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商代史是目前在史学研究中既有出土实物相证又有传世文献记载的王朝史,其文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了相对成体制的政治制度。其职官的设置也体现出对后世职官制度的影响的深远性。本文即选取其中一个小的切入点,着重对商代王室职官名、职官职能以及有关其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关于我国古代职官制度发展的起点以及脉络的个人的见解。职官制度的形成,对体制统治皆有深刻的作用。

  • 标签: 甲骨文 金文 商代 职官 王室 政治体制
  • 简介:殷墟卜辞出现的“鬼日”之“鬼”有几种不同形态,但无确实的类组差异异体写法之证据,只是在“鬼曰”中都通用为“鬼”。而偏旁从“人”或从“女”的区别,可能分别是男鬼和女鬼的专用字。《合集》22480的残辞,可补足为“不遭鬼曰”,目前的几种工具书释文都有所缺失。“鬼日”可读为“归日”,训“返曰”“藏曰”,对於商人来说是不利於出行或征伐的天气。焚公荡铭文的国字,可与甲骨文瑰字认同,读为“诡”,训“违”。铭文“无困心”即“无违心”,可与《左传》文本对读,就是“没有贰心”的意思。

  • 标签: 鬼日 类组差异 《合集》22480 焚公盨
  • 简介:甲骨文频率副词主要有五个:复、畐(■)、寻、或、亦。笔者在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重新作了梳理和阐释,得到一些新的认识,频率副词如果出现在命辞和占辞中,表示未然;如果出现在验辞中,则表示已然。甲骨文频率副词多数是单音虚词,也有少量副词连用的情况。例如"亦寻"、"亦不"等。研究甲骨虚词,既要重视单音虚词,又要重视虚词连用。因为虚词连用现象是古汉语虚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殷墟 甲骨文 频率副词 副词连用
  • 简介:殷人用龟与用骨,多将卜辞契刻在正面,因此在甲骨学研究领域,对正面卜辞的研究历来都是放在首要地位的。而甲骨背面多施以钻凿,又有刮磨的痕迹,背面卜辞或多为前辞、占辞、验辞,或残泐不清,所以常常被忽视。事实上,这些在正面看不到的前辞、占辞、验辞等,往往可以提供大量重要的信息,如占卜的时间、贞人、事件的发生过程与结果以及其它相关因素。这些重要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辞意,全面把握整版卜辞之间的关系,进而系联相关的同文、成套卜辞并合理地类比、排谱等。本文在全面整理卜骨背面材料的过程中,特别留意背面卜辞反映的相关信息,并利用正面与背面卜辞的残字以及正面与背面卜辞对比等信息,缀合卜骨六组,同时利用这六组缀合,说明背面卜辞对正面卜辞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希望引起学界对背面卜辞的重视。

  • 标签: 卜骨 背面卜辞 缀合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有下揭字形:A1:■《上博》21691.46[1](《合》16429)A2:■《合》26986它们所处辞例分别为:1、□[酉]卜,贞:■弗A1。《合》164292、■其A2■。吉。《合》26986A1,《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校释总集》、《新甲骨文编》等皆释作"保"。[2]《甲骨文字编》把"保"字置于0636号,把A1、A2与"保"字分列而置于0637号作为不识字处理。[3]我们认为《甲骨文字编》的处理是非常审慎的。在考释A字之前,我们先就"保"字的字形略作讨论。

  • 标签: 刻辞 校释 兼论 辞例 古文字研究 字处理
  • 简介:郭沫若先生作为"甲骨四堂"之一,于1929年完成的《甲骨文字研究》则是其甲骨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此书于1952年修订时进行了大量删削,然而对郭老所弃诸篇的研究,学术界却始终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郭老旧作之分析,不仅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为全面认识郭沫若的甲骨学与历史学贡献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充分肯定了这批史料对于郭沫若学术思想与学术史研究的独特价值。

  • 标签: 《甲骨文字研究》初版 商周关系 封建 甲骨文考释
  • 简介:很多人都在寻找“商图腾”,但大都在典籍文字之间徘徊,很少拿出“考古实物”的证据来。现在我们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商图腾的考古实物证据:

  • 标签: 图腾崇拜 甲骨金文 文化 商族 实物证据 考古
  • 简介:甲骨刻辭中有一個表示宗廟類建築名稱的字,字形作斗勺内有液體之形,在不同類組卜辭中寫法略有差異,舊多釋爲"裸"。經考察,該字和"裸"字在同一條卜辭和同類組卜辭中均有出現,其用法不同,意義有别,在字形上亦各有其發展脈絡。因此,應該將之與"裸"區别開來。該甲骨文字與春秋、戰國時期一個以"少"或"毛"爲聲符的字,在字形上存在演變關係,當係一字。由此可知這個甲骨文字,其讀音應與"少""毛"相同或相近,結合其在甲骨刻辭中的用法,可將之讀爲"宗廟"之"廟"。

  • 标签: 甲骨文 宗廟
  • 简介:甲骨刻辞中有一个表示宗庙类建筑名称的字,字形作斗勺内有液体之形,在不同类组卜辞中写法略有差异,旧多释为“裸”。经考察,该字和“裸”字在同一条卜辞和同类组卜辞中均有出现,其用法不同,意义有别,在字形上亦各有其发展脉络。因此,应该将之与“裸”区别开来。该甲骨文字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以“少”或“毛”为声符的字,在字形上存在演变关系,当系一宇。由此可知这个甲骨文字,其读音应与“少”“毛”相同或相近,结合其在甲骨刻辞中的用法,可将之读为“宗庙”之“庙”。

  • 标签: 甲骨文 宗庙
  • 简介: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明一号基址有9个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自大乙(成汤)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即武丁卜辞的"九示"。二号基址有4个房间的主体建筑的"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等武丁的"四父",也称"四示"的宗庙。根据一号基址"大室"东西两侧通道对一号基址的打破关系,证明一号宗庙是盘庚时期始建的,二号宗庙是武丁时期续建的。洹北商城即"盘庚迁殷"的都城"殷",年代下限为武丁早期。证明盘庚和武丁时代不仅没有始祖居中、昭穆分列左右的昭穆制度,也没有五庙、六庙。

  • 标签: 洹北商城 宗庙 武丁卜辞 九示 四父 盘庚迁殷
  • 简介:殷商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都是古老的自源文字,两种古文字之间必然有很多共性与个性。笔者在对两种古文字中指事字构形部件进行深入描述的基础上,比较两种指事字的异同,分析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总结早期文字中指事字的不同特点与共同规律。

  • 标签: 甲骨文 楔形文字 指事字 比较
  • 简介:作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纳西东巴文与汉古文字甲骨文在诸多方面有相似点和区别.通过对东巴文与甲骨文动作字在字形特点、造字方法、字义变化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东巴文较甲骨文动作字字形的象形程度更高、字义变化更少,两者虽然都采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细微区别.

  • 标签: 东巴文 甲骨文 动作字 比较研究
  • 简介:从文献统计和语法分析可确认许慎释“巴”为“虫”或“蛇”缺乏可考依据,先秦文献中的“巴”没有一处可释为“虫”或“蛇”,今使用的“巴”的义项也没有一项与“虫”或“蛇”有关。甲骨文符号“”学术界多采唐兰“巴”说,相关历史、考古等支持该说。从字形看,“”本义应指臂长、手大,善于攀爬的人,在文献中首先以此特征作为族称、国称,然后作为其长期居地名称,并逐步引申出“紧贴”“粘附”等相关意义,这些意义涵盖了“巴”的几乎全部常用义。这一演进线索非常清晰,有充分的文献材料和语用材料的支持。

  • 标签: 文献统计 语法分析 甲骨文 “巴” 原始意义
  • 简介:2003年《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书出版以来,对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近十年,学者们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对花东甲骨进行探讨研究。从《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相关校勘、补遗、缀合、文字释读、H3刻辞的语言学研究、占卜主体"子"的身份地位、"丁"的身份及H3卜辞的时代、祭祀等角度对学界近十年的研究情况作一整理。

  • 标签: 花东甲骨 文字释读 身份 时代 祭祀 研究综述
  • 简介:一代大家徐无闻先生善于集字为联,其古文字书法创作很有特色,包括金文、甲骨丈、中山王篆三种类型。尤其是最早将中山王篆书引进书法创作,集联丰富,影响深远。其集联手法包含了文字的斟酌和选择,诗词格律、对仗、平仄的运用,文学内涵的深化,内容包括美学的辩证、奖掖后学的观念等,体现了一代学者的高超综合学养。集字成联是书法家的心性表现,原创性强,难度亦大,非学者型书法家一般不敢染指。因此,研究一代大家徐无闻的古文字集联,对书法家的创作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古文字集联 文化意义 中山王篆学养
  • 简介:应用程序界面是否应该给予著作权的保护,一直是争议性极强的问题。本文对于备受国际关注的"美国甲骨文公司诉谷歌公司案"的最新发展做出完整的介绍与分析,并就本案的后续发展以及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进行讨论。本文认为,与这个案件相似甚至同样的问题终将在中国发生。因此必须未雨绸缪,让各界对这个问题给予密切的关注和讨论。

  • 标签: 应用程序界面 计算机软件 著作权 Java程序语言(平台) 安卓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