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后,即把盛京崇为留都。后来,相继设立奉天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镇守东北广大地区。清朝设置将军的地区,除东北外,还有江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广东、绥远、陕西、甘肃、新疆、乌里雅苏台等地。绥远、新疆、乌里雅苏台是蒙古和维吾尔族等居住地区,将军的设置与内地不同。此外,东北三将军的设置也与内地不同。因为,内地广大汉族人民居住地区,清朝除设将军“掌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外,还设有总督、巡抚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而东北地区则不设总督、巡抚。

  • 标签: 黑龙江地区 将军 清政府 东北地区 齐齐哈尔 东北军
  • 简介:<正>1、官庄的由来和区别清代东北官庄的由来,据史载东北官庄设立最早的是盛京内务府官庄,而对盛京内务府官庄的产生,至今中、外人士称:是“顺治元年”(1644年)、或说“始设于顺治初”、“从顺治初年起”。但据我接触的文献史料看,早在努尔哈赤的天命朝就建立了官庄。如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有这样的记载:“男丁十三人、牛七头编成一庄。把庄头兄弟要算入那十三男子数中,庄头自己来沈阳住在牛录额真家的附近,要使二庄头住在一个地方。如果有什么役使,那二位庄头可以轮流前往督催。”并且规定一庄“田百日(一日六亩),

  • 标签: 官庄 盛京 内务府 工部 《大清会典事例》 光绪朝
  • 简介:清朝封禁东北之主旨是力图保持八旗的生活习俗与骑射传统,将东北建设成为控驭全国的战略基地。为解决封禁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大批罪犯被遣戍东北,这种做法表面上与封禁政策相悖,实质上与封禁政策的战略意图殊途同归。遣戍罪犯为执行封禁政策提供了保障,同时也给东北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鉴于此,清朝使统治者不断调整流放政策,减少或停止向东北遣戍流人,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东北开禁埋下了伏笔。

  • 标签: 清代 东北封禁 流人 流放政策
  • 简介:清廷对东北长期实施封禁政策,禁止民人(主体是汉民)流入。实际情况是,尽管有制度和政策限制,仍有大批内地民人不断进入东北地区垦荒。他们在发展边疆经济的同时,对当地民族关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刑科题本等史料,以流民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民人出关与清廷"封禁"、民人流动与旗民关系(主要是满汉关系)、民人流入与旗地流失、旗民杂居与"理事官"设置、商业发展与文化陶融等五个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期就清代东北地区满汉关系变化,理出一条更为清晰的线索。

  • 标签: 清代东北 封禁政策 汉人流民 满汉关系
  • 简介:满族家谱的形成及编纂分期问题历来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主要因为现谱的不足及谱牒确立的标准不一。本文通过对现存清代东北满族家谱的整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探讨满族家谱的称谓、形成及分期诸问题。

  • 标签: 清代 东北 满族家谱
  • 简介:跨鞍礼常见于传统汉族婚礼中。清承明制,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均出现法明现象。在汉族婚俗影响及本民族婚俗自身发展双重因素作用下,清末东北旗人,尤其是满洲旗人的婚礼中已普遍盛行新妇跨鞍礼。对清代东北旗人婚礼中行跨鞍礼出现的过程、寓意、跨鞍礼在婚礼中的序次以及出现原因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清代旗汉融合发展的情况。

  • 标签: 旗人 东北婚俗 融合
  • 简介:辽宁省铁岭市清代流官郝浴创建的文化教育遗址-银冈书院,距今已有近三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它是清代东北最早的为准备科举应试而研习经史的场所。在培育人才、振兴地方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标签: 清代东北 铁岭 郝浴 银冈书 院代表性
  • 简介:<正>清代东北与内地的海运贸易问题是目前史学界正待开发的一块处女地。笔者检索《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及地方志书,发现大量东北与内地各省间粮米海运贸易的资料。透视这些资料笔者感到:有清一代东北与内地的海运贸易,尤其是粮米贸易相当频繁。就其粮米贸易的流向前后期有明显的变化,清前期粮米由内地流向东北,清中叶以后转为东北流往内地。这种变化与汉族民人大量流入东北,开垦土地,促使东北农业生产力提高,粮米贮藏增多有密切关系。笔者不揣寡陋,试就清代东北地区粮米海运贸易及其有关问题,加以考察,求教史界。

  • 标签: 东北地区 十三年 直隶总督 清实录 史学界 天津
  • 简介:<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由于国土广袤,民族众多等因素,历来存在着不平衡的特点,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这种不平衡性及地域间的差距,有愈来愈大之趋势。各地自然条件、民族习俗、政治氛围的差异,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和历史发展继承性的影响,决定了在同一国体中,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则长时期滞后,并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经济区。每一个自然经济区因其内部的经济特点、生产水平一般都具有共同性,且局部间的经济联系也较与经济区之外为密切频繁,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相对独立状态,成为一个经济体。自然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和影响,故其地域范围与界址也往往与行政区划相异。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自然经济区的变化与发展,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对它们进行分析解剖,将有助于经济史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对清代东北经济区的特点及发展做一概述,以就教史家。

  • 标签: 东北地区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 黑龙江地区 明清时代 呼伦贝尔 乾隆
  • 简介:雅克萨战争,是清政府为了抵御沙皇俄国的侵略进行的一次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体现了清朝政府团结边疆各民族、积极抵御外敌入侵、寸土不让与外敌的边疆防务思想与治国理念。只有边疆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才能真正保证边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也才能为国家抵御外敌入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后备力量。清代统治者在东北边疆采取了政治、军事、民族政策上积极得当的防务战略与措施,逐渐加强了对中俄边界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保持了东北边疆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稳定。

  • 标签: 雅克萨战争 清代 边疆防务
  • 简介:传统文献中对商人、商业少有记载,但是村庄的庙宇重修碑刻中对此记载较多,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其史料研究价值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从时间来看这些碑刻以清代中后期为主,从内容来看这些重修碑刻中多记载有捐款商号的名称、数量及商号所在地,故为研究山西清代商人的行商区域提供大量线索。通过对大阳泉村庄庙宇遗存碑刻的解读,可以勾勒出大阳泉商人的行商网络遍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及东北部分地区。

  • 标签: 清代 大阳泉村 商人 商号
  • 简介:明清鼎革,辽宁是最早涉足王朝战争的地区之一。战乱,造成当地人口大幅度减少。此后,在清廷八旗驻防、招民垦荒以及流放政策的导向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辽宁。驻防旗人与关内移民成为清代辽宁居民的主体。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旗民关系经历了初识阶段的疏离、冲突阶段的紧张,最终走向杂居、融合。

  • 标签: 清代 辽宁 旗人 关内移民 民族融合
  • 简介:18世纪,原属于准噶尔的一些卫拉特部落,被清朝从西蒙古和阿尔泰山迁到今中国东北和呼伦贝尔地区.清朝的主要目的是:第一,防止他们逃走或反叛;第二,救济贫穷的他们.迁移后,一些部落被安插在相对独立的行政组织,成为今天中国该地区现有族群的基础,而另外一些部落则被编入八旗驻防或发配为奴,并很快融入周围的部落.

  • 标签: 人口迁移 清朝 准噶尔 中国东北 呼伦贝尔
  • 简介:【摘要】辽代至清代,是东北地区行政建置快速发展的时期,辽、金、蒙元、明和清逐步将郡县制推行至东北各地,促使东北地区逐渐融入王朝统一管理之下。这一发展过程,受到政权疆域范畴和区域定位、内外政治环境、经济和人口结构以及地理因素等诸多原因的影响。

  • 标签: 东北地区 行政建置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辽代至清代,是东北地区行政建置快速发展的时期,辽、金、蒙元、明和清逐步将郡县制推行至东北各地,促使东北地区逐渐融入王朝统一管理之下。这一发展过程,受到政权疆域范畴和区域定位、内外政治环境、经济和人口结构以及地理因素等诸多原因的影响。

  • 标签: 东北地区 行政建置 影响因素
  • 简介:清代柳条边作为东北行政区的分界线和清朝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的产物,在客观上划定了东北地区三个经济区(农耕区、狩猎采集区、游牧区),成为东北地区农牧林交错带的界标。随着清朝统治者对柳条边的修筑、失修和弛废,客观上演绎了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从恢复、发展到渐进破坏的过程。

  • 标签: 清代 柳条边 东北地区 生态环境
  • 简介:有清一代,伴随着中华世界秩序的崩溃和满族统治者对“中国”认同的加强,东北地方在清朝的疆域构造中经历了由中心到边缘的变化;近代以降,西方列强的入侵从内部、外部两个层面侵蚀着中国传统国家认同,传统国家认同趋于瓦解.为达到统合东北边疆、重建民众国家认同的目的,清王朝采取了变革东北地方政制的办法,其中包括变革官制,实行地方自治,变革财政、教育体系等内容.综合来看,东北政制变革是清朝重新建构或修补自己的以民族为界的多元型帝国构造、确认主权领域范围的重要举措,是清朝再次界定旗人与民人的关系、抛弃以往让各族群互相牵制的政治体制和统治策略、彻底放弃“满洲”民族政权性质的标志,最能够体现清王朝再建国家认同、强化疆域统合的意图.

  • 标签: 地方政制 国家认同 疆域统合 东北
  • 简介:清朝在东北蒙地推行盟旗制度,乾隆中后期后,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清廷“借地设治”,建立起一批内地型政区。这之中长春、昌图二厅(府)就是最早出现的两个内地型行政建制。此二厅在行政建制上均经历了由理事厅到抚民厅的发展阶段,并最终演化为吉林长春府与奉天昌图府。在职权范围上,长春、昌图二厅(府)也由建制之初只管理民人事务,发展到政务几乎无所不包(地税等除外)的内地型州府。通过对长春、昌图二地设置之原因、行政变迁之经过、后续之影响的考察,可以略窥东北蒙地行政建制变迁之概貌。

  • 标签: 东北蒙地 政区内地化 长春 昌图
  • 简介:北京通惠河自明代嘉靖七年(1528)吴仲修复以后,历明清两代始终通畅不废。公元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随即议立北京为京师以后,通惠河仍承担运输漕粮入京的任务。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津铁路竣工以后,海运漕粮由天津通过铁路直运北京,不再经过通州,通惠河数百年来转输京师天庾的任务才算告终,转以运送各地商货入京为主。但是通惠

  • 标签: 清军 通惠河 嘉靖 明清 清代 明代
  • 简介:忽然冒出一个机会去东北,这不像对有的地方心存渴望。比如大漠戈壁,猎猎风沙总会让人欲寻一种激荡胸襟的感觉;比如齐鲁大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总令人神往心驰。对于东北却有说不出的遥远感。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闯关东这个词是不陌生的。很小的时候便知,只是对于闯关

  • 标签: 东北平原 皇太极 俄罗斯 五大连池 长白山 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