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分析创伤性休克早期中,即刻液体复苏与延迟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6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创伤性休克早期患者,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 计算机随机数字表 法,对 90 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即刻液体复苏,观察组则为延迟液体复苏,分析不同方案之间的差异性。 结果: 从 改善 质量上看,观察组 患者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延长时间上人数少于对照组,此外,在红细胞压积( HCT )上两组对比上,治疗后观察组为( 22.75±2.16 ) % ,对照组则为( 16.99±2.15 ) % 。随后,在并发症发生率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 4.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5.6% ,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护理更佳。 结论: 采用 延迟液体复苏模式有利于改善脏器组织的缺氧状态,有利于对凝血功能加强保护,从而提升抢救的成功率,具有临床探索价值。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刻液体复苏 延迟液体复苏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早期液体复苏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基石,液体复苏的终点需多途径、多角度评估与把握。SAP早期液体复苏需要综合临床指标、压力指标、容量指标、微循环及组织氧代谢指标等各个监测参数,动态评估容量反应性与耐受性,监测大循环及微循环的灌注状态,把握复苏的阶段性,及时调整液体的晶胶比、速度等,防止过度补液导致肺水肿、腹腔高压等并发症,以不断提高SAP早期液体复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急性循环衰竭 液体复苏 血流动力学监测 微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案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4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给予平衡盐溶液。对比两组患者液体输入量,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0min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液体输入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为6.4%;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病死率17.8%。两组比较P〈0.05。结论采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可减少液体输入量,有效改善休克症状,降低病死率。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液体复苏 创伤急救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0月我院急诊科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低压和正压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以及两种方法对Hb、PT、PLT、Het的影响。结果: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早期低压复苏组死亡率20.73%,正压复苏组死亡率37.18%,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可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其中休克后1~2h内控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低压复苏 正压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时,选择不同液体是否会影响治疗成效。方法:将本院于2019年12月~2021年2月收治的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早期复苏液体给予的差异分为观察、对照两组,用于复苏治疗的液体分别为0.9%的氯化钠溶液+60%的羟乙基淀粉溶液以及单一0.9%的氯化钠溶液。比对两组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后的指数(治疗24小时后的晶体含量、24小时胶体含量、72小时液体总量)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三项早期液体复苏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②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4.62%,P值<0.05。结论:采用早期液体复苏方式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时,0.9%的氯化钠溶液+60%的羟乙基淀粉溶液的液体选择方案的治疗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早期液体复苏 液体选择 重症急性胰腺炎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早期液体复苏(fluid resuscitation,FR)中使用不同液体的效果。方法 从2021年3月-2022年3月的SAP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双盲法分为A组(50例,0.9%氯化钠溶液复苏)和B组(50例,6%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比两组复苏效果。结果 B组复苏后临床指标(IAP、PVPI、GEDVI、EVLWI、PaO2 /FiO2)、优于A组(P<0.05);复苏后48h液体总量B组低于A组(P<0.05)。结论  在早期FR中予以SAP患者6%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扩容和维持血浆渗透压效果更佳。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液体复苏 羟乙基淀粉溶液
  • 简介:摘要静脉液体复苏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基石,是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策略,但又可能导致新的MODS。保护性液体复苏策略包括控制性液体复苏和经结肠液体复苏,2种方法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保护初发和继发脏器功能不全的积极疗效。两者联合构成的保护性液体复苏策略是SAP早期治疗的关键措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细致深入研究。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保护性液体复苏策略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液体复苏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控制性液体复苏的 2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观察组 )的液体复苏过程、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与同期采用充分大容量复苏的 3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对照组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及生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生命体征更趋平稳。结论 :控制性液体复苏能明显减少容量负载过重及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进而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 标签:    [ ] 急性重症胰腺炎 液体复苏 疗效  
  • 简介:摘要:静脉输液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基础,也是预防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有可能诱发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保护性液体复苏包括控制性液体复苏和经结肠液体复苏,二者结合形成的保护性液体复苏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处理的重要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还需要更多的细节和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保护性液体复苏策略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早期休克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护理。方法对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60例多发伤伴休克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依据液体复苏方式的不同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积极液体复苏,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在治愈率、死亡率和发生并发症上的差异。结果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实施积极液体复苏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治愈效果,值得临床引用推广。

  • 标签: 护理 多发伤早期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对氧合指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4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其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接诊的4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临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在接受不同治疗情况下,两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利于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微循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 液体复苏 氧合指数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严重骨盆骨折急救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例TileC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6例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h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24h输血量为(2721.4±637.8)ml,MODS发生率为7.7%,死亡率为15.4%,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有显著优势,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骨盆骨折患者,施以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提升抢救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严重盆骨骨折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发病72h内就诊的70例SAP患者纳入研究。液体复苏达标参数:心率〈120次/min;尿量≥1ml·h^-1·kg^-1;血细胞比容≤35%;平均动脉压65~85mmHg(1mmHg=0.133kPa)。回顾分析液体复苏达标时间(〈48h、48—72h、〉72h)和达标项目数(0~1、2、3、4项)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70例患者中41例(58.6%)发生并发症,20例(28.6%)中转手术,10例(14.3%)病死。中位住院天数为23.5d,中位治疗费用为7.19(0.57~56.74)万元。〈48h、48~72h、〉72h液体复苏达标患者的中转手术率(20.0%、33.3%、75.0%)、急性肾损伤发生率(20.0%、25.0%、75.0%)和并发症发生率(50.0%、83.3%、100%)在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48h内液体复苏后0~1、2、3、4项达标者的中转手术率(50.0%、26.3%、13.0%、25.0%)、急性肾损伤发生率(45.0%、31.6%、17.4%、0)、ARDS发生率(35.0%、31.6%、13.0%、0)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SAP发病48h内,合理的液体复苏策略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回顾性研究 液体复苏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液体复苏对严重烫伤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4组。麻醉后假伤组背部给予30%TBSA的模拟烫伤。其余大鼠背部给予30%TBSAⅢ度烫伤,之后分为单纯烫伤组:烫伤后不补液;早期复苏组:烫伤后立即按Parkland公式用复方乳酸钠林格液进行复苏;延迟复苏组:烫伤后6h给予液体复苏,方法同早期复苏组。分别于伤后0.5、1、0、2.0、3.0、7、0及21.0d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其病理变化。在相同时相点采集大鼠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分别于采血前测量各组大鼠体重,采血后取完整肝组织称重并计算肝重:体重比值。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早期复苏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明显轻于其余两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TC、TG、ALP的含量按早期复苏组、延迟复苏组、单纯烫伤组顺序依次增高,HDL的含量依次降低。伤后大鼠肝重:体重比值升高,伤后1.0d延迟复苏组与早期复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7.0d,单纯烫伤组、延迟复苏组与早期复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烫伤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与HDL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37,P〈0.01),与AL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1),与T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1),与肝重:体重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44,P〈0.01)。其他指标与烫伤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可以减轻烫伤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严重程度,降低其发生率,有利于促进肝细胞损害的尽早恢复。

  • 标签: 烧伤 肝细胞 补液疗法 脂肪变性
  • 简介:现代战争为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武器装备趋向于高性能高精度发展,常规武器的命中率,致伤因子和杀伤面积均增加,参战人员受伤因素和受伤比例均与以往战争有明显不同。这在近年来历次战争中均有具体体现。

  • 标签: 液体复苏 火器伤 致伤因子 杀伤 受伤 现代战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对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选择不同的液体对患者早期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及EICU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对象,使用不同液体让3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将30例患者平均分为A.B.C.组,每组各有患者10例,A组患者采用90%的生理盐水进行复苏;B组患者采用4%高渗盐水复苏;C组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复苏;观察三组患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4h血乳酸清除率及治疗42h患者死亡率情况。结果C组在42h死亡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及42h血乳酸清除率观察指标比较中均明显优于A、B两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复苏能有效减少患者42h死亡率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霍姆液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生理盐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超声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医院收治的7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将其中38例患者分为甲组(给予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法治疗),另外39例患者分为乙组(给予重症超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乳酸水平与累计输注液体量和尿量。结果:甲乙两组在乳酸水平和累计尿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输注液体量高于乙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重症超声 感染性休克 早期液体复苏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