕叹。菩提塔斜,未见旧时伴。觉觉禅声随风晚。淡淡秋水远南岸。近年来,大家对帕拉造像艺术十分的热衷,这个堪称奇绝艺术的被发现和归类,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相较于斯瓦特、克什米尔造像风格,

  • 标签: 艺术风格 造像艺术 《蝶恋花》 造像风格 克什米尔
  • 简介:满江红·端午望断相思,留园外,彩蝶飞处。觅知音,伯牙弦断,琴台无路。最伤楚人五月五,虽有龙舟千千渡。权作罢,一帖洛神赋,缓缓读。酒中影,独思量;月中人,何时顾?再一曲,已是英雄迟暮。孤箫只乱酩酊步,西子难迷醉人目。不必问,烟雨飞花路,染无数。常有藏友来函询及对印度教造像艺术及其价值的迷惑,限于国内并无相关完整的类似资料,笔者决定把多年的学习认识总结如下,期冀能帮助朋友们更好的理解这种类而不同的古代造像艺术,认知它与佛教造像艺术的区分及共性,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收藏序列。

  • 标签: 佛教造像艺术 印度教 渊源 满江红 端午
  • 简介:宋代巴蜀地区佛教活动兴盛,特别是以大足、安岳为中心的摩崖石刻而闻名,而大量极富特色的石室墓葬雕刻中的佛教文化题材也是宋代作为佛教发展高峰期的典型例证。在墓葬中通过石刻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表达了区域宋人对佛教净土、往生等观念的理解,也集中体现了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超越生死、趋吉避凶的本能追求。

  • 标签: 宋代 巴蜀地区 墓葬石刻 佛教因素
  • 简介: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形象“神气”十足,具有距离感与神秘感,但发展到唐朝太平天下,佛教形象则过于恬静温柔,少了几分“仙”味,多了几分人性。因而佛教造像慢慢走向世俗化倾向。本项目研究从魏晋到唐造像人性化倾向做浅析、并介绍唐佛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 标签: 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
  • 简介:X光照相是一种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物的检测分析中。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逐步兴起,大大简化了X光照相的操作过程,得到的数字图像更容易观察、使用和存储,图像的编辑也成为可能。X光照相技术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一尊木雕造像为例,介绍了数字X光照相的操作过程,X光片经过编辑处理,最终得到了检测对象的X光照相三视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标签: X光照相 数字成像技术 图像编辑 木雕造像
  • 简介:巴中南龛石窟历史悠久,雄伟壮观,其始建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后世不断增镌,形成了今日规模宏大的南龛石窟。巴中南龛石窟是隋唐时期佛教文化盛行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深入了解这一巴中古文化的历史见证,本文将从南龛石窟的表现形态和审美风格进行研究阐述。

  • 标签: 南龛石窟 表现形态 审美风格
  • 简介:云冈石窟是北魏统治者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创造的文化传奇。早期的石窟造像既吸收了古印度佛教的造像艺术,又体现了鲜卑族的文化特色,是中西方的文化交融;中期在孝文帝汉化改革背景下,石窟造像呈现出了汉化的特点,是鲜卑族与汉族间的文化交融;晚期,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主要由中下层官吏及百姓修建、补刻,加之徐州僧匠北上,他们更多的是从民间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是南北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 标签: 云冈石窟 造像 乐舞石刻 北魏时期 文化交融
  • 简介:本文通过解读夏鲁寺观音题材造像的图像内容,梳理夏鲁寺造像艺术中观音题材造像题材类型和图像特征;阅读相关观音密宗法门的仪轨文本,分析夏鲁寺观音题材造像与寺院传承观音法门传承之间的关系;试图对夏鲁寺乃至后藏年楚河流域早期的观音信仰形态特征加以判断。

  • 标签: 夏鲁寺 造像 观音题材
  • 简介:重庆涞滩二佛寺禅宗摩崖造像错落有致、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个性鲜明、动静结合的人物塑造,犹如一幅精妙绝伦的释迦说法图卷,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时代风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就从第一禅宗道场的地位、绝妙非凡的艺术成就和佛教艺术本土化的典型代表三个方面探讨涞滩二佛寺禅宗摩崖造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典范意义。

  • 标签: 重庆涞滩二佛寺 禅宗造像 佛教艺术
  • 简介:近年来,石刻资料的不断出土和整理出版,成为唐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石刻资料研究历史提供了便利.墓志铭保留了许多传统史料所没有的珍贵史实,可以补充、佐证、辨正传统史料的内容.在医疗社会史领域,墓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学世家考证、医人任职迁转流变考证、医人诊断活动考察、墓主染病原因及其应对方式考察等.墓志史料的优势和局限性,治史者须识察.

  • 标签: 唐代 墓志 医疗社会史
  • 简介:“回向:大足石刻图像和历史文献展”于2018年6月29日在四川美术学院开展。此次文物展汇集了大足石刻的石质文物、拓片以及各历史时期的图片和文献资料,展览分为“金石/文献:大足石刻发现之旅”“图像/造像:未曾见过的大足石刻”“匠心/流响:从大足石刻到收租院”及“再现/重构:新视觉下的大足石刻”共四大单元,展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 标签: 大足石刻 石质文物 文化遗产
  • 简介:6月8日,浙江省博物馆年度大展"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拉开帷幕,展览中展出了一件宋代青白釉瓷佛坐像。此尊佛像高24厘米,通体施青白釉,螺发,面形圆润,眼睑低垂,双耳垂肩,佩有耳饰,左手扶膝,右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重仰莲座之上。此尊瓷佛造型优美,做工精巧,青白釉色纯正,具有北宋中晚期景德镇湖田窑的特征,时代风格鲜明,可谓是北宋时期瓷塑像的标准器(图1)。

  • 标签: 造像艺术 宋代 佛像 北宋时期 省博物馆 时代风格
  • 简介: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南宗佛教的重要石窟道场之一,在艺术形态上主要以儒释道摩崖造像为主,妆銮设色趋于简括,甚至直接舍弃黄色颜料的使用,而这种现象在中唐以后的北方石窟中早已出现萌芽。因受唐室崇尚土德而衍生的"禁黄"运动、政治行为干预和世俗权利介入对宗教秩序的影响,以及后来文人画观念对佛教美术的逆向作用等,都逐渐淡化了佛教造像的神圣性和宗教意识,黄色颜料的使用也几乎是伴随其俗化发展而逐渐消失。因此,大足石刻妆銮设色中缺失黄色谱系的现象应是对历史的层累性继承并达到了俗化巅峰。

  • 标签: 大足石刻 妆銮设色 俗化 黄色
  • 简介:学术之推进,体现在新问题的提出与新材料的发现。出土墓志作为"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互证曾是中国中古史学术研究的新方法,史学研究也确曾面目一新。然新旧之义是相对的,时下,当我们运用所谓新技术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时,新学问却收效甚微。虽新见墓志剧增,讨论者亦众,惜其能够呈现新问题之意义者则寡。

  • 标签: 出土墓志 中古史 古史研究 整理 史料 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