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上锁、超声吸引器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柳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5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32例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为对照组,另33例患者接受上锁、超声吸引器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有效切除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有效切除率(96.67%)高于对照组(78.13%)(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GCS评分15.98±1.23比12.59±1.22)(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1.88%)(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有升高,但观察组患者术后以上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上锁联合超声吸引器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疗效较佳,能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少,神经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眶上锁孔入路 超声吸引器 鞍结节脑膜瘤 手术 有效切除率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美国Barrow神经外科中心改良双瓣法治疗前中颅窝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切除的12例前中颅窝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讨论。结果术后头颅MRI示蝶骨嵴脑膜瘤4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和三叉神经鞘瘤各1例、鞍旁高级别肉瘤1例及鞍区脑膜瘤1例,共8例完全切除;3例海绵窦区脑膜瘤和1例岩斜区脑膜瘤大部切除。结论改良,对颅前、中颅窝底肿瘤提供了最佳暴露。该手术步骤相对简便,并且硬膜外即可处理肿瘤基底,减少肿瘤血供;该可以较好地显露前中颅窝底区域,并有效保护病变毗邻重要结构。

  • 标签: 眶颧入路 颅底 显微外科手术 骨瓣
  • 简介: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手术治疗大型(≥3.0cm)听神经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术中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手术治疗31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打开岩裂-桥脑裂。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5例。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术中未能解剖保留,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按H~B标准:Ⅱ级14例,Ⅲ级7例,Ⅳ级8例,Ⅵ级2例。术后并发呛咳4例及吞咽困难1例。31例术后随访3~69个月,平均30.5月;肿瘤无复发;术后半年后恢复至B级3例,C级5例,无改善11例,未能保留听力12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锁孔手术切口及小骨窗,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达到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效果良好。

  • 标签: 听神经瘤 显微手术 乙状窦后入路 锁孔手术 岩裂 小脑桥脑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椎结核前后联合与单纯前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结核患者,共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前方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与复发率相当,无显著差异;观察组畸形角度大和术后丢失角度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结核时,应用前后联合治疗更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腰椎结核 前后联合入路 单纯前方入路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上外侧切除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30例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手术操作均在外侧裂额侧开展,分析经上外侧切除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意义。结果30例患者肿瘤切除程度为SimpsonⅠ级切除者27例,Ⅱ级切除者3例;脑膜瘤WHOⅠ级切除者29例,Ⅱ级切除者1例。术后出现发热症状者1例,细胞数升高者2例。术后随访3个月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采用经上外侧切除术时,无需开展额窦处理,使得脑脊液鼻漏发生有效避免,且开颅时对皮缘出血立即给予处理,关颅过程速度明显加快,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 治疗分析 前颅窝底脑膜瘤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uperPATH与传统后外侧全髋置换后的疗效,总结SuperPATH的优势。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指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SuperPATH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的Harris评分方面与传统后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后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uperPATH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前景广阔。

  • 标签: SuperPATH 传统后外侧入路 VAS评分 Harris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胆囊动脉与传统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病例240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动脉组与传统组,动脉组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动脉胆囊切除术,传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传统胆囊切除术,每组各120例。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动脉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3.8±11.1)min和(6.3±2.1)d,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的术中出血量为(5.2±3.3)ml,明显少于传统组(17.4±7.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动脉组与传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和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动脉组未出现胆管损伤病例。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动脉胆囊切除术可精确胆囊三角解剖,避免胆管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创伤和损伤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经左胸与经腹手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 5.01-201 7.01我医院收治的 212例贲门癌患者,左胸( A组, 112例),经腹( B组, 110例)。记录两组住院时间、 肺部并发症等

  • 标签:  经左胸入路 经腹入路 贲门癌
  • 简介:目的探索经腋下与胸乳行腔镜下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行腔镜下单侧甲状腺切除术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方式的不同,分为腋下组(83例)与胸乳组(65例)。采用Stata14.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术中术后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腋下组患者手术时间低于胸乳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量、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下组患者皮下积液低于胸乳组(P〈0.05),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甲状旁腺损伤、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下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显著高于胸乳组患者(Z=6.377,P=0.000)。结论经腋下腔镜下单侧切除甲状腺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切除术 内窥镜检查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随着腹腔镜胰腺手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国内部分胰腺中心已逐渐开展。钩突切除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影响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的R0切除等,如何较好处理钩突切除仍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难点之一。目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钩突切除的方法众多,各有利弊。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前静脉优先联合右后动脉优先的方法切除钩突,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肿瘤的R0切除率。在临床实践中该优势明显,安全可行。

  • 标签: 胰腺肿瘤 腹腔镜检查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钩突
  • 简介: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关节外科近年来最成功的手术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更符合快速康复(ERAS)要求的手术方式。直接前方THA成为一种热门的选择。目的:探讨直接前方与后外侧THA近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按时间顺序,依次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分别采用直接前方和后外侧行THA的两组病历资料,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平均髋臼假体直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平均假体直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少)于后外侧组(P〈0.05);直接前方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结论:直接前方THA与后外侧THA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椎旁肌间隙或后正中一期减压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期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后正中,观察组患者采取椎旁间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平均出血量、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手术资料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是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旁肌间隙一期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该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一期减压重建 效果
  • 简介:股骨头坏死往往出现髋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该股骨头坏死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终末方案,不同手术均能够完成全髋关节置换,如后外侧、外侧、后侧和前外侧等,其中后外侧是主流手术^[2]。但是临床观察发现,后外侧切口较长且发生皮缘愈合困难较为频繁。近年来,直接前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受到骨科医师的重视,手术量逐渐增多。本次研究比较改良Gibson和直接前方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改良Gibson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股骨头坏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6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至两组,前组患者采取前无张力修补术,后组患者则采用后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均要高于后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前组中切口血肿患者2例(7.14%),术后疼痛患者2例(7.14%),术后尿潴留患者3例(10.71%),术后异物感患者2例(7.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4%),后组当中,切口血肿患者和术后尿潴留患者各1例,没有患者出现术后疼痛、术后异物感达到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14%)。另外,前组当中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57%,后组当中无复发患者。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的方式为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修补术,减小了患者的经济压力,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肩胛骨外侧缘与标准Judet方式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6年3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外侧缘组39例和标准Judet组,分别采取肩胛骨外侧缘、标准标准Judet,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和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同标准Judet组相比,外侧缘组均要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缘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9%,标准Judet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9.5%,外侧缘组要明显高于标准Jud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中,选择肩胛骨外侧缘要比标准Judet组效果更好,更具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肩胛骨外侧缘入路 标准Judet入路 肩胛骨骨折 效果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经胸乳与经颈部微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上海市浦南医院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1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经胸乳组(n=50)和经颈部组(n=50)两组,分别经不同行微创腔镜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胸乳组患者的总缓解率[92.0%(46/50)]显著高于经颈部组[70.0%(35/50)](P〈0.05),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经颈部组(P〈0.05),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经颈部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0)]显著低于经颈部组[18.0%(9/50)](P〈0.05)。结论经胸乳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效果较经颈部微创腔镜手术好。

  • 标签: 甲状腺微小癌 微创腔镜手术 经胸乳入路 经颈部入路
  • 简介:背景:腰椎传统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后正中与传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和传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后正中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 标签: 腰椎 胸腰筋膜 改良入路 传统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腓骨和后外侧治疗旋后外旋转Ⅲ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50例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和对比,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腓骨组和后外侧组,各25例。比较他们的具体并发症情况和手术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手术指标并没有差异性,后外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与经腓骨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后外侧治疗骨折愈合时间都比较短,踝与后足功能恢复也比较好。

  • 标签: 经腓骨入路 后外侧入路 治疗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肌间隙与后正中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将其根据不同方式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正中椎弓根,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椎旁肌间隙,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5.71%和5.71%,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过程中,经肌间隙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后正中治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肌间隙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