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现行设置的立案程序存在弊端,难以适应加强诉权保障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时代要求,故应认真审视与重构民事立案程序.笔者认为,民事立案程序在逻辑结构上是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接收程序,审查程度、决定程序及救济程序构成的"子程序"系统,每个"子程序"均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功能,均应予以认真探讨和精心设计.

  • 标签: 民事立案程序 起诉权 子程序 重构
  • 简介:民事案件立案活动是指人民法院接受当事人民事起诉后,决定予以受理的行为,是当事人得以顺利进行后续诉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修改后民诉法只是泛泛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立案活动进行监督,而对于监督范围、监督程序、监督效力等问题均未作出具体规定。笔者认为,应当从立案监督的主体和范围、启动程序立案监督权的行使原则、行使方式及监督效果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民事立案监督程序予以细化,使民事检察监督权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 标签: 立案监督权 监督程序 民事起诉 细化 民事检察监督 人民法院
  • 简介: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最混乱不堪的程序环节奠过于立案程序。深孚众望的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下简称新法)增改的三个重要条款——先行调解(第122条)、法定起诉权的司法保障(第123条)、案件分流机制(第133条),其初衷是在实现政治和谐、保障当事人诉权、加速司法效率三大宗旨之间谋求平衡~①,但这一宏大抱负却囿于旧的规范框架和程序结构之内而无法施展,加之立法技术在政

  • 标签: 立案程序 当事人诉权 起诉权 审前程序 混乱不堪 起诉状
  • 简介:我国现行诉讼程序在总体框架上呈现结构分立而功能交汇的特征,立案程序在司法行政管理体系上独立于审判程序而在功能上与审判程序混为一体,在当下“大调解”模式下更与诉外解纷程序之间混沌不清。本文以区分司法的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为基础,强调立案程序在区分咨询性质的起诉与起诉意向明确的起诉时不同态度,同时确立了我国诉讼要件审查标准,即须有争议存在,且争议具有民事性(平等主体之间)和法律性,从而为转型时期的中国将非典型案件逐步转化为具有可诉性的案件提供可资参考的抽象标准。

  • 标签: 立案 立案程序 民事诉讼 民事司法
  • 简介:“起诉难”是目前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导致“起诉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法院立案审查的角度,分析了立案审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立案审查应以形式审查为原则,立案审查的范围应以起诉成立的条件为限,并探讨了法院在立案审查活动中的职责等方面的问题。

  • 标签: 起诉 立案审查 形式审查 范围 职责
  • 简介:立案审查中对起诉条件的实质审查抬高了立案的标准,违背了司法便民的基本理念;立案审查后既不予立案,也不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对这种拒绝裁判缺乏程序违法的制裁,对当事人缺乏权利救济。为实现司法的效率和公正,应当从民事诉讼的目的入手,探讨立案审查的功能,重构立案审查的标准。

  • 标签: 立审分立 立案审查 重构
  • 简介: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立案是刑事程序的开端,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本文分析了现行立案程序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 标签: 我国立案 浅谈我国 立案程序
  • 简介:民事诉讼中,对于当事人的起诉,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立案登记制度,我国实行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相结合的立案审查制度。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有人主张废除该制度,实行立案登记制度。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对现行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相结合的立案审查制度进行改良而不是全盘否定,似乎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 标签: 立案登记 立案审查 程序审查 实体审查
  • 简介:<正>一、立案程序特征之反思在我国,刑事立案程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嫌疑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现行《刑事诉讼法》在第二编第一章中规定了"立案"程序。该程序作为我国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具有以下特征:1.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立案程序都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个独立的、必经的启动程序,是刑事诉讼活动启动的标志。首先,立案与侦查、起诉、审判等诉讼阶段相并列,具有特定的诉讼任务和实现任务的特定程序、方式,诉讼主体之间形成了特定的刑事

  • 标签: 立案程序 启动程序 刑事案件 犯罪事实 自诉案件 侦查手段
  • 简介:民事立案检察监督制度存在概念表述不一、法律规范缺位以及司法机关各行其道等制度屏障,单纯利用传统法学的概念式研究方法难以突破研究困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现行规范类型导致民事立案检察监督制度的空洞化:立案登记制度的改革规范了法院的立案受理行为,审判监督程序吸收了对生效的不予立案、驳回起诉裁定的法律监督,民事公益诉讼的兴起弱化了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的职能。从民事检察监督权的性质以及其与审判权和诉权的关系上看,民事检察监督权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行使。民事立案检察监督程序的设计应当与其监督的案件的性质、争议事项的重要性及复杂程度等因素相适应。民事立案检察监督程序主要由检察机关依职能启动,以当事人申请为辅助。检察机关在实施时,可区别案件情形,采取支持、督促起诉,检察建议,抗诉,移交纪检、反贪、反渎等职务犯罪侦查机关四种方式,通过刚性监督和柔性监督构建多层次的立案监督体系。

  • 标签: 民事立案检察监督 类型化研究 类案监督
  • 简介:法定权利以外的新型权利诉诸司法,非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诉讼以及滥用诉权引发的恶意诉讼现象的出现,使得法院的民事立案环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做到既要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又要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是法院立案审查度的把握的根本所在。法院遇到新型权利主张,应当予以受理;对于非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的诉讼,应当以诉的利益标准确定当事人为适格主体;对于恶意诉讼现象,应在立案过程中仔细审查,尽可能将其扼杀在诉讼的开始阶段。

  • 标签: 立案 审查 诉权 恶意诉讼
  • 简介:立案登记制的确立,在赋予当事人以较低的立案门槛使其争议得到实体审理机会的同时,也带来诉权滥用愈发严重的后果。对此,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对妨害正当行使诉权的恶意行为予以事后惩罚。但是,鉴于诉权滥用行为在立案登记阶段的特殊性,如何在争议纠纷尚未进入实体审理之前,细化和落实对诉权滥用行为的具体规制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 标签: 立案登记 民事诉权 滥用
  • 简介: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对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维持运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但由于观念、设置等原因,我国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审前程序。因此,在法院案件数量急剧增长、司法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压力面前,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社会现实的、相对完善的审前程序,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 标签: 民事诉讼 审前程序 制度价值
  • 简介:侦查启动事关侦查功能的发挥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侦查启动是仿照原苏联的模式设置,不符合侦查规律,导致了实践中立案程序形同虚设,有案不立,不破不立,滥用侦查权,随意启动侦查等问题,特别是导致检察机关侦查启动困难,只能靠初查破案,影响了侦查职能的发挥。建议取消立案程序,使侦查启动简单易行,同时对强制侦查行为加强监督,增加违法启动侦查救济制度。

  • 标签: 侦查 启动 立案 侦查权 程序 初查
  • 简介:在《美国联邦法院民事诉讼规则》中,对立案和送达程序有许多非常具体的规定。诉状和答辩状在美国,民事诉讼是从原告向法院递交诉状开始的。他们的诉状一般由律师代写,这在诉状的开始部分即有交待:“兹有原告某某,经由他们的律师某某代理,就其起诉状,作如下陈述”。主要包括诉讼性质、管辖权、审判地、当事人、背景等。

  • 标签: 诉状 法院 送达程序 立案 原告 律师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再审程序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提高办案质量和法官业务素质,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并分析了其有一些也不尽完善的地方,对该程序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民事诉讼再审程序诉讼权益修改建议
  • 简介:民事再审程序是一个独立于审级之外的补救程序,是对生效、裁判发现确有错误,依法决定重新审理的程序。这一程序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在审判工作中的体现,是纠正冤假错果的基本途经,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但是,实践中这一程序的实施和设立这一程序的目的却难以吻合。究其原因,学者们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再审程序的规定还存有缺陷。从再审程序的申请,启动到再审裁决的作出,这中间有些看似合理而实际上并不科学的规定,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司法公正难以实现,裁决将有无法提高。

  • 标签: 民事 再审程序 制度 我见
  • 简介:本文分析了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弊端,认为必须对我国民事再审制度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我国民事再审发动程序的具体构想.

  • 标签: 再审 发动 重构 提起
  • 简介:<正>1.一律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全书统一。2.引用他人著作应依次标明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第一版的著作无须注明版次。例如:①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58~161页。②齐树洁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第

  • 标签: 注释规范 页下注 民事程序 魏晋南北朝史 唐长孺 民事司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