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郝薇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8-07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6期
  • 机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内科急诊意识障碍的临床诊断方法,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对我院2021-2022年急诊科112例意识障碍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12例患者中,原发性脑血管病56例,外源性中毒31例,内分泌与代谢疾病15例,缺氧性损害5例,心血管疾病3例,物理性损害2例。结论 意识障碍是在急诊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中原发性脑血管病、外源性中毒、内分泌与代谢疾病最为多见。临床应按照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顺序进行疾病诊断,及时、准确地确定病因,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 标签: [] 意识障碍 急诊 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猝死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急诊发生猝死病例1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猝死病例中男性16例,女性2例,男性多于女性(P<0.05);猝死年龄以50~55岁之间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猝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结论急诊猝死病例中,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50~55岁之间,心血管疾病为猝死的主要病因,在今后的临床急诊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急诊 猝死 临床特点 临床分析
  • 简介:的分析类鼻疽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35例类鼻疽患者。结果35例类鼻疽患者在入院时2例(5.7%)因有外院培养结果而确诊,3例(8.6%)高度疑似患者主要有相对典型的临床特点,误诊30例(85.7%),疑似患者入院后均经各种标本培养检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确诊;采用抗感染、外科穿刺引流(11.4%)及手术(20.0%)治疗,病情好转或痊愈26例(74.3%),放弃治疗2例(5.7%),死亡7例(20.0%)。临床首发症状以发热(88.6%)最常见,其次为咳嗽(34.3%)、气促(28.6%)、腹痛(14.6%)、上下肢痛(11.4%)、关节痛(5.7%);感染部位居前五位的分别为血液(85.7%)、肺(54.3%)、脾(20.0%)、皮肤软组织(20.0%)、肝(14.3%);以血培养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最为常见,占85.7%,其次为各种穿刺液(37.1%)、痰(20.0%)。结论类鼻疽的临床特点复杂多样,误诊率高,早期确诊和及时、合理、足疗程的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

  • 标签: 类鼻疽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流行病学 误诊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病例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为急诊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我院急诊科急诊重症患者1318例的基本及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疾病谱及基础疾病情况,分析探讨与急诊重症患者死亡相关的因素。结果发现急诊重症患者中患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死亡比重较高。据统计患伴随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及COPD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54.17%、38.19%、31.51%、28.68%。采取单因素法分析,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平均动脉压、呼吸状况、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格拉斯哥昏迷及循环、肝肾功能,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等因素均会对急诊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产生一定影响。结论与急诊重症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对出现的危重症死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即时给予对症抢救治疗,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

  • 标签: 急诊 重症 死亡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5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病例特点。方法选取近8年我院确诊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资料,对患者的病例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症状特点、与HV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无临床症状者居多,占50.0%。白带增多者占18.9%,接触性出血者有9例,外阴瘙痒7例,阴道不规则流血2例。在对CIN分级与HVP感染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HVP感染率与CIN分级呈正比。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其与HVP感染关系密切,对高危人群定期筛查至关重要。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HVP感染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厦门市收治的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10月31日厦门市COVID-19唯一定点收治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所有113例COVID-19患者,分为境外输入病例组(78例)和本土病例组(35例),分析2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胸部CT及治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厦门市共收治了113例COVID-19患者。在年龄上,本土病例组以14~65岁居多,占68.6%,境外输入病例组以14~40岁居多,占66.7%,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0 9,P<0.001 0)。本土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发热(80.0%)、咳嗽(51.4%)、咳痰(28.6%)、畏寒/寒颤(22.9%)。境外输入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咳嗽(16.7%)、咽痛(11.5%)、鼻塞流涕(10.3%)、发热(9.0%)。境外输入病例组发热比例比本土病例组低(9.0%比80.0%,P<0.000 1)。与本土病例组相比,境外输入病例组入院前后24 h内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更高,入院前后24 h内C-反应蛋白更低。境外输入病例组CURB-65评分、PSI评分及COVID-19严重程度分级均轻于本土病例组(P值均<0.05)。结论厦门地区COVID-19的境外输入病例严重程度轻于本土病例,且症状更不典型,故更应注意筛查出此类患者。

  • 标签: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临床特点 境外输入
  • 作者: 卢雪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57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并对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570例新生儿中共发现新生儿低血糖症84例发生率为14.74%.。其中,无症状者53例(63.10%),有症状者31例(36.90%),表现为吸吮无力12例(14.29%),激惹2例2.38%),震颤5例(5.95%),嗜睡6例(7.14%),发绀3例(3.57%),呼吸暂停3例(3.57%)。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糖尿病母亲婴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溶血症、巨大儿等是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避免低血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 标签: 新生儿;早产儿;低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异常和/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造成临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侵润癌的发病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门诊做宫颈癌筛查,并按三阶梯的诊疗规范进行检查的54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着重对TCT异常者HPV感染情况及造成宫颈病变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宫颈细胞学检查在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宫颈癌筛查的初筛仍有很重要的优势,高级别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在ASC-H和HSIL的发生率较高;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患者中CIN的发生率较高,阴性患者的发生率较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查用来作为宫颈癌筛查的初筛可以推广;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检测可以对ASCUS的患者进行分流,避免了阴道镜的高转诊率,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在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中感染率很高。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是造成CIN和侵润癌的原因,通过宫颈癌筛查,宫颈癌可早防早诊早治。

  • 标签: 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泌尿外科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98例出院病人中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24例,24例次,感染率0.44%;患者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62岁,60岁以上16人,占66.67%;24例多重耐药菌,均为革兰阴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5例,占62.5%,肺炎克雷伯菌感染2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产酸克雷伯菌2例,摩氏根菌摩氏菌1例次,非脱羧勒克菌阴沟肠杆菌1例,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1例;患者原发疾病中10例为膀胱癌患者,占41.67%,且均破坏人体的正常结构,其中9例患者留置输尿管皮肤造口,1例长期留置肾造瘘管。结论泌尿系统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条件致病菌为主,主要发生在年龄大、病情重、免疫力低下患者身上,要加强医务人员对易感患者的监测,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认知和干预,积极从院内治疗护理拓展到院外延伸服务,从而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 标签: 泌尿外科 感染 多重耐药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耳鼻喉肿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来对肿瘤的病理特点和发病的趋势以及发病的规律,以期为肿瘤的预防工作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我院从 2005 年 3 月到 2015 年 3 月这十年间收治的 3359 名耳鼻喉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十年里的前五年患者和后五年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比以及发病部位和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耳鼻喉肿瘤疾病的发病趋势和发病规律进行总结。结果:性别因素对于耳鼻喉肿瘤的发病几率无关, 45 周岁到 55 周岁以及 55 周岁以上年龄段的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较高,在发生肿瘤部位的概率方面咽喉部>耳部>鼻部,在咽喉部发生肿瘤的恶性概率为 75.80 %( 999/1318 )。耳鼻喉良性肿瘤主要包括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以及血管瘤,恶性肿瘤的类型主要包括腺癌、纤维肉瘤和上皮癌以及横纹肌癌。后五年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之前五年更高。结论:近年来发生耳鼻喉恶性肿瘤的患者呈现出年轻化和恶性化的趋势,但是发生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没有太过明显的变化。

  • 标签: 耳鼻喉肿瘤,病理特点,发病趋势,发病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核酸检测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特征。方法纳入2020年1月17日至2月29日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9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是否发生聚集性疫情分为聚集性病例组和散发性病例组,探讨两组的临床特点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男43例(43.88%),女55例(56.12%)。82例为聚集性病例,涉及聚集性疫情25起,16例为散发性病例。聚集性病例组年龄为53.5(36.0,63.0)岁,散发性病例组年龄为33.5(29.0, 4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3,P=0.004)。入院时轻型患者27例(27.55%),普通型63例(64.29%),重型7例(7.14%),危重型1例(1.02%)。30例(30.6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临床分型变化,从入院至病情加重的时间为4.50(3.00,6.00) d。62例(63.27%)患者出现发热,其中聚集性病例组48例(58.54%),散发性病例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2,P=0.028)。病程中出现咳嗽50例(51.02%),咽痛22例(22.45%),乏力12例(12.24%),肌肉酸痛11例(11.22%),头痛10例(10.20%),其在两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例(6.12%)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94例患者的核酸阴转时间为9.00(5.00, 11.25) d,11例(11.22%)患者在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后再次出现阳性。52.75%(48/91)的患者粪便核酸阳性。患者最常见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或多发斑片影。64例(65.31%)为双侧肺部病变,18例(18.37%)为单侧。聚集性病例和散发性病例受累肺叶位置和肺叶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与聚集性病例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038,比值比为1.039(95%可信区间1.006~1.072,P=0.020)];发热与聚集性病例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1.776,比值比为0.169(95%可信区间0.034~0.834,P=0.029)]。结论聚集性疫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珠海市的主要流行特征,聚集性病例的年龄高于散发性病例。发热和咳嗽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聚集性病例患者起病时可无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核酸阴转后复阳。患者受累肺叶位置和肺叶数与是否为聚集性病例无关。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临床特点 影像学特征
  • 简介: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SARS重症病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4月底收治的5例确诊非典的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病例均为男性,平均49岁,从发病到入院平均7.6d,从住院到确诊平均1.2d;从住院到死亡平均14.4d,从发病到死亡平均为22d。死亡病例粒细胞总数和百分比均明显升高,多数病人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降低(4/5),血红蛋白均呈进行性下降。死亡病人除已见报道的ALT、AST、LDH、CK升高及低钙血症外,GLU均明显高于正常而ALB均明显降低;大多数病人TP、PA等多项生化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而脱氧血红蛋白百分率(HHb)明显上升,同时伴有低磷、低镁血症。结论SARS死亡病例多项实验室指标均会出现明显异常,动态监测这些指标有助于SARS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死亡病例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正>对45例SA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6%(43/45)的患者有SARS的接触史,潜伏期2-20d,平均(7.3±4.7)d。临床表现包括有发热(44/45,97.8%)、干咳(31/45,68.9%)、乏力(27/45,60%)、胸闷及气短(24/45,53.3%),关节疼痛、腹泻(各12例,26.7%),4例患者出现咯血。15例重型患者中12例有明显呼吸困难,需无创呼吸机支持。约1/3的患者出现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可有肝功能异常(24例,53.3%)及心肌酶谱升高(26.6%)。胸片出现渗出影的平均时间为(4.2±2.9)d,CT出现异常的时间早于胸片;胸片进展及开始好转吸收的平

  • 标签: 早期临床 重型患者 呼吸困难 肌酶谱 关节疼痛 无创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诺卡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017年收治的10例诺卡菌感染病例为观察组对象进行研究,同期选择诺卡菌体健病例10例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例诺卡菌感染病例中,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咯血、气促、胸痛、咳痰、咳嗽、发热等;主要体征为胸腔积液、肺部呼吸音粗、凹陷性水肿、肺部湿性啰音等。其中两组凹陷性水肿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诊断治疗,研究组治愈4例(40.0%),未治愈6例(60.0%),而对照组治愈10例(100.0%),两组治愈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诺卡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无显著异质性,且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经诊治患者愈后异质性显著,而治疗此类患者的首选药物仍然为复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 标签: 诺卡菌 感染病例 临床特点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已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再感染病例,了解其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并寻找再感染高风险因素,以期为临床诊疗和防疫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电子数据库中检索已发表的新冠病毒再感染病例,并分别提取入选病例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患者基础疾病、抗体检测结果和病毒株基因组测序结果等。结果纳入来自14个国家20篇文献中的29例再感染病例。再感染患者年龄为21~90岁(中位年龄53岁),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在29例患者中,11例患者为医护人员;6例患者使用了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免疫抑制药物;17例患者症状表现较初次感染更重;其中5例患者死亡且其年龄均超过80岁。同一病毒株再次感染者,其感染时间间隔多<60 d;不同病毒株再感染者,其时间间隔大多较长(中位时间78.5 d)。再感染确诊时有9例患者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抗体滴度低,其中5例在初次感染期间抗体检测结果也为阴性。结论病毒特异性抗体可为绝大多数人群提供保护作用,但随着时间延长保护水平下降。职业暴露、体内抗体水平低下甚或不能产生抗体,可能为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高龄为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做好个人防护和保持有效社交距离仍不容懈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再感染 抗体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目的分析奴卡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5月—2016年6月送检标本中培养出奴卡菌的患者,对其机体状况、临床特点、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0例奴卡菌感染病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9.90±13.75)岁。多发生于免疫状况受损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为首选药物,或视病情联合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依据微生物检验、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结合奴卡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可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奴卡菌 感染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选取截至2020年2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所有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为研究对象,共245例,将其分为输入型(116例,47.3%)和本地型(129例,52.7%)病例,分析其基本特征、时间分布、传播方式、代际间隔及潜伏期传播等。本地型病例的年龄(51.74±15.67)岁,以及女性(69例,53.5%)、家务待业及离退人员(40例,31.0%)、发病时隔离患者(50例,38.8%)比例均高于输入型病例[分别为(40.66±15.41)岁、(45例,38.8%)、(21例,18.1%)、(17例,14.6%)](P值均<0.05);密切接触者感染率0.8%(31/3 666)低于输入型病例2.0%(69/3 435)(P<0.001);本地型病例感染的主要来源为亲属(70例,54.3%),感染的主要方式为生活和聚会/聚餐(90例,69.8%);潜伏期传播所占比例为15.5%(20例),二代病例与传染源接触至发病的间隔天数约为4 d,代际间隔天数约为6 d。综上,陕西省本地型病例感染的主要途径为与传染源共同生活和聚会/聚餐,目前存在一定比例的潜伏期传播病例,建议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应从病例发病前4 d或更早时间开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特点 潜伏期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流感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以期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童重症流感的认识水平。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流感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702例患儿中,轻症464例(66.1%),重症238例(33.9%);中位数年龄为3.8岁,0~5岁457例(65.1%)。重症组存在基础疾病及出现喘息症状者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高于轻症组,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础疾病、喘息及NLR是重症流感的危险因素。NLR预测重症流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74,最佳临界值为1.43。结论儿童流感病毒感染以甲型流感为主,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重症流感患儿血常规多表现为白细胞上升,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患有基础疾病、病程中出现喘息症状以及NLR升高患儿更易进展为重症病例,其中NLR尚不能作为单独预测重症流感的因素。

  • 标签: 流感 儿童 重症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病例特点、诊疗过程,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结果3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均有鸟类、家禽接触史。部分患者白细胞、降钙素原增高,3例患者C反应蛋白均增高,部分患者合并Ⅰ型呼吸衰竭,3例患者胸部影像学均表现为片状模糊渗出影,部分边缘不清,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3例患者均通过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检出鹦鹉热衣原体,予以针对性治疗,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mNGS诊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是可行的;经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液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因其没有口腔定植菌污染,取得下呼吸道标本可信度较高,针对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患者可通过肺泡灌洗液mNGS明确感染源,指导后续治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 标签: 肺炎 鹦鹉衣原体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