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从语言变革开始的,正是五四白话运动导致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迅速成功并使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而确立下来。语言即思想、思维、文化和精神,五四白话运动中形成的国语即现代汉语在最深刻的意义上规定了现代文学的现代特征。中国新诗在五四白话运动中诞生,因此五四新诗运动又被称为白话诗运动。但是需要明确,“文学的国语”和“国语的文学”是互动的,五四白话运动需要通过新的文学载体来显示自身现代转型的实绩,其成果是通过新文学经典作品最终予以确立和固化的,因此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又推动了五四白话运动。五四先驱者鼓动的新诗运动本身是五四白话运动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在多个层面上推动五四白话运动健康发展。

  • 标签: 五四时期 白话运动 新诗运动 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
  • 简介:中国学堂乐歌在清末民初对西方音乐旋律的借鉴,使得歌词产生文字层面的新格律,如果将其纳入白话新诗的视野,可以看出这些歌词已经初步具备新诗的诸种特征。其中的转换方式和途径值得梳理与分析:首先,西式旋律为文字提供宽阔的容纳空间,学堂乐歌的语言由此从单一的文言拓展为文白掺杂的形态;其次,正是因为学堂乐歌的语言基底有所更新,才能在此基础上谈论其对于白话新诗从“格”到“律”的内部建构;再次,这种建构不是直接产生,学堂乐歌要呈现出属于文字的质感,还需经过从“唱”到“读”的转化。

  • 标签: 学堂乐歌 白话新诗 曾志忞 沈心工 学校唱歌集 复沓
  • 简介:在语言学意义上,“白话”只是一种话语表达方式,而在中国新诗发生的生命链条,“白话”早已成为汉语诗歌写作的一个理论命题,将“白话”作为汉语诗歌的美学范畴纳入中国新诗的审美意识生成、生长的历史视闽,完全合乎“范式”理论对“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一定历史语境中的相关作用、形态、价值进行考察的科学假设。

  • 标签: “范式”理论 新诗发生 白话 言说 母语 文化
  • 简介:硕士、博士们下乡“扶贫”,方知身外还有偌大一个纷繁的世界。他们力求与这个陌生的天地相融洽,却常被世俗的难题所困扰。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情态的逼真描绘,使作品独具魅力。

  • 标签: 刘晓玲 青年知识分子 阿炳 苏凡 给你 出点
  • 简介:“即使在战争中,中国人民也不曾把日本人民和普通士兵当作我们的仇敌,战争结束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就开始做中日友好工作,这并不奇怪。我们纪念战争胜利不是为了传播仇恨,而是为了创造友谊,珍惜和平。”

  • 标签: 安全生产事故 兴宁大兴煤矿 事故分析 医务人员 职业道德 中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著名学者胡适为提倡、推广白话文曾做过许多努力,不仅用白话写文章。还尝试写诗、写小说和剧本。1946年清华大学校庆时,胡适应邀参加并讲了话。讲话中谈到这样一件事:某年,清华大学请他当校长,他回了个电报:“干不了,谢谢。”

  • 标签: 白话电报
  • 简介:举出从现存1901年《杭州白话报》上找到的7篇白话道情,通过与林纾晚年的有关自述相印证,推断这些道情作品的作者即是林纾;推测在《杭州白话报》的创办之初,林纾确是参与者之一;并通过文本内外的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文章进而对道情文本与主题略加剖析,表明道情的写作与时事、报章的直接关联,并指出该组道情实为林纾白话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 标签: 林纾 白话道情 《杭州白话报》
  • 简介:记忆回避的日子报载:《奉节古城明天消失》。业内专家介绍。,奉节是三峡库区惟一全淹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夔门、白帝城、刘备墓、甘夫人墓、八阵图等中外驰名的旅游景点。同时这座2300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如“刘备托孤”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渝湘鄂交界衍生的夔州地域文化、三峡竹枝词文化等,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

  • 标签: 地域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 三峡库区 历史文化底蕴 三国文化 记忆
  • 简介:就如同石头被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今,这种涟漪终于被科学家发现了。科学家们欣喜若狂,“科学粉丝”手舞足蹈,各大网上科技论坛等一片热闹。然后,还有然后么?

  • 标签: 引力波 科学家 时空
  • 简介:萤火虫给黑暗开出了罚单我仅凭罚出来的这点光线行走在一条山路上趁着光清理着故乡硬塞给我的在土窑烧制出的乡愁

  • 标签: 新诗 麦城 萤火虫 故乡 乡愁
  • 简介:1.隐喻、象征、通感这些都是修辞手法,说白了,只是语言的几根拐杖。如果一个有能力的人无需借助这些东西,可以走得更好、更稳、更轻松,不要这几根东西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回到语言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诗歌是对情感真相的揭露这个问题上来,我认为诗歌语言的直接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能会增加一些语言美感,但它同时会妨碍情感的直接性,在我看来,情感的优美大于字面的优美。

  • 标签: 诗歌语言 杂谈 新诗 修辞手法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 简介:菩萨生地见闻功德一知悉大圣曼殊室利曳菩萨成佛已经非常久远了,以果位示现于因位,行菩萨之行,是接引迷失众生的圣者。为何这样说呢?按《首楞严经》下卷上说:在过去世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时,有佛名叫龙种上尊王如来,

  • 标签: 白话 《首楞严经》 菩萨 迷失
  • 简介:我小时候就崇尚特殊的气概,长大后更加笃定,每听到有建功立业的消息,便慷慨激昂。谁知一旦幡然醒悟,就进入了佛家寂灭境界。这才得以披揽林木,拨开荒榛,历艰难忘疲劳,一直登上中台顶峰。站在那里,俯瞰万物,傍眺千里,脚步行走在风雷之上,志向凝结在霄汉之中,忽然好象放弃了虚浮的生活,飘飘然如同凌驾在天庭之上。这才体悟壮观对人的淘冶、思考小大之间的超越。虽然没有看到王山的九层之妙,灵鹫峰的鸡足之美,想想自己这微贱的身体,得到的幸运是如何之多呀!这岂止是千年一遇,实在是万世难逢啊。只是玄妙的机关难以预兆,幽深的关口不好打开,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即使就在眼前也很遥远。瞻望神京,不能不生留恋之情。

  • 标签: 白话 建功立业 激昂 寂灭 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