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1次会议于2000年9月20日通过《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司法解释是对1997年修改的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二节走私罪的重要补充,也是对2000年7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海关法的决定,确立联合缉私、统一处理、综合治理的缉私新体制,国家在海关总署设立专门侦察走私犯罪的公安机构,严惩走私犯罪活动的积极回应,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该司法解释中若干问题的理解适用发表个人观点,供探讨。  一、走私犯罪是行为犯抑或结果犯  有一种观点认为走私犯罪是行为犯,理由是只要

  • 标签: 刑事犯罪 走私案 审理 行政从属性 结果犯
  • 简介:刑法第263条规定的“多次抢劫”属于抢劫罪的情节加重犯,其刑罚可以加重直至死刑。因此,在对多次抢劫的认定应当慎重。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多次抢劫”中必须是至少有三次抢劫均既遂才能适用情节加重犯的规定,并且原则上不能适用死刑;而抢劫罪的既遂标准是齐备构成要件之全部要素。从立法完善的角度,应当删除“多次抢劫”作为抢劫罪的情节加重犯。

  • 标签: 多次抢劫 既遂 立法完善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刑法谦抑性面临新的更大挑战。应着重从理论定位、功能发挥、实现途径和科学适用等方面进行自我完善,从而使得刑法谦抑性的具体内容能够及时跟进社会发展并不断向前推动,决不能故步自封。对于刑法谦抑性在理解适用方面出现的错误与偏差,也亟需在这一过程中予以及时匡正和纠偏。同时,在我国刑事法治实践发展进程中,须充分发挥刑法谦抑性应有的重要作用并予以坚守。

  • 标签: 刑法谦抑性 理论定位 功能 实现 适用
  • 简介: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这一规定在将供述的同种罪行与自首区别的前提下

  • 标签: 理解适用 自首理解
  • 简介:代位执行,是指负有偿还被执行人到期债务的案外第三人,经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决定,该案外第三人直接向申请执行人履行被执行债务,并承担被执行人法律义务的一种执行制度。这种执行法律制度的确立,对于缓解目前法院执行难有重要意义。首先是代位执行...

  • 标签: 代位执行 被执行人 申请执行人 第三人的债权 案外第三人 债权债务关系
  • 简介: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道义上的义务。但运用正当防卫必须要注意防卫的限度、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正当防卫与防卫挑拨、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相互斗殴行为与正当防卫等问题。

  • 标签: 正当防卫 理解 适用
  • 简介:虚假诉讼罪罪名的表述具有科学性,其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司法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宜定为诉讼诈骗罪或诉讼欺诈罪。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其诉讼的方式应当是广义的,且不要求特定的主观目的。本罪是结果犯,应当以严重妨害司法秩序和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既遂标准。在司法适用中要注意与民事诉讼法的衔接和其他罪名的竞合处理。

  • 标签: 虚假诉讼罪 捏造行为 民事诉讼 既遂标准
  •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特别程序一章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目前,对于该条文中的“民间纠纷”一词的定义尚无统一司法解释,理论上存在分歧,实践中也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的尴尬情形。除此之外,规定的刑罚条件将强奸罪排除在外,也就是说,法律文本规定强奸罪不适用刑事和解制度。鲁山县检察院收到强奸行为实施者家人送来的锦旗,这一事件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该制度。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是正确适用该制度,实现其立法目的的重要突破。本文从民间纠纷的概念分析出发提出可以考虑适当扩大主体范围,从理论与实践上阐述强奸罪和解的合理性。

  • 标签: 刑事和解 民间纠纷 强奸罪
  • 简介:近年来,一些地方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一些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和对安全事故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弄虚作假,隐瞒不报、谎报事故情况,结果贻误事故抢救时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这种行为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刑法修正案(六)》第四条增加了不报、谎报事故罪的规定。

  • 标签: 不报 谎报 安全事故 作为 不作为
  • 简介:文章从赔偿范围、过错程度和赔偿能力三个方面,就司法实践中怎样理解适用《刑法》第36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文章认为,在界定经济损失的范围上,不仅要考虑到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也应考虑到被害人的精神损失;在过错问题上,应辩证统一地考虑到被告人与被害人双方过错情况;至于被告人的赔偿能力,不应作为审判时考虑的范畴。

  • 标签: 赔偿范围 过错程度 赔偿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贿罪主体的界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一些受贿主体精确地归入到其中.文章从受贿罪的立法成因出发,参照国内外的立法实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对我国刑法受贿罪主体精细化、准确化有所助益.

  • 标签: 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 刑法谦抑法 近亲属
  • 简介:摘要:意思表示解释是通过解释和来判定一个表意符号是否构成意思表示。对于意思表示解释的规则有角度和方法,通过综合各个因素,一项表意符号究竟是否涉及权利义务关系且包含约束意义,需要结合个案相关因素予以判断。约束意义的认定尤为如此。方能符合当代民法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保障私法自治。

  • 标签: 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解释 民法典 合同
  • 简介:原则是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判原则,原则那样建立一个保护上诉人上诉利益的原则,原则没有加重上诉人责任的

  • 标签: 上诉加重 加重原则 原则理解
  • 简介:刑法分则虽然规定了一定的犯罪数额,并非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据我国刑法13条之规定

  • 标签: 中书 书理解 我国犯罪
  • 简介:评价"互联网专条"的好坏是一回事,如何理解适用又是另一回事,而本文的重点在后者。正如文章多次强调,互联网专条作为一个原则性的条款、概括性的规定,在概念用语、程序配套、制度衔接等上面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不失为我国对网络侵权立法的一个进步。它的规制效应不容置疑,它的引导作用不容小看,当然,它未来的完善空间同样不容忽视。

  • 标签: 侵权责任法 互联网专条 避风港原则 红旗标准
  • 简介:我国刑法总则中的"明知"和分则中的"明知"含义不尽相同,总则中的"明知"规定对分则中的"明知"规定具有指导意义。犯罪故意中"明知"内容的判断标准宜采"认识符合说"。"明知"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客观要件要素事实和客体要件要素事实。

  • 标签: 明知 基本特点 判断标准 基本内容
  • 简介:内容提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赋予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全过程羁押必要性的审查职责,为一定程度上实现羁押状态与逮捕措施的分离、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的分离提供了制度支撑,为降低未决羁押率和缩短羁押期限提供了司法路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适用,应当立足规范文本和制度环境,综合考量实施主体、启动方式、审查内容、方法路径和配套措施。

  • 标签: 羁押必要性审查 制度内涵 司法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