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经济生活的好转、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3岁,而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上海,更高达82.13岁,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不过,据世界银行2011年的报告,我国民众的健康寿命期望值仅为66岁,居世界经济发展较好的20国之末。换言之,我同民众“健康的寿命”不长。有调查报告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多数疾病缠身,平均每人患4种慢性病的占50%云云。甚至有经济学家撰文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因慢性病而“慢”下来!

  • 标签: 慢性病 世界银行 平均寿命 健康寿命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
  • 简介:2015年4月,南京栖霞区摄山地区屡发车辆失窃案,犯罪嫌疑人居某被警方锁定后,潜逃半年拒不归案。警方多次上门发现,嫌疑人家中两位老人常以泪洗面,盼着儿子回家。为了劝嫌犯归案,争取宽大处理,摄山派出所一名热爱古代文学的实习民警,针对嫌疑人心理状态专门写了篇“檄文”,文章言辞深切,掷地有声,直戳居某内心痛处,最终使其投案自首。

  • 标签: 投案自首 警方 檄文 犯罪嫌疑人 小偷 不孝
  • 简介: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祖父马叙伦和王绍鏊及其他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团结上海文化教育界和新闻出版界爱国民主力量,于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年6月23日,以祖父和阎宝航等人为代表的上海人民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呼吁和平,车抵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祖父和多名代表身受重伤。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等深夜赶到医院慰问,表示"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

  • 标签: 中国民主促进会 爱国民主人士 檄文 时局 上海文化 抗战胜利后
  • 简介:这个秋天来得早,从太平洋彼岸吹来一连串的低压气旋,遮蔽了朝韩《终战宣言》所绽放的阳光,为东北亚的和平局势捎来了些许的寒意。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府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就美国政府的中国政策发表演说,除了抨击中国试图干预美国选举,破坏美国民主制度之外,话题还包括美中贸易争端、南海的军事化、对台湾的打压.

  • 标签: 美国对华政策 彭斯 檄文 冷战 中国政策 美国副总统
  • 简介:作为一种公文,檄文由纯军事性文告演变成文学欣赏的对象是在汉魏六朝时期.从文体学角度考察这一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六朝时期文学的骈俪化趋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公文的体式和骈俪的语词交叉渗透,使檄文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化,演变成了注重"辞令之妙"、具有"移人"效果的美文.檄文的形式也由散体到骈散结合,最终发展为完全的骈体文.同时,檄文功利性的淡化和审美性的凸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风尚和时代的审美趣味.

  • 标签: 汉魏六朝 檄文 创造性转化 文体和文类
  • 简介:多年来最怕的事是开大头会(这大约是台湾文人的叫法,大陆老百姓是叫“大尾巴会”)。曾看过一些反对开会的文章,包括马雅可夫斯基的名诗,窃以为都没有余文痛快,而且美。在我是几乎读每一段,都要急切地扑过去认同,并且还要击节叹服(虽然我开过的大头会与他的内容不同,档次不同)。有道是:从来只知余诗好,今读余文更绝倒。实在服了余光中刻画生活的能力。开会本是“世界上最无趣的事情”,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烦”,文艺作品都避免描写开会,读者在生活里开会都开得够够的

  • 标签: 余光中 余秋雨 大陆 台湾 认同 下愚
  • 简介:近来,武术界出了个重大事件,就是国际武联决定成立传统武术委员会。在此之前,1997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国家体委(现体育总局)主任伍绍祖同志致会议贺词明确指出:“西洋体育更多的是建筑在西医解剖学基础之上,而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

  • 标签: 传统武术 国家体委 武术工作 体育 重大事件 中国
  • 简介:《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位雅典之子对体育与奥运古风的致敬之作,是一纸对现代体育酣畅淋漓的批判檄文,更是一本致力于体育启蒙的应景大书。文章择取抚牛腾跃之"道",崇尚道德无视成绩的超拔智慧,现代体育对古老神谕的违拗以及对体育定义的启迪这四点对此书进行评议。

  • 标签: 《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 书评 启蒙
  • 简介:曹操爱才。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做记室,官渡之战之前,陈琳为袁绍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阉人的后代,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骂了。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获了陈琳,他非常气愤地责问陈琳:“你替袁绍写檄文,为什么骂我一个人还不够?还要骂我祖孙三代?”没想到,陈琳却不怯不惧的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标签: 曹操 陈琳 檄文 三代 祖宗 文书
  • 简介:檄文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中国作风与鲜明民族气派的军用公文门类,其中有不少堪称文学杰作。过去对檄文的研究,往往偏重于从文学角度进行发掘,而不太注意从实用功能角度去探求。檄文之所以是檄文,军用公文之所以是军用公文,它们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并不在于它们的文学性,而在于它们的实用性:它们是军事斗争的工具,是克敌制胜的利剑。本文通过解读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这一经典文本,参照刘勰《文心雕龙》相关论述,对檄文在军事斗争中的工具性特征加以讨论。

  • 标签: 军事斗争 工具性 檄文 袁绍 陈琳 军用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