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永磁微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匀场线圈设计问题展开分析,首先对有源匀场基本理论进行概括,然后对基本电磁场理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匀场线圈设计目标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匀场线圈设计效果仿真结果,希望能够通过相关分析进一步提高永磁微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匀场线圈的设计质量,仅供参考。

  • 标签: 永磁微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匀场线圈 设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方法观察55例肝硬化再生结节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结果37例合并肝细胞癌MRI表现为T1WI等、高或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及高信号;11例在T1WI或T2WI上见假包膜,呈低信号;增强扫描34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27例见假包膜强化。结论因此肝硬化再生结节在MRI上能很好地与肝细胞癌鉴别。

  • 标签: 肝硬化 结节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未来趋势。首先,文章介绍了MR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不同领域的重要性,包括脑部、心脏、肌肉骨骼和肿瘤学的应用。接着,文章探讨了新一代MRI技术的发展,如高分辨率MRI和代谢成像,以及机器学习与MRI的结合。最后,文章强调了个体化医学和MRI在未来的潜力,以及MRI技术对医学诊断的革命性影响。MRI技术将继续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准确、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推动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医学诊断 潜力
  • 简介:本文结合工程设计实例,从核磁共振成像手术室在医院建筑中的空间定位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入手,分别对医学非介入探测技术环境的新建和改建工程设计中所具有的共性平面布局、流线、辅助设备和系统瞬间减震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描述。通过既有的现代临床医学非介入探测技术应用对磁共振成像与手术微环境一体化工程设计案例,介绍了直接设计与间接应用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精确手术”单元建造设计中的应用。

  • 标签: 空间流线 MRI 手术室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结节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7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伴随不同程度的再生结节,研究人群中经诊断为肝癌为13例,8例结节TIW1及T2W1诊断表现为在结节周围出现假包膜,且成像信号较弱,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显示肝硬化伴随肝癌患者呈现病灶区域动脉期轻度至明显强化9例,且门静脉期呈低信号12例,延迟期及肝胆特异期呈低信号13例。结论采取核磁共振进行肝硬化诊断及肝硬化背景内结节性质判定有着较强的效果,准确率高。

  • 标签: 肝硬化 核磁共振成像 再生结节
  • 简介:目的:对我国2015年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配置数量进行预测。方法:分别采用指数平滑法、滞后模型预测法和需求法进行预测。结果:3种方法得到我国2015年MRI预测值分别为4347台、4209台、5423台,中位数为4347台。结论:尽管各种预测技术方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但这些预测有助于为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规划提供循证信息。

  • 标签: MRI 指数平滑法 滞后模型预测法 需求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卵巢肿瘤临床中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4例卵巢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42例,研究组给予MRI诊断,对照组给予B超诊断,观察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对卵巢肿瘤的定性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卵巢肿瘤中采用MRI诊断,其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都比较高,且能对肿瘤准确定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卵巢肿瘤 核磁共振成像 特异性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核磁共振 脑梗死 临床分析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核磁共振成像下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骶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儿童,年龄1 d~15岁。以记数方式表示脊髓圆锥末端对应脊柱位置,将每一脊柱单元等分为上、中、下1/3,并分别用U、M、L表示,椎间盘作为一独立节段。将T12-U1/3记为0,T12-M1/3记为1,T12-L1/3记为2,T12-L1记为3,由上到下依次记数。将患儿分为不同年龄段:<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按照性别将患儿分为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比较2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231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09例,年龄为(4±4)岁。<1月、1~5月、6 ~11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患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2.0、7.3±2.3、6.4±1.8、6.5±2.6、5.4±2.2、5.5±1.8和5.0±1.8。M组和F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7.3、6.4、6.5、5.4、5.5和5.0。

  • 标签: 儿童 脊髓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各型肛瘘诊断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0月间40例确诊为肛瘘患者于术前行MRI扫描,MRI扫描序列包括行冠状位(COR)、矢状位(SAG)及横轴位(TRA)T1WI、T2WI序列、T1脂肪抑制序列、T2脂肪抑制序列平扫或Gd—DTPA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手术对照。结果10例为单纯性肛瘘,30例为复杂性肛瘘,其中6例伴有脓肿。40例患者中准确显示瘘管内口位置38例,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95%;39例检出存在瘘管以及显示出瘘管位置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97.5%;脓腔的检出率为100%。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可直接显示瘘道内口、位置,瘘管的走行及其分支,在肛瘘诊断中具有无创伤性、高准确性的特性,能准确评估肛瘘形态、走行及与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相比较具有独特优势及价值,可以较好地显示肛瘘病变及分型,能够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较详尽的影像资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肛瘘 诊断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具有分辨率高、诊断效果好等优点,故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时常发生检查失败的情况,给临床工作带来了较大困扰。因此,必须及时查找导致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鉴于此,本文主要从环境、患者等方面对MRI检查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标签: MRI 失败 原因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