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0年,Day等首先提出QT离散(QTd)的概念,他们将心电图12导联中最长与最短QT问期之差定义为QTd,并认为这是反映心肌区域性复极差异的定量指标,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险性的意义。

  • 标签: QT离散度 恶性心律失常 12导联 定量指标 QTD 心电图
  • 简介: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与复极过程的心电位变化,是心肌电生理、心脏几何学、躯体学、组织阻抗和生物信息各方面相互联系的综合反应。该值在各个导联上存有差异。1985年Campbell等发现这些差异的规律性,并提出了QT离散(QTdispersion,QTd)这个概念。1990年Day等进一步证实了QTd这个概念,认为它代表了心室肌区域性复极化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QTd在临床各领域的广泛研究,其临床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通常正常人生理性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而在病理状态下,QTd就会明显增大。本文现就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 标签: 其临床应用 QT离散度 心室肌除极 临床价值 心肌电生理 心脏几何学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正常值。方法246例健康成人按年龄分为21岁~40岁、41岁~60岁和≥61岁3个组,记录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R—R间期,QTmax、QTmin、QTd、QTc、QTcd,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及性别的数据测量结果。结果(1)246例健康成人QTd为(34.07±12.41)ms,范围10ms~68ms:(2)21岁~40岁、41岁~60岁和≥61岁组QTd分别为(31.55±10.56)ms、(34.06±11.54)ms和(37.45±12.68)ms,随年龄增加QTd逐渐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3)同一年龄组女性QTd小于男性(p<0.05)。结论健康成人QTd范围10ms~68ms:注重心电图描记质量、统一测量方法,可保障QTd测量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 标签: 健康成人 QT间期离散度 同步12导联心电图 健康体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QTd)及校正QT离散(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且成功地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4例为治疗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PCI治疗40例为对照组。各组于术前及术后4h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计算QTd及QTcd。结果PCI术后4h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QTd及QTcd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术前与术后4h相比,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小(均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之间QTd及Q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及QTcd明显改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校正QTd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QTd)明显增加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1].近年来研究表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降低AMI患者的QTd.我们对40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QTd、JT离散(JTd)进行了观察,以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J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 标签: 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JT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神经突方向离散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探索帕金森病患者(Parkinson's disease,PD)灰质核团微结构变化。材料与方法对36例PD患者和26例健康者进行MRI扫描和NODDI图像后处理,比较两组神经突体积分数(in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ic)、神经突方向分散(orientation dispersion index,ODI),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不同核团Vic值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患者左侧黑质(P<0.001)、丘脑(P=0.003)及右侧尾状核头(P=0.002)、壳核(P<0.001)、苍白球(P<0.001)、黑质(P<0.001)、红核(P<0.001)、丘脑(P=0.006) V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左侧黑质(P<0.001)及右侧尾状核头(P=0.038)、壳核(P=0.001)、苍白球(P=0.023)、黑质(P<0.001)、红核(P=0.023) OD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右侧黑质、红核、苍白球、壳核Vic指标诊断P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61、0.788、0.852、0.843。此外,右侧黑质苍白球及黑质壳核Vic值联合诊断PD的AUC分别为0.925、0.921。结论NODDI技术可以定性区分PD患者和健康人群,量化分析PD脑深部灰质核团微结构改变情况。Vic指标在黑质部位显示出最佳诊断效能,且黑质苍白球及黑质壳核的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均优于单一核团,这一发现为PD诊断提供新的神经影像学支持。

  • 标签: 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 核团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黑质纹状体
  • 简介:摘要随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迫切需要一种生物标志物能够在重度神经元丢失出现之前检测到疾病的病理变化,以促进疾病的早期干预。神经突方向离散和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 NODDI)是一种新型的扩散MRI多室生物物理模型,能够量化神经突的密度与纤维分散程度,特异性地反映脑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目前,该技术已用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本文就NODDI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影像学参考。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亨廷顿病 神经突密度 方向离散度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 简介:QT离散(QT_d)作为预测心脏突发事件及预后的指标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本文旨在探讨缺血总负荷与QT_d之间的内在联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心肌缺血组102例,男49例,女53例,均为1994~1998年住院及门诊病例。诊断符合1978年WHO缺血性心

  • 标签: 缺血总负荷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QTd)变化,并就体表心电图QTd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对100例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10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测定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结果冠心病组QTd、QTcd(校正的QT间期离散)较对照组明显增大,QTd、QTcd冠心病组分别为(65.47±15.67)ms、(71.89±14.07)ms;对照组分别为(36.82±15.41)ms、(40.78±17.69)ms,组间对比,P<0.0l。冠心病组QTd、QTcd≥65ms和<65ms者分别为56%、69%和44%、31%,对照组QTd、QTcd≥65ms和<65ms者分别为3%、4%和97%、96%,组间对比,P<0.0l。结论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可以反映QTd变化,其测定方法简便、实用,正常人亦存在QTd,冠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QTd明显增大的原因之一,受电学和投影角度共同影响,QTd正常或异常多位于ECG胸前导联。

  • 标签: 冠心病 QT间期离散度 同步12导联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神经突方向离散和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是一种新型的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可用于量化神经树突和轴突微观结构的复杂性,从而获取神经纤维的形态学信息。与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相比,此类神经突指标对脑组织微观结构的评估更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减退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过NODDI技术可以评估AD患者神经系统微观结构的复杂性。现就NODD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A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神经突密度 神经突方向离散度 轻度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突方向离散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41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患者和22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磁共振平扫和NODDI,量化分析PD患者壳核(putamen)的变化,在组间比较壳核的细胞内体积分数(en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ic)、方向分散指数(orientation dispersion index,ODI)和各向同性体积分数(volume fraction of the isotropic compartment,Viso)。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P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D患者壳核中的Vic、OD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PD患者壳核中的Vic值的变化与PD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壳核中的Vic值是PD的独立预测因子。在ROC分析中,患者对侧壳核中的Vic显示出最佳的诊断性能。结论NODDI可能有助于诊断PD。

  • 标签: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 壳核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临床分析予以探讨。方法为我院所选的11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每个导联连续测量5个Q-T间期,取其Q-Td值开展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组Q-Td明显增大,并且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Q-Td增大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患者Q-Td增大其死亡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通过测量冠心病患者的Q-Td,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病变程度有一个间接的判断,这能够为临床上获取心室应激性恢复紊乱时的信息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Q&mdash T离散度 死亡率
  • 简介:本研究采用12导联同步体表ECG,比较口服氯氮平(是一种常用的强效抗精神病药)前后的QTd。1资料与方法选择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无异常ECG证据,X线胸透及血脂、血糖检查正常。种族相同、年龄25~55(38±5)岁的病人171例,其中男106例,女65例。受检查者在检查床上静卧10min,统一使用HPM1772AECG机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ECG。病人单用氯氮平开始剂量25mg~50mg/d,逐渐递增,2W内加至治疗量(150mg~400mg/d),服药

  • 标签: 氯氮平 QT间期 离散度
  • 简介:目的测定健康儿童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离散(QTd)平均值.方法对585例≤14岁健康儿童,用日本光电ECG-9320心电图机采集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数据,以25mm/s的速度、10mm/my的灵敏和50mm/s的速度、20mm/rmv的灵敏记录两种不同的平均波形,由专人测量QTmax、QTmin,用Bazett公式校正QTcmax、QTcmin,计算QTd(QTmax减QTmin)及QTcd(QTcmax减QTcmin),进行微机数理统计.结果14岁以下儿童QTmax平均值为319.67±21.99ms,QTmin平均值为284.27±21.40ms,QTcmax平均值为416.86±22.48ms,QTcmin平均值为369.98±23.55ms,QTd为35.16±11.98ms,QTcd为46.91±15.82ms.在年龄组间与男女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儿童QTd<50ms,QTcd<60ms,与年龄、心率及性别相关均不密切.

  • 标签: 儿童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QT离散度测定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讨论冠心病患者QT离散(QTd)改变情况,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猝死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QT离散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预测 临床应用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VT)与QT离散(QT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32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VT者的QTd.结果32例VT组(A组)QTd(70.3±38.4)ms,对照组(B组)QTd(50.6±19.7)ms,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QTd的增大有助于对VT的预测.

  • 标签: VT 室性心动过速 QT离散度 DCG 对照组 动态心电图
  • 简介:Q—T间期离散(QTd)是指同一份心电图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其大小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的程度,QTd是1990年由Dag等首先提出,又称心肌复极离散,对预测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有重要临床价值。QTd增加是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评估急性心肌梗塞(AMI)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电图 Q-T离散度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自〈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校正的QT离散度 心脏事件