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争取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已进行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制度和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 标签: 生态补偿机制 示范区建设 生态文明 生态省建设
  • 简介: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处境不利儿童包括多种类型,本文所指的处境不利儿童专指在经济条件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儿童。这部分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保障,或者教育资源非常贫乏。由于补偿教育涉及到社会福利、社会公益、教育公平、儿童权利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多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的治国理念。

  • 标签: 处境不利儿童 补偿教育 生态化 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问题 社会问题
  • 简介:对长汀县2000年以来的生态补偿措施进行分类,总结出各生态补偿方式的具体形式和补偿客体;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系统阐述了各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金补偿部分缓解了因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农户生计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物补偿增强了主要参与农户的物质资本,并确定了以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和相对稳定的纯收入;政策补偿主要使主要参与农户获得具有稳定产权的山地资源;技术补偿和产业补偿的作用相对较弱.最后,为增强今后各类农户可持续生计,提出技术补偿、政策补偿和产业补偿方式方面的具体对策.

  • 标签: 生态补偿 农户 可持续生计 水土保持 长汀
  • 简介: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湘江流域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而生态补偿作为利益平衡机制之一,是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实现环境正义促进湘江流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已经开始进行试点工作,但仍需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湘江流域生态补偿办法》;二是明确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客体;三是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四是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方式应当多元化;五是完善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的监管、评估和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干部考核机制:六是培养湘江流域公众生态补偿意识。

  • 标签: 利益衡平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 内涵 完善建议
  • 简介:流域生态补偿关系的法律调整面临主体、时空范围、补偿标准和方式的确定等合理性与技术性深层次困境。流域生态补偿不仅是环境保护经济措施,更应该是发展权补偿和平衡的环境保护社会性措施,这是流域生态补偿的本质属性。流域生态补偿需要重新界定。流域生态补偿关系的法律调整应该转向对主体间交往关系本身的保障,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与其说是保障主体权利,不如说是保障流域生态补偿互动关系本身。这要求流域生态补偿关系法律调整应该以直接规制为主导,为行政监管、流域生态补偿的技术运作以及流域主体间利益沟通与自主选择等提供充分透明的程序机制。

  • 标签: 流域生态补偿 发展权平衡 互动关系 法律调整
  • 简介:城市水源地对于城市人民的生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黑河水库是西安市重要的饮水水源。本文以黑河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建立黑河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从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三方面构建了补偿机制的框架,并提出完善黑河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对策建议。

  • 标签: 水源地 黑河水库 生态补偿机制 对策
  • 简介:指出生态补偿标准的关键或实质是空间选择与分配问题,并根据国内生态补偿项目运行的独特环境,围绕补偿效益这一内在目标,分析生态补偿空间选择与分配的重要性;论述与比较了国际与国内的相关研究动向;结合一个生态公益林补偿配置的研究框架,指出了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空间优化配置的解决方向.

  • 标签: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空间配置 生态公益林
  • 简介:日前,河南省济源市2012年度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已全部兑现到农户手中,兑付资金159.5万余元,共涉及9个镇、77个村、12465户,补偿面积398848.4亩。

  • 标签: 生态公益林 补偿金 济源市 农户 河南省
  • 简介:阐述保亭林业资源概况,以及森林资源保护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现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来取得的社会、环境效益,指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问题的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以期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

  • 标签: 森林资源 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制度 措施 保亭县
  • 简介:以江西鄱阳湖流域即“五河一湖”为研究对象,利用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赣州、吉安、宜春、抚州、上饶等10个沿流域主要城市的人均GDP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连续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关系模型并计算出污水排放理论与实际的差值,获得各城市超标排污权或未使用的排污权,通过人均工业废水排量与人均工业总产值之间的效益关系确定排污权价格,算出各个城市相应的补偿或者受偿金额。结果表明,2009年南昌、新余、赣州、吉安、宜春、抚州等城市使用的实际排污权大于理论的排污权,理论上应当要付出的补偿资金分别为152亿元、9亿元、103.8亿元、114.9亿元、7亿元和23.2亿元;景德镇,九江,鹰潭,上饶4个城市的实际排污权要小于理论排污权,理论上应当获得补偿资金分别为31.7亿元、55.6亿元、102亿元和68.9亿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对策。

  • 标签: 鄱阳湖流域 排污权 生态补偿标准
  • 简介:生态补偿是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给予的经济补偿。2010年,苏州推出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对因保护和恢复以生态公益林、水源地、生态湿地和水稻田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镇、村予以生态补偿。确定要让生态环境的保护者,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获取相应的经济补偿

  • 标签: 生态补偿机制 机制运行 苏州 调查 财政转移支付 生态环境
  • 简介: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研究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农地,占土地利用方式的75%以上,但农地面积总体在减少,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2)聚落为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聚落和湿地+水体呈扩张的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年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涨约0.01%,其中森林增加最多,约为0.09%,农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多,约为-0.02%,而生态服务功能中,除了与农地和荒漠相关的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下降外,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为增加;4)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该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约为4亿2732万元。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机制 黄土高原
  • 简介:伴随社会主义经济的伞面发展,我国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增加,对供电配电的水平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变电站依旧存在如电能质量差,功率因素低,无功功率分配不合理等状况。在此通过对东破变电站无功补偿装髓改造,削述无功补偿装置与技术的应用,满足变电站无功补偿,以提高输电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电力系统没备的损坏和有功网损,减少无功电能损失,从而提高东破变电站功率因素。

  • 标签: 无功补偿 电能损失 电网 电能质量 功率因素 控制器
  • 简介:由于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产权不明晰,国家在征用土地方面的立法不完善,征地补偿费用偏低,致使被征地农民难以得到合理的补偿。同时,由于征地程序不规范,导致失地农民无法得到合理的安置。如何从立法上完善农村征地补偿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 标签: 征地补偿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 征地补偿费用 失地农民 被征地农民 产权不明
  • 简介:本文综述了鱼类补偿生长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生理机制,以通过其理论探讨建立科学的饲养模式,为水产养殖生产提供新的投喂途径。

  • 标签: 补偿生长 饥饿 限食 恢复投喂 生理机制
  • 简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土地征收补偿成为地方政府"与民争利"的主要难题,严重影响农民生存、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极不完善。法务会计使命在于维护主体财产安全、保值与增值,具有防范舞弊、计量损失、诉讼支持、专家证人、治理侵占等特定功能,致力于反舞弊、反假账、反侵占、反腐败,对防控农民土地征收补偿舞弊、被非法侵占和农民合法权益诉讼救济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成为维护农民土地征收补偿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

  • 标签: 农民土地征收补偿 制度完善 法务会计 防范舞弊 计量损失 城镇化
  • 简介:以黄冈市林业产业为例,有针对性地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剖析基于生态补偿的低碳林业产业供应链的形成机理,指出发挥政府在构建低碳林业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拓展与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实施基于低碳化的林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生态补偿视角的低碳林业产业供应链的运行保障。

  • 标签: 生态补偿 低碳产业 产业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 简介:生态是指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协调得好即称生态化.为此,在生态设计中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节约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和能源;防止污染,创造清洁、环保的健康环境.在生态建筑中应采用:结合自然地势,依山就势,减少工程土方量;提高围护结构隔热性能;采取不同的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光能、风能和地热能;节约用水、用电;废弃物综合利用.

  • 标签: “生态” “生态建筑” 环境系统 环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