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月经过多(heavy menstrual bleeding,HMB)是妇科门诊女性患者就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对女性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医疗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女性对自身月经失血(menstrual blood loss,MBL)的认知是诊断和治疗HMB的关键决定因素。自从50多年前报道的碱性血红素法以来,许多新的月经血量测量方法逐渐被开发和改进。然而,随着HMB观念的更新,对MBL的评价尚缺乏公认有效的方法。本文检索国内外月经血量评估的相关研究,对月经血量评估方法进行综述,希望通过总结不同方法的实用性和局限性,为临床决策和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异常子宫出血 月经过多 月经失血量 月经失血评估表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以及NICU危重病人检验性失血以及失血ICU及NICU危重病人检验性失血及其失血原因探究的原因。方法对ICU以及NICU危重患者采血量及理论采血进行比较,对内外科ICU患者的失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由于ICU患者住院时间比较长,平均失血达到了177.2mL,总的失血所占比例为4.4%,而NICU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检验性的失血不多,为21.3mL,总失血所占比例为6.2%。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要合理安排医嘱的治疗时间,提高医疗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减少采血次数,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一血多用,不但能减轻工作量,还能为患者减少痛苦。

  • 标签: ICU及NICU危重病人检验性失血量 失血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SD大鼠建立固定失血失血性休克模型,并对失血性休克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观察。方法通过股动脉置管术放50%或40%的全身血量血建立大鼠模型,首先记录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指标并进行生存分析(每组8只);然后在休克后的4、8、12 h收集40%失血组大鼠的肺、肝、小肠及肾脏进行HE染色(每组6只)。结果40%和50%的放血量造成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从(90±5)mmHg和(93±4)mmHg降至(40±4)mmHg和(34±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分别从(330±35)次/min和(336±32)次/min升高至(478±36)次/min和(490±2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和50%放血后大鼠的血红蛋白和pH值明显降低,而乳酸值则明显升高。50%失血组大鼠的24 h生存率显著低于40%失血组大鼠(12.5%比100%,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失血性休克后4 h大鼠急性肺损伤和小肠损伤最显著,失血性休克后8 h肝损伤最显著,失血性休克后12 h肾脏损伤最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模拟了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性期的疾病状态,利用固定失血的策略增加了该模型的可重复性,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模型,动物 病理学,临床
  • 简介:背景:腰椎手术常伴随大量失血,且失血形式不仅局限于术中可见的显性出血,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同样意义重大。目的:通过对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即刻血常规的监测,以及手术过程中显性出血的准确计算,研究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手术过程中隐性失血的情况,从而更科学地了解患者失血变化,及时纠正贫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统计患者身高、体重、手术节段及手术当天早晨及术后1h内血常规检查结果以获取患者血细胞比容信息,并准确测量手术前后纱布重量、术中液体冲洗量及吸引器内液体量。根据以上数据,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术中显性失血、理论总失血和隐性失血。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男34例,女44例,平均年龄(55.3±15.2)岁。手术时间(134.2±30.0)min,麻醉时间(162.0±32.5)min。患者理论总失血为(726.5±276.3)ml,其中显性失血(396.6±155.3)ml,隐性失血(329.8±234.6)m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42.3%。结论: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存在大量隐性失血,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能单纯靠显性失血评估患者贫血及循环情况。重视隐性失血、准确评估患者失血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 标签: 出血量 腰椎融合术 隐性失血
  • 简介:目的对接受髓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失血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股骨髓内固定治疗的7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进行分析。结果73例患者术中平均失血72.4ml,术中均未输血,术后平均隐性失血为312ml,占围手术期出血的81%。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不超过45min组可减少术中失血及隐洼失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严重组可增加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可增加围手术期出血量及隐性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髓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的隐性失血较多,肥胖、严重骨折及长时间手术可以增加出血,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及时复查血常规以减少贫血导致的并发症。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失血 手术 手术期间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 髓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53例,患者给予PFNA手术治疗,并计算患者隐性失血。结果患者术后Hct、Hb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FNA手术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具有显著的优点,但患者也存在着隐性失血较多,因此对患者手术后应严格检测其生命体征,以免术后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血红蛋白(Hb)的24h动态法评估手术患者失血。方法:选择住院的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类别分择期手术组(42例)和非择期手术组(54例),比较Hb的24h动态法失血和临床常用称重+计量法失血的差异,同时分析Hb的24h动态法在2组间的失/输血比、达到预期Hb比率和输血过量或不足率等指标。结果: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和称重+计量法失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5),非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和称重+计量法失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P〈0.01),择期手术组的失/输血比明显低于非择期手术组(χ2=115.95,P〈0.01),输血后达到预期Hb的比率在择期手术组和非择期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92,P〈0.05),其中,择期手术组发生过量或不足有2例,而非择期手术组发生11例。结论:Hb的24h动态法优于称重+计量法,具有精确和简单易行的优点,设定患者术后HB目标值后,效果更佳,为临床医生和输血科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输血指标,极大地减少了因输血带来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性的应用,但应注意患者在就诊前的失血和因机体的代偿变化引起Hb假性增高。

  • 标签: Hb的24h动态法 称重法和计量法 手术患者 失血量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使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不同平面的髓腔与髓内钉直径的比值(匹配度)对于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显性失血以及总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II内固定的70位患者,统计其年龄,性别,身高,骨折类型,术前及术后的红细胞比积,术中显性失血,根据CROSS方程计算出的总失血和隐性失血。根据术后X线片,分别测量正侧位的髓内钉漏斗起始部,漏斗终止部以及股骨干峡部三个平面的髓腔与髓内钉直径的比值,每个平面正侧位片比值的均值记为K对每个平面,按R值大小分为高匹配组(R小于中位数)和低匹配度组(R大于等于中位数),两组间分别比较总失血,隐性失血和显性失血。将隐性失血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骨折类型,R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三个平面中,高匹配度组的隐性失血及总失血均较低匹配度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性失血均无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所有自变量中仅髓内钉漏斗起始部和漏斗终止部平面的R值与隐性失血呈相关性(P<0.05)。结论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漏斗部的匹配度越高,隐性失血及总失血越少。

  • 标签: 髓内钉 隐性失血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匹配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期间采用PFNA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失血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2023年2月,选取行手术治疗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一共30例,经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术中失血。结果:治疗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术中失血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中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中失血,建议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 标签: PFNA 股骨近端骨折 失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高龄股骨颈骨折行半髋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局部应用TXA分为A、B两组,A组30例,B组31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引流管内注射TXA2g(溶于20ml生理盐水);B组未予以局部使用TXA。记录患者术中失血、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后24h引流量及术后3天内红细胞输入量,根据公式计算总失血及隐性失血。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和输血率。结果A组隐性失血显著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显性失血和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行半髋置换术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隐性失血、降低输血量

  • 标签: 氨甲环酸 半髋置换术 术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滴注氨甲环酸(TXA)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因髋部骨折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治疗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65~100岁老年患者入选。患者均进行闭合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复位手术,依据围术期是否使用TXA及使用方法不同分为3组,围术期予以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术前30 min内予以静脉滴注TXA 25 mg/kg的18例患者为单次用药组;术前30 min内予以静脉滴注TXA 25 mg/kg,术后3 h、6 h各追加15 mg/kg TXA的患者18例为重复用药组。比较3组患者总失血、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单次用药组、重复用药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小板、术前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单次用药组、重复用药组患者围术期估计失血分别为620(330,1 080)ml、380(270,490)ml、520(190,750)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666,P<0.05)。其中单次用药组的总失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用药组的总失血较对照组较少,失血超过单次用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第1、7 d行彩色超声检查,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能有效降低围术期总失血,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相对于术前单次静脉滴注TXA,重复使用TXA应慎重考虑。

  • 标签: 氨甲环酸 髋骨折 股骨骨折 失血,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围术期主动和被动康复功能锻炼对半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2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130例;年龄70-90岁,平均81.75岁.根据围术期患者完成康复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分为A组(无或少量主动康复功能锻炼)、B组(少量主动+被动康复功能锻炼)、C组(正常主动康复功能锻炼)和D组(正常主动+被动康复功能锻炼).根据身高、体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5天引流和渗出量、手术前(入院当天)后(术后第5天)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总失血及其占原血容量比例、隐性失血及其占总失血比例,观察不同功能锻炼方式患者围术期血液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按照平均隐性失血占总失血的比例将患者分为低隐性失血组和高隐性失血组,观察不同功能锻炼方式患者高隐性失血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208例患者不同康复功能锻炼组围术期血液观察指标比较,术前Hct、术中失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总失血、总失血/原血容量、隐性失血、隐性失血/总失血均随着主动功能锻炼强度的增加和被动功能锻炼的加入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80、34.934、50.430、25.850,P值均〈0.01).所有患者总失血平均为976.92mL,隐性失血平均为452.94mL,平均隐性失血占总失血的比例46.36%,〈46.36%者116例纳入低隐性失血组,≥46.36%者92例纳入高隐性失血组.高隐性失血发生率随着主动功能锻炼强度的增加和被动功能锻炼的加入而逐渐降低(χ2=22.430,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高隐性失血与康复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方式紧密相关,主动功能锻炼基础上加强被动锻炼能够有效地减�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围手术期 老年医学 手术后出血 康复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节内应用氨甲环酸对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至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关节内应用氨甲环酸。对2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隐形失血、输血量加以观察与记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隐形失血、输血人数及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向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不仅可大大减少患者围术期的出血量及输血量,还有利于患者住院天数的缩短,于患者术后康复及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氨甲环酸 髋关节置换术 失血量 输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差异。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7岁-82岁,平均65.3岁。所有病例均为初次置换。髋关节置换方式包括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后为隐性失血。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组间、全髋关节置换两组间在身高、体重、年龄及显性失血、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在身高、体重及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患者年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不同方式的髋关节置换术在总失血、显性失血、隐性失血无统计学差异,但均存在明显的隐性失血。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3日内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和临床表现,及时补充异体血。

  • 标签: 髋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失血量
  • 简介: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髋部骨折作为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为了避免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所带来的致命性并发症,对于该类患者目前主张比较积极的手术治疗.但是该类骨折手术治疗后很多患者出现严重贫血,其贫血程度与术中失血并不相符,因此有学者”[1-4]提出了“隐性失血”的概念.Smith等[1]研究发现,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前可能存在较多的隐性失血,而且囊外骨折的失血较囊内股骨颈骨折明显增多,可能是由于囊外骨折如股骨转子问骨折时出血的骨小梁面积较大,因此隐性失血较多。该研究也说明股骨近端骨折隐性失血在总失血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容忽视的,且手术方式也是影响隐性失血的独立因素[3]。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髋部常见骨折,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因此围手术早期的死亡率相当高。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关节囊外,极少影响股骨头的血供。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牢固固定是目前基本的治疗原则,大多数患者可通过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预后[5]。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隐性失血 围手术期 血量计算 股骨近端骨折 囊内股骨颈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内固定患者手术时股骨近端扩髓与否对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内固定手术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患者56例,插入髓内钉主钉前股骨髓腔不用扩髓器进行扩髓;B组患者18例,股骨髓腔周径窄,插入髓内钉主钉困难者需用扩髓器进行扩髓;C组患者61例,髓内钉主钉插入前主动用扩髓器进行扩髓。比较各组患者的总失血、显性失血、隐性失血、手术时间等。结果A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为(103±27)mL,B、C组患者术中失血分别为(124±32)mL,(145±32)m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隐性失血为(440±26)mL;B、C组患者术中失血分别为(634±32)mL,(701±32)mL,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总失血为(543±32)mL;B、C组患者术中总失血分别为(610±32)mL,(656±32)mL,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内固定手术中,股骨近端扩髓增加隐性和总失血;股骨近端扩髓是Gamma-3内固定手术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Gamma-3 扩髓 失血量 隐性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