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环境哲学的首要问题是环境伦理问题.环境伦理价值的丰富性、冲突性、选择性特征要求环境伦理价值的最基本的规范性表达是环境权利,但是,环境的制度构建在内容上更多的是要细致而全面地规定社会主体的环境义务,这一义务是必要的和有限的.在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政策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适度污染的公共政策”.实践理性的环境哲学观本质上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观,是一种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机统一,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的哲学观,是一种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指导方法.在明白实践理性的环境哲学观本质的基础之上,将其运用于我国环境制建设有其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

  • 标签: 环境法哲学 环境伦理 环境权利 环境义务 实践理性 立法指导
  • 简介:利益和利益冲突的解决是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环境的研究也当应以利益和利益冲突的解决为主要任务。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环境领域的利益需求显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需求,而利益冲突则表现为持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利益需求与持续增长的环境保护的利益需求之间的冲突。环境领域的利益冲突实质是正当利益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利益所储存的价值发生了抵牾。因此,环境领域内的利益冲突的解决不能用排除的方法来解决,只能用价值“权衡”的方法来解决,是两个正当利益优位性选择的问题,表现形式是基于可行条件和问题的紧迫性的时空优先顺序的安排,并非对抗性的淘汰式选择,应当奉行“统筹”、“兼顾”和“双赢”的衡平理念。在环境的利益识别和衡平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会发生公法与私法的竞合。不同于私法上“利益最大化”的法律理念,环境应坚持一个最终底线原则,即把握损失的底线——损失最小化。面对中国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环境衡平利益冲突是生态文明实践智慧的一种现实展示。

  • 标签: 利益冲突 利益衡平 环境法 损失最小化
  • 简介:伦理观及其变化对人类立法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这点在环境的法域变迁当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毫无疑问,环境自其产生以来历经过了许多的发展变化,而这背后的推动力则是人类伦理观的不断演进.从最初的契约伦理开始发展到后来的社会伦理,再从当代的生态伦理转向尊重生命的生命伦理,环境正是遵循人类伦理观念的这种嬗变轨迹,而不断实现其自身由内涵及外延的变革与革命.

  • 标签: 伦理观 嬗变 环境法 演进
  • 简介:作为获取、限制、剥夺利益的规范方式,法律对利益关系的调整以衡平利益冲突为核心任务。环境的利益衡平应遵循一体化、损失最小化、紧缺优位和协商四项基本原则。一体化原则认为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均为正当利益,提倡二者由竞争走向竞合,实现统筹、兼顾和双赢。损失最小化原则包涵最小侵害和最大补偿。前者要求利益侵害必要且不可替代,后者要求利益获得必须支付对价。紧缺优位原则关注时空的阶段性和位序性。前者强调当冲突不可调和时经济利益应让位于环境利益,后者强调生存利益居于永久优先位置。协商原则主张通过有效的正当程序建构,维护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表达,促成环境上利益的共享普惠。

  • 标签: 环境法 利益衡平 基本原则
  • 简介:摘要我国生态环境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立法转型滞后、执法行政主导局限性、司法功能偏差、法律监督力度不够。加强我国环境制建设应着力于立法实现跨越式转型、执法与司法逐步重整、发挥党领导下的公众参与。

  • 标签: 生态环境 法制建设 问题及对策
  • 简介:环境习惯作为多元制度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糾纷多元解决方式的重要制度基础.在环境糾纷的司法解决机制中,环境习惯法难以作为“准据”被适用,而更多地作为司法适用的小前提“出场”.而在环境糾纷解决的诉讼替代方案中,环境习惯除了作为有效的选择性裁判依据而适用,还作为糾纷解决的具体事实依据被广泛适用.

  • 标签: 环境习惯法 环境纠纷解决 司法解决机制 诉讼替代方案
  • 简介: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在我国环境行政领域内的作用易被忽视。随着环境保护过程中行政裁量权的日益扩张,加上我国环境的局限性,必须正视环境用于规制行政裁量权的独特价值。从我国环境行政领域现状分析可以发现,环境环境行政裁量权加以规制既具备必要性也具备可能性.应促成软硬法相结合的模式来实现环境正义。

  • 标签: 环境软法 环境行政裁量权 裁量权规制
  • 简介:2015年10月11日,由天津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我国应当制定一部什么样的民法典?——环境与民法学的对话”理论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成功召开。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教授,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教授,天津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出席会议并致辞。

  • 标签: 环境法学 民法典 民法学 应当 对话 天津大学
  • 简介:在经过环境治理的不断试错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深刻认识之后,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体系,然而问题在于,虽然既有的制度体系相对完备,但是在操作实施环节还存在着一些立法上的矛盾和实施中的疏漏,从而影响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总体实施效果。因此,从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阶段、体系结构、立法不足以及实施环节等问题出发,阐述我国环境评价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评析现行环评法律,指出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 标签: 环境影响评价 后治理 评价监督
  • 简介:我国网络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撑网络教育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运用PEST分析,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网络教育环境: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在得到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大力支持,处于一个最佳的发展环境中,但依然存在着学生支持薄弱、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大量重复建设、学习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分析网络教育新环境,并提出网络教育的努力方向,有助于推动我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 标签: PEST分析法 网络教育 新环境 学生支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作用于环境行为的理论和方法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问卷调查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和研究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反映的方法,本文结合具体问卷调查实例阐述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应用。

  • 标签: 环境管理学 问卷调查法 实践
  • 简介:近年来自然灾害以及环境破坏的不断恶化致使大规模环境流离失所者产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环境流离失所者逐渐为各国所重视和关注。本文旨在结合各家学说观点,重新对环境流离失所者的概念、法律地位予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分析当下环境流离失所者保护措施的利弊,并以2012年10月启动的"NansenInitiative"作为契机,提出解决环境流离失所者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缔结国际性公约。

  • 标签: 环境流离失所者 国际法 国际公约 Nansen INITIATIVE
  • 简介:摘要安全生产是我国近年来着重关注的问题,安全生产的出台,明确了企业的主体责任。为了避免企业出现生产问题,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针对新安全生产的条例,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行了分析。

  • 标签:
  • 简介: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关切,在此背景之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亦得到快速发展,这具体体现在大量的国内立法和条约实践、"软"规范和司法实践当中。统一持续的国家实践逐渐形成,同时国家也承认其法律拘束力——针对具有严重跨界环境损害风险的拟建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估是一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作为一般性规范其已发展成习惯国际: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这一国际义务,除了已经形成共识的一些基本要素,相关规则仍在发展中,当涉及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的具体程序时,各国依然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如何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自己以及未来世代保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当代无法回避的命题,也是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存在的意义和演进的节点。

  • 标签: 环境影响评估 跨界环境损害 风险防范原则 《埃斯波公约》 乌拉圭河纸浆厂案 习惯国际法
  • 简介:法律与信访都是底层环境抗争的基本工具,但中国民众更青睐于后者,甚至形成了“信访不信”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源自无讼社会的文化基因,也受司法困境的现实驱动。而蓬莱19-3溢油事件后,渔民的行为逻辑具有鲜明的“信不信访”特征。这种格局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机制,一是普通渔民不懂信访,二是农村精英对信访困境具有深度反思,三是源自对参照群体的比较,四是依法抗争保证了抗争维权的合法性。研究表明,“信不信访”的格局并非因为渔民法律意识高,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青天思想的淡化与消弭,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当前,需要创造适宜的社会机制,引导“信访不信”向“信不信访”转型。在此,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尤为迫切。

  • 标签: 依法抗争 环境抗争 环境信访
  • 简介:1.6个人排成一排,甲、乙二人必须相邻的排法有种.2.用1,2,3,4,5,6,7,8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八位数,其中1与2相邻、3与4相邻、5与6相邻、7与8不相邻的八位数共有多少个?3.某道路旁有10盏路灯,为节约用电,准备关掉其中3盏.已知两端的路灯不能关,并且关掉的灯不能相邻,则有多少种不同的关灯方法?

  • 标签: 捆绑法 插空法 隔板法 节约用电 位数 路灯
  • 简介:使用醋酸镍为前驱体通过一步和成无毒的M3S2量子点.对M3S2量子点进行光致发光,XRD和透射电镜的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硫化镍在365nm的激发波长下的最大发射波长在469nm,量子点的平均粒径介于5-11nm之间.

  • 标签: 量子点 环境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